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化为胃癌的重要病理阶段,其发病机制与朱丹溪在《 丹溪心法》中提出的"六郁"理论存在内在关联。基于"六郁"理论,PLGC之病机可归纳为:气郁中焦,升降失调;瘀血内停,胃失濡养;痰浊中阻,胃络郁滞;火郁中焦,火炼生癌;湿浊困脾,脾失健运;食积脾胃,运化失司。据此病机,临证以气郁顺之、血郁行之、痰郁消之、火郁发之、湿郁化之、食郁导之为原则治疗,获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赵炯恒从郁论治内伤杂病的学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承烈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868-870
赵炯恒主任中医师临证从郁论治内伤杂病,提出了肝失疏泄、思虑伤脾致肝脾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疏肝理脾是郁证的基本治法,及《伤寒论》四逆散是该法的代表方剂,并提出了“情胜疗法”是临床诊治活动中不可忽视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全国首批 5 0 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张海岑研究员临证 60载 ,学验俱丰 ,在临床上对胃脘痛常用五种思路进行辨证 ,并采用十法治疗 ,在临证中每见捷效。现将其辨治胃脘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审证求因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 ,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张老认为本病病位在胃 ,与肝脾密切相关 ,其病因病机主要包括 :1饮食积滞 :饮食不节 ,食滞中焦 ,胃纳不化 ,和降失常 ,致胃脘胀满疼痛。 2寒凝气滞 :过食生冷或中焦受寒 ,损伤脾胃之气 ,气血凝滞不通 ,而致胃寒作痛。 3肝郁气滞 :七情太过 ,忧思恼怒 ,情志不畅 ,肝郁…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吞酸”“吐酸”“食管瘅”“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与气郁、食滞、火郁、痰凝、湿阻、血瘀等相兼为病。临床多从热论治,鲜有从寒角度出发论治,但因寒起病者亦不在少数。“寒”既包括直中胃腑之外感实寒,也包括中焦阳虚内生之虚寒,二者皆可致酸水上泛,临证以虚寒病机者居多,本病涉及心、脾、肾、肝、肺五脏,治以祛寒温中、培中降逆为主,同时兼顾他脏。  相似文献   

5.
耿贤华  彭越  彭建中 《光明中医》2021,36(4):638-640
火郁证外感六淫邪气,或内滞之气、血、痰、饮、湿、食阻滞气机,致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机体产生怫郁,气血循行滞阻,郁内不宣,邪气不得泄越,郁而生热化火,蕴蓄于里致成火郁证.带状疱疹又名蛇串疮、蛇窠疮、缠腰火丹、火带疮,具有火郁证的临床表现,符合火郁证病机,宗火郁证辨治此病,以升降散为主方,据病因、兼邪、临证表现、患病部位之不...  相似文献   

6.
<正> 拜读《陕西中医》1988年第3期饶宏孝同志所撰的“论肝失疏泄致‘郁证’一文(以下简称‘饶文”),深有感触,获益匪浅。饶文从肝的正常生理功能、特性,以及肝与各脏腑之间的机能等方面,论述了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乃是气机调畅的重要条件。若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导致肝气郁结,肝郁之后又致气、血、火、痰、湿、食等六郁。此段论述,从整体观念出发,分析细微,说理透彻,有根有据。但饶文就由此概括为“凡郁证皆因肝失疏泄所致”以及“临证治疗郁证,必须从肝失疏泄着手,运用理气解郁之治法”,对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兹商榷如次。众所周知,七情所伤,多能引起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治当疏肝理气解郁、调和肝脾气机,方选逍遥散之类。因属气郁,故行气解郁则效。然须知郁证范围颇广,除气郁外,尚有血郁、火郁、痰郁、湿郁、  相似文献   

7.
乐师临证40余年,知常达变,善解郁调百病,而脾胃,乳腺病独详尽。以厥阴之脉,挟胃属肝,冲脉隶属阳明,肝主冲脉,故肝胃之气相通,肝经气血调畅则胃气和顺;肝气郁结或肝阴虚气滞,阴虚阳旺则肝失疏泄,胃气不降,脾气不升,造成肝胃不和,肝脾不和。所以叶天士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察胃病原因,大多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致脾胃损伤,运化滞缓,湿浊困阻或肝气郁滞、气滞血瘀致气机不畅,胃络受损所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胃黏膜病变,胃出血,肿瘤等病。  相似文献   

8.
黄元御脾升胃降学说认为, 脾胃为脏腑阴阳升降的枢纽、三焦气水方化的中枢。肝阳肾阳随脾升, 脾升则水升化气;心火肺火随胃降, 胃降则气降化水。当脾胃升降失调, 中焦气水方化失常, 则发为胃痛, 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脾阳不升, 肝阳不升郁于中焦, 脾虚肝郁, 而致气滞胃痛;肾水不能化气上行, 脾虚水寒, 而致寒凝胃痛;胃阳不降, 食滞中焦, 心火不降, 郁于中焦, 心胃热盛, 而致食积胃痛;肺气不降, 郁滞中焦, 血行乏力, 气血郁滞, 而致血郁胃痛。基于此辨证施治, 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病"的范畴,病机多为情志不舒而致气机不畅,其病位在肝,法以疏肝理气,张星平教授认为郁病固以肝郁为主,兼夹气、血、痰、湿、食、火,然其治疗则当疏肝解郁与理脾和胃并重,升降枢纽与气血痰湿食火并调。  相似文献   

10.
明代医家戴思恭基于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的理论,结合临证经验,对郁证作了深刻的论述。首先,提出郁证的病机重点在于传化失常,诸郁证以中焦致郁居多;其次,对六类郁证的脉症作了透彻的辨析;再次,指出治郁之法有中外四气之异,用药宜升降兼施。这对目前见郁疏肝,率以柴胡、逍造散辈通冶之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郁证发病与七情相关,亦与体质有关,据五脏气血阴阳、五行属性,分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五郁;亦有根据气、血、痰、湿、食、火,分为六郁。年老之人多脏气弱,成为郁证重要内因,气血虚衰者如稍有情志刺激,极易引起气机郁滞,多表现为情绪压抑、沮丧、痛苦、悲观及失眠、早醒等,常有厌世、自责甚至自杀倾向。五脏非各自为政,一脏如一国,一国战乱,邻国亦动荡,"天地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结聚而不行,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五郁同五脏相应,一脏失常,余脏亦随之而失常,亦可由子、母之脏受病传变,因所乘而为郁五脏以肝为主,六郁以气为首,主要涉及心、肝、脾,肾与肺之郁亦不可小觑,根据病机特点,从五脏辨证论治,联络脏腑间内在联系。肝-郁则不舒,皆肝木之病矣;肝气疏泄正常,气血则旺盛,反之肝气长期郁结而生热化火。心失其职,郁证之原总是由心。郁证与气虚密切相关,更应调理脾胃,鼓舞中州,促进气机升降,则机枢通利,气旺流畅,情绪正常,诸症皆除。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惟生气不升,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郁证补肾,当以虚为纲领,特别是心、脾、肾三藏为主,兼含肝郁,肾虚为最常见,老年、更年期尤甚。三阳气衰,三阴脉绝,老年郁证因虚多见,当温肾阳,降相火,补中气,使水能封藏,木能生发,火能宣通,金能肃降,各司其职。然冰冻三尺,不能一朝奏效,当徐徐图之。风为百病之长,木郁则生风,或生热化火,或克土生湿,或侮金耗肾,……而成五脏之郁,既要了解各脏之特征,也要了解各脏之共性,如此方能用药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2.
理气通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师临证 ,见尊师李树楷主任在治疗脾胃病时用“理气通降法”,每获良效。临证之余 ,得暇问及 ,师曰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 ,为气之枢纽。胃为水谷之海 ,无物不受 ,以降为顺 ,脾主运化 ,主升清气 ,脾升胃降 ,升清降浊 ,出入有序 ,病无从生。胃喜疏通而恶壅滞 ,当人若因饮食、情志或六淫之邪所伤 ,致脾胃枢机不利 ,升降失常 ,郁滞于中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气滞、血淤、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相杂为患而出现胃痛 ,胃胀 ,胃痞 ,呃逆 ,呕恶 ,嗳气 ,泛酸 ,嘈杂等证。然郁滞为其共同病机。”经师启迪 ,恍然悟之 ,方知老师因对脾胃生理 …  相似文献   

13.
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治与微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人均饮酒量逐年递增。饮酒对肝脏的损害首当其冲,临床多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变及肝癌,笔者仅就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临床证候与治疗,做一初步的探讨。1病机与证候特征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平素多大量饮酒,嗜食肥甘厚腻,妨碍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积食不化,日久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土畜木郁,则肝炎疏泄,气机不畅,肝脾同病,而成气滞湿阻之变。如《景岳全书·饮食件所言“凡饮酒致伤者……以酒湿伤脾,致生痰逆呕吐,胸隔痞满,饮食减少”。因此,其病机特点为:痰湿中侵,土畜侮木,气滞湿阻。临床…  相似文献   

14.
郁证发微(二十六)——郁证嘈杂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嘈杂的病脉证治。从病证特点看,嘈杂具有郁证不定愁诉的特征;从病因病机看,嘈杂可因肝胃不和、肝气郁结化火、思虑伤及心脾以及七情内伤导致痰湿诸郁所引起;从治疗方药看,嘈杂可以疏肝理气解郁、健脾养心安神、行气开郁化痰甚至非药物情志开导方法进行治疗并获效。嘈杂不仅可见于脾胃病,也可见于郁证。郁证性嘈杂有单纯郁证及病郁同存之分,单纯郁证嘈杂为肝病、为心病、为Ⅱ类脾病(脾心病,属于郁证范畴),治疗但须从郁论治;病郁同存为肝胃同病,治疗需要调理脾胃与解郁并举。  相似文献   

15.
姜河延  曹芳  韦婉  程钰  寇梦佳  焦扬 《中医杂志》2023,(22):2368-2371
基于朱震亨“六郁”理论,提出肺结节的形成与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郁密切相关。认为六郁皆可导致肺结节,其中以气郁为主导,气郁久则化为火郁,导致脾失运化可成痰郁、湿郁、食郁,气不行血则成血郁,六郁相因为病且病机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肺结节的发生发展。治疗以畅通气机为主,以治疗六郁的经典名方越鞠丸为基本方,并根据六郁偏颇在越鞠丸基础上灵活配伍疏肝理气、清热散结、化痰散结、健脾化湿、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16.
中医郁证分为广义郁证和狭义郁证,广义郁证是由于七情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证,狭义郁证包括西医学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均高,对患者身心和社会均造成影响,故探索狭义郁证的治法非常重要。从病因病机、辨治思路、临证分型等方面系统阐述张杰教授治疗郁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张杰教授认为郁证以情志失调为主,六郁互杂为辅,肝脾失调为本;治疗上理气开郁,虚实分治,肝脾建中。  相似文献   

17.
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两证皆由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律,情志抑郁或恼怒引起脾胃病证所致。患者多以胸胁胀满,脘腹作痛,食纳不佳等症前来求诊。笔者根据多年临床治疗经验,认为如能掌握两证的共同生理病理机制并能善于区分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的不同病证特点,灵活辨证施治,则会收到桴鼓之效。1对病理机制的认识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两证都与肝脏病理有关。肝者将军之官,其性刚劲,主疏泄,喜条达,又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肝能调畅全身之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周学海《读书随笔》云:“肝者贯阴阳,统气…  相似文献   

18.
胃与脾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则中焦气机调畅。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冷侵袭,劳倦过度均可使脾升胃降之功能失调.引起种种临床表现,如胃脘疼痛、呕吐、呃逆、嗳气,脘腹胀满等症状。现谈谈治疗胃脘痛的粗浅体会: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或连及两胁,遇恼怒复发或加重,胸闷纳呆,脘堵吐酸或食后脘闷不适,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舌红苔薄白,脉弦。治拟舒肝解郁,理气和胃。七气汤合金铃子散加减:药如香附、郁金、川朴、紫苏、半夏、茯苓、元胡、川楝子、沉香面等。呃逆加老刀豆;便干加槟榔或酒军。如经久不愈,极易化火,宜辛泄苦降,用化肝煎合左金丸:  相似文献   

19.
谢晶日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病机是六郁伐脾,脾失其用,升降失司,壅滞中焦,以生满痛。气、血、痰、火、湿、食郁等六郁为其发病诱因,脾胃虚弱为其发病基础,属本虚标实之证。临证提出“无郁不成痞,消痞先解郁”的学术理念。治疗上主张通、消、补三法同用,善于肝脾同调以行气郁、袪湿(痰)郁,辅以消食郁、降火郁、化血郁等治法清化六郁治其标,健脾扶正治其本,攻补兼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复杂症状,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病证中。对于本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病机学说,历代医家多从怒郁伤肝,思郁伤脾,过喜伤心神等方面论述,莫衷一是。从七情之悲忧致郁,联系到诸气膹郁的五运六气学说,旨在打破郁证多从肝论治的传统,理清从肺论郁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