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阴明温病,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秘结,小便短涩,舌苔老黄,甚则黑而起刺,脉沉数有力,或小实者,为肠腑热结,病全在里,必用承气类方下之。下后,多数患者热去津回,脉静身和而愈。不解者,其状种种,兹归纳如下: 一、攻下之后,邪复还表阳明温病,用下法釜底抽薪,有形之热虽去,但无形之热未清,若正气尚盛,将里热托于肌表,于是产生邪复还表之证。此证每见无汗,头身不适,或无寒微热,口微渴,苔虽少津,脉浮而微数等,与温邪袭卫相似而实异,  相似文献   

2.
试析陆懋修从阳明论治温病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懋修(1818-1886),又名免研,字九芝,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为清代后期著名的医学家。陆氏出身于官宦之家,儒医兼通,陆氏秉承家学,对先人的医学成就颇为敬重。他曾三十余年坚持潜心研究《内经》、《伤寒》等医学经典著作,终于贯通医理而成为一代名医。陆氏一生博览群书之余,著述不断,  相似文献   

3.
患者:付××,女性,79岁,社员。初诊日期:81年1月26日。病程与治疗:患者于1月17日自觉头痛,发热,怕冷于当地医院以感冒用“银召荆防”等清解药二剂,服后头痛略轻,认为病愈而中断治疗。其后自服“安乃近”片每日两次每次两片,连服两天,服后微汗  相似文献   

4.
《温病条辨》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方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是《温病条辨》活用仲景承气法的典范,它们的创立,提升了下法在急性热病治疗中的地位,也为现代临床治疗腑实证和与之有关的疾病,提供了可供直接利用和辨证思路上的宝贵借鉴。并对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证和五方进行了理论和应用上的阐发。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乃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师宗于仲景,推崇于叶天士,著有温病学专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所创建的名方,验证至今,经久未衰。根据温病易伤阴化燥,温邪易犯阳明,致阳明腑实的特点,开创了阳明温病下法之先河,提出了"凡逐邪者,  相似文献   

6.
7.
<伤寒论>三承气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为治阳明腑实证而设,主治阳明病痞、满、燥、实之证,主要症状为潮热、腹满拒按、便秘、昏谵、苔黄燥、脉沉实等.但是在临床上常有患者是阳明温病的腑实证,具有通下的临床表现,应用通下法后却不能泻下通便,选用宜<温病条辨>承气汤加减方,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明  朱辉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6):112-114
柯琴虽为伤寒注家,对温病学亦有深入的研究."阳明为成温之薮"出自《伤寒论翼·温暑指归》,柯氏这一观点颇有见地,提示伤寒阳明病与温病密切相关.本文从柯氏之说入手,系统梳理其著作中温病的相关记载,探讨与辨析柯氏的温病理论及伤寒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对中医临床治疗温热性质疾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林岸 《东方养生》2012,(9):22-27
阳明学之不传,久矣!日本战败后,梅老板恢复演出,先唱昆曲《游园》,因他长时间息影,高音尚待调整,舞台上当年的俊“袭人”,繁华落尽见真纯的多变梅郎,也爱《牡丹亭》“悲金悼玉”,梅的隐,  相似文献   

11.
阳明指南     
《东方养生》2012,(9):22-23
历史的发展,充满变数,变动不居,历史的叙事,据果证因,振振有辞。两宋、明清有内在的心力和逻辑吗?经天竺佛教惕厉的理学,生命何在?朱熹与阳明,对东亚有何积极价值?东林讲学,明清两代士人气象超拔。晚清"自改革"是否有阳明学影响?二十世纪的时代高音是西学进化论?文史传统长期处于冷漠的孤独隅境。民族独立、经济发展,才文化反省。1962年,张君劢把阳明介绍给西方,秦家懿的《王阳明》畅销内地。西体西用时代,中学价值何以体现?回访王阳明的思维与世界,细玩味。  相似文献   

12.
区别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成阳明病的共同基础是"胃家实","胃家实"而感受寒邪则形成太阳阳明;"胃家实"而感受热邪则形成正阳阳明。"太阳阳明"的实质属于"表里同病",由于"胃家实"的程度不同,感受寒邪以后形成太阳阳明的具体机理可以分四种情况。太阳阳明的治疗应遵循《伤寒论》表里同病时先后缓急的原则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3.
形成阳明病的共同基础是“胃家实”。“胃家实”而感受寒邪则形成太阳阳明;“胃家实”而感受热邪则形成正阳阳明。“太阳阳明”的实质属于“表里同病”,由于“胃家实”的程度不同,感受寒邪以后形成太阳阳明的具体机理可以分四种情况。太阳阳明的治疗应遵循《伤寒论》表里同病时先后缓急的原则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正>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理。温病毒邪侵犯人体所激起的异常反应,影响或破坏了机体阴阳、气血的生理功能——动态平衡而发病。其发展过程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卫、气、营、血和“三焦”及所属脏腑方面。由于病邪先后侵犯的部位不同,发展变化不同,其在卫气营血、三焦及所属脏腑之间的病理变化、证候特征也各异,因此,对温病的辨别,就是以卫气营血、三焦的因邪致病而出现的临床证候特征为依据。所以温病学中卫气营血、三焦  相似文献   

15.
邓铁涛 《新中医》1989,21(5):44-46
  相似文献   

16.
温病西江月     
第一节温病诊法温病辨证诊断,卫气营血三焦。望闻问切法中求,症状舌苔脉象。病情复杂多变,证候表现无常。独特诊断法高超,辨舌验齿为要。一、辨舌舌诊内容重要,舌苔舌质分清。脏腑气血与衰荣,邪气性质可认。  相似文献   

17.
温病部分     
风温(续) 7.胃热炽盛主证:高热汗多,面赤心烦,渴喜凉饮,舌苔黄燥,脉洪大。本证为无形之邪热炽盛,里热向外蒸腾所致,临床多无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表现。因此,关于本证的  相似文献   

18.
三焦俱急歌括上焦未清大热渴,痰壅脉躁舌燥黄,小承小陷汤合用,救急结胸阴液亡。注释:痰涎塞盛,是热迫上焦,熬津成痰,壅滞脉络。身大热,口大渴,苔黄燥无津,脉象躁动,为热灼中焦,胃液被劫。邪热炽盛,从上焦发展到中焦,如不遏止,将有趋  相似文献   

19.
温病论治     
温病的论治,应以卫、气、营、血为纲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尽管四时温病发病的季节各有不同,症状也各有特异之处,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规律,就是叶天士所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可以依据它作为基础,再结合《伤寒论》的"六经"、《温病条辨》的"三焦",进行辨证论治.但必须指出,所谓卫、  相似文献   

20.
邓铁涛 《新中医》1989,21(3):44-45,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