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究盆底表面肌电(sEMG)在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转归中的预测作用。 方法 纳入39例符合入选条件的脊髓损伤患者,使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评估神经损伤平面及损伤程度,并完成sEMG评估及简易膀胱压力-容量测定,评估所有患者的下尿路功能状态,内容包括排尿方式(自主排尿、反射性排尿、间歇清洁导尿、留置导尿、膀胱造瘘等)、漏尿情况(有或无漏尿、漏尿量及漏尿次数)、残余尿量(通过排尿后清洁导尿或超声等方式确定)。出院3个月后随访,根据患者的两种预后将39例患者分为预后一组(21例)和预后二组(18例),其中预后一组包括完全恢复自主排尿、大部分恢复自主排尿但偶有失禁、自主排尿且清残余尿<1次/24 h、自主排尿但需要清残余尿>2次/24 h;预后二组包括间歇清洁导尿、间歇清洁导尿伴漏尿、留置导尿、反射性排尿;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ISNCSCI分级及膀胱功能状态。 结果 预后一组(21例)患者的ISNCSCI分级A级、B级、C级、D级和其它损伤类型(包括圆锥和马尾综合征等)例数分别为0例、1例、4例、5例和11例,而预后二组(18例)的分别为4例、3例、3例、0例和8例,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一组和预后二组两组患者耐力收缩阶段的后10 s/前10 s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82±0.30)和(1.14±0.47),患者尿意感正常例数占比分别为14.29%和5.56%,尿意感异常例数占比分别为52.38%和27.78%,尿意感消失例数占比分别为33.33%和66.67%,膀胱总容量平均值分别为(456.19±137.57)ml和(362.50±149.31)ml,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EMG耐力收缩阶段后10 s/前10 s比值(OR=13.956)与膀胱功能恢复呈显著相关(P<0.05)。 结论 sEMG可以作为预测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转归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方法1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观察组)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项研究,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刺激仪经直肠内采集盆底肌静息状态(10 s)、快速收缩(2 s×3)、持续收缩(10 s)时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并对2组盆底肌不同状态下的数值进行分析与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盆底肌静息时的RMS最大值(16.61±2.83)和平均值(13.52±2.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41±5.55)和(3.45±1.5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组内比较,持续收缩时RMS最大值(20.24±13.99)和平均值(13.36±2.39)、快速收缩时的RMS平均值(13.40±2.31)与静息时RMS最大值和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表面肌电可作为评定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状况和盆底肌功能的量化指标,对进一步制定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协调训练计划,改善肠道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双下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12周进行下肢肌肉最大收缩时表面肌电(sEMG)信号采集、运动功能评定及功能独立性(FIM)评定,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股四头肌、胫前肌最大收缩时的sEMG信号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12周继续提高(P0.01);观察组sEMG信号增幅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ASIA运动功能评分及FIM评分亦较治疗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2组ASIA运动功能及FIM评分较治疗8周后提高更明显(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股四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肌力,并能提高功能独立水平,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基础数据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立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基础数据集的目的在于提出一个标准化方法用于收集和报告临床工作中所需的基本肠功能信息,它还便于评价和比较各项有关脊髓损伤后肠功能研究的结果。学习并使用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基础数据集,有助于提高我国脊髓损伤患者的肠道功能障碍的评定与康复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扩展数据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扩展数据集主要供研究而用并提供一个标准化格式用于收集和报道脊髓损伤后更多的肠功能信息,它还便于评价和比较各项有关脊髓损伤后肠功能研究的结果。学习并使用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扩展数据集,有助于提高我国脊髓损伤患者的肠道功能障碍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无症状者各盆底表面肌电特点。方法:纳入本院收治的102例无症状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借助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定规划采集处于收缩、静息状态之下的变异系数、波幅、收缩反应时间、中值频率,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随着年龄逐步增大,在进行快速收缩期间,收缩反应时间逐步增多;在进行持续收缩期间,收缩波幅有所降低,而变异系数逐步上升;在进行耐久收缩期间,变异系数有所上升。结论:对于无症状者各盆底表面肌电特点而言,不相同年龄阶段间具有相应的差异性,给未来临床中实施的分析与研究给予了更多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在不同平面脊髓损伤患者中膈肌功能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7例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根据损伤部位分为颈椎组22例、胸椎组30例和腰椎组25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以及膈肌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并分析评估患者膈肌超声参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颈椎组的FVC、FEV1、MVV、DTF和DE均明显低于胸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90、6.76、5.39、9.88、2.52,P均<0.05),胸椎组的FVC和FEV1、DE明显低于腰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9、5.02、4.83,P均<0.05)。治疗4周后,颈椎组和胸椎组患者的FVC、FEV1、MVV、DTF、DE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t分别=2.68、8.57、3.31、2.56、2.48、2.12、4.77、2.11、2.28、2.77,P均<0.05)。腰椎组FVC、FEV1、MVV、DE也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2、2.17、2.7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电刺激配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个45例。对照组行盆底肌功能锻炼,研究组行肌电刺激配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手测盆底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盆底Ⅱ类肌纤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疲劳度、POP-Q分度、尿失禁发生率、PFIQ-7、PFDI-20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测盆底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盆底Ⅱ类肌纤肌电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盆底Ⅱ类肌纤疲劳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POP-QⅠ度、POP-QⅡ度及尿失禁发生率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及干预12个月时研究组PFIQ-7、PFDI-20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刺激配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在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盆底功能,降低患者尿失禁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前臂屈伸肌群表面肌电值(iEMG)与手功能评定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0例脑卒中患者在综合康复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双侧前臂肌群iEMG,并用Lindmark手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手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患侧前臂屈伸肌群iEMG值和Lindmark手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前患侧iEMG值与Lindmark手功能评分存在直线相关,但治疗后则无相关性。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前臂屈伸肌群肌力及手功能的恢复;iEMG作为肌肉功能量化评定指标,可动态观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随访观察其长期疗效。方法:①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176例骶髓以上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n=67例)、观察组(n=109例)。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排尿日记和尿动力学指标,并通过尿失禁生存质量量表(I-QO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②观察组治疗结束半年及以上,通过门诊随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临床症状有效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63例进行随访,以观察该方法的长期疗效。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每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末期逼尿肌压、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增加,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小。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同时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入选...  相似文献   

11.
王冰水  刘卫  牟翔  袁华 《中国康复》2010,25(1):28-29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例,治疗时将刺激电极置于患者直肠内,刺激频率20Hz,每次治疗30min;同时配合盆底肌主动训练,每次收缩和放松各5s,反复10遍为1次,休息3~5min,连续2次。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记录24h排尿次数、溢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连续治疗2个月后,8例患者排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单次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小。结论:电刺激结合盆底肌主动训练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功能异常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为了使脊髓损伤患者心血管功能信息的收集和报道标准化,引入了国际脊髓损伤心血管基础数据集。同时,使用该数据集便于比较和评估各种发表的脊髓损伤后心血管功能研究结果。针对数据集中的术语也给出了详细定义。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后肠道运动的频率降低,大便失禁,结肠功能紊乱,直肠功能障碍,成为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障碍。本文将对脊髓损伤后肠道的状况和护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颈段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段脊髓损伤(SCI)患者肺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颈段SCI患者的肺功能资料,分析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1秒钟最大呼气量(FEV1)、75%肺活量用力呼气流速比(V75)的预测百分比与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的相关性,然后分别以VC、MVV、FEV1、V75的实测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颈段SCI患者肺功能指标中VC、MVV、FEV1、V75的预测百分比均明显下降,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相关分析显示,VC、FEV1、V75的预测百分比均与ASIA运动评分呈正相关,与感觉评分无相关性;在分别以VC、MVV、FEV1、V75实测值为自变量的4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身高均以保护因素出现于其中的3个方程中,体重为保护因素出现于另外1个方程中;与SCI有关的ASIA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和病程等指标中只有运动评分出现于以MVV、FEV1、V75实测值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感觉评分和病程未出现于任何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结论除身高和体重外,ASIA运动评分是影响颈段SCI患者肺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收集脊柱损伤的信息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设立脊髓损伤患者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是为了规范脊柱损伤相关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报告内容,学习并使用国际脊髓损伤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有助于规范和统一我国脊髓损伤患者脊柱损伤信息的收集,为相关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将介绍国际脊髓损伤脊柱损伤基础数据集的研发过程,数据元素的内容以及数据编码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
分析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的原因与表现。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床旁呼吸功能训练方案,采用现代综合呼吸功能训练法,对患者早期实施床旁徒手呼吸功能训练,以改善颈髓损伤患者呼吸状况,预防和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提高颈髓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和Delphi法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构建标准化、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方法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2011年6-12月,选取上海市两所三级综合性医院骨脊柱科和骨创伤科住院的患者1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住院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组(简称方案组),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肢体主动和被动锻炼的方法、疼痛的汇报和缓解方法、出院后各种并发症预防方法与重要性等方面,方案组患者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缩小、便秘和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方案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能提高脊髓损伤患者对肢体功能康复知识的认知水平,并且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 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试验组(n=9).两组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4 mg/d,共12周,试验组行盆底肌训练.治疗前后行尿动力检查,采用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量表、膀胱状况感知评分量表的差异,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