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患者女,5 8岁。2 0 0 3年5月2 0日因“下楼中突发剧烈胸痛伴大汗2h”入院。入院前2h于下楼中突发胸痛伴肩背部放散,伴头晕、恶心、呕吐、大汗,急救车送入院。入院查体:平卧位,神清,急性病容,血压12 0 /70mmHg(1mmHg=0 133kPa) ,心率90次/min ,18导联心电图示房颤,Ⅱ、Ⅲ、avF、V7 9、V3R 5R ST段上抬超过0 15mV、V1 6ST段压低。急测心肌酶、肌钙蛋白I正常,凝血活酶时间(PT)为12 6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 0 5。于1998年10月6日在我院因二尖瓣重度狭窄、房颤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术中左心房及左心耳无血栓,术后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3.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4岁,家庭主妇。因活动后心悸、气短20年,被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心脏扩大、心房颤动、心功能Ⅲ级,于2001年4月在外院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位机械瓣置换术及三尖瓣成形术。术后坚持服用华法林、地高辛,可从事一般家务活动。2006年9月起出现不明原因间断低热,发热时体温在37.3℃-38.0℃之间,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为进一步诊治,于2006年12月8日收入我院。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关节炎及结缔组织病等病史,有青霉素及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史。否认有不洁性接触史。 相似文献
4.
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脏瓣膜置换机械瓣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目前常用方法是口服华法林,所需华法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术后早期剂量较难掌握,为寻找口服华法林抗凝的剂量规律,分析103例患抗凝表及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我们对1994年12月~2005年6月我科收治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临床资料;2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患者,年龄21~31岁;行二尖瓣置换术2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置换瓣均为机械瓣;术后心功能Ⅰ~Ⅱ级。 相似文献
7.
8.
9.
患者女,65岁,因“胸闷、气促10年,加重1个月”于2013年3月22日入院。患者30年前曾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当时无症状。10年前开始出现劳力性胸闷、气促;1个月前气促有所加重,日常生活时亦有症状,休息后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0岁绝经。 相似文献
10.
11.
成人黏液性水肿病变累及组织广泛,老年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常呈非典型性表现。甲状腺激素减少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致心肌传导系统代谢异常及组织损伤。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应用,术中大剂量碘造影剂可进一步对异常甲状腺功能产生近、中期影响,部分病例术后出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肌钙蛋白T及心肌酶谱增高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微灌注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肌钙蛋白T(TnT)及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增高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TIMI)帧数和TIMI心肌灌注分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并直视射频消融术后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方法。方法将13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分为2组,A组(60例)行瓣膜置换并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服用胺碘酮治疗6个月,同时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B组(70例)单纯行瓣膜置换术治疗,术后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16个月,A、B组死亡各1例,均为非抗凝相关死亡。A组出现抗凝所致轻度出血5例、血栓栓塞0例,INR异常升高4例;B组分别为3、3、1例。两组比较,P均>0.05。达抗凝稳态时,两组不同术式患者华法林剂量比较,P均>0.05。达到抗凝稳态时,A组华法林剂量为(2.43±0.58)mg/d,INR为1.83±0.55。结论瓣膜置换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应加强抗凝监测,根据INR适度减少华法林用量,避免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6岁,因“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高血压”于2010年5月29日入院。2004年患者因“心脏瓣膜病,冠心病”行AVR联合CABG。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呋塞米、螺内酯、美托洛尔、辛伐他汀”等药物治疗,近年来症状时轻时重,日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并多次因呼吸. 相似文献
15.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11)
约1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 临床上将其定义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 冠状动脉栓塞是其主要病因之一。该文报告1例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Bentall术)后发生冠状动脉栓塞致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与中间支分叉处均可见大量血栓, 予血栓抽吸及冠状动脉内溶栓、术后积极抗栓治疗。该文总结其可能病因、诊断依据及诊疗过程, 以期为临床诊治类似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病例1:患者男性,70岁。因发作性胸闷、心前区疼痛4年,加重10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病史。查体:血压160/80mmHg(1mm Hg=0.133 kPa),心界稍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广泛导联ST-T改变。入院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中见冠状动脉左主干(LM)正常;左冠前降支(LAD)近段钙化性斑块,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女性,54岁.因"反复胸闷气促20年,加重1个月"入院.左侧卧位明显,站立时减轻.超声心动描记术示,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瓣叶增厚、钙化,关闭欠佳,心室壁各节段运动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74%.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及左右冠状动脉无狭窄及阻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心功能正常且肌钙蛋白Ⅰ (cTnⅠ)阴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cTnⅠ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PCI治疗、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 收集择期PCI 1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和术后24 h测定血浆cTnⅠ、NT-proBNP水平,记录手术操作中的指标,随访MACE发生情况.结果 PCI术后24 h cTnⅠ和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532,P< 0.05).手术相关参数比较显示分叉病变、多支病变、支架长度、球囊扩张总时间和总次数等因素在cTnⅠ升高组及正常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cTnⅠ和(或)NT-proBNP升高组患者MACE发生较多,且cTnⅠ和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2和0.75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nⅠ+NT-proBNP预测符合率(87.1%)高于单一标志物cTnⅠ (84.3%)、NT-proBNP (79.4%),具有更高的预测诊断价值.结论 心肌缺血是促进NT-proBNP合成和释放的刺激因素之一;分叉病变、多支病变、支架长度、球囊扩张总时间和总次数等因素与PCI相关心肌损伤有关;cTnⅠ+NT-proBNP的联合检测对PCI术后MACE发生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