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UEFT)是否能更好地反映脑瘫(CP)患儿的精细运动情况。方法:75例非偏瘫CP患儿和29例偏瘫型CP患儿,均进行UEFT、Gesell、PDMS-2测试。分析UEFT分值与Gesell中精细运动年龄(DA)、发育商(DQ)、PDMS-2中抓握原始分、抓握标准分、视觉-整合原始分、视觉-整合标准分、精细运动发育商(FMQ)的相关性,比较偏瘫型CP患儿UEFT中健侧手和患侧手的差异性。结果:75例CP非偏瘫患儿UEFT分值与Gesell中DA和DQ呈显著相关(r分别为0.828、0.462,P均<0.01);UEFT分值与PDMS-2中抓握原始分及标准分、视觉-整合原始分及标准分、FMQ呈显著相关(r分别为0.717、0.477、0.689、0.378、0.503,P均<0.01)。29例CP偏瘫患儿健侧手UEFT分值与Gesell发育量中精细运动DA、PDMS-2发育量中抓握原始分、视觉-整合原始分呈显著相关(r分别为0.722、0.713、0.778,P均<0.01);患侧手UEFT评分与Gesell发育量中精细运动DA、PDMS-2发育量中抓握原始分、视觉-整合原始分呈显著相关(r分别为0.591、0.633、0.713,P均<0.01)。偏瘫型CP患儿健侧手和患侧手UEFT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08,P<0.01)。结论:UEFT、Gesell和PDMS-2发育量表均可用于CP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评定,而UEFT分值能更好地反映偏瘫型CP患儿健、患手精细运动功能的差异,更利于制订康复计划与确定康复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UEFT)是否能更好地反应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情况。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104例脑瘫患儿分为非偏瘫组(n=76)和偏瘫组(n=28)。两名评估者在1周之内对所有患儿进行UEFT和Gesell发育量表测试。比较UEFT评分与Gesell发育量中精细运动的发育年龄(DA)和发育商(DQ)的相关性,同时比较脑瘫偏瘫患儿中健手和患手UEFT评分。结果非偏瘫组患儿UEFT评分与Gesell的精细运动DA强相关(r=0.752,P0.001),与DQ中等相关(r=0.456,P0.001)。偏瘫组患儿健侧UEFT评分与Gesell的精细运动DA强相关(r=0.722,P0.001),患侧UEFT评分与DA中等相关(r=0.591,P0.001);双侧UEFT评分均与DQ不相关(r0.186,P0.05);健侧UEFT评分显著高于患侧(Z=-4.708,P0.001)。结论临床康复评定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发育时,均可使用UEFT和Gesell发育量表;UEFT在精细运动中更能全面地了解患儿偏瘫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吞咽障碍的特点及其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本院脑瘫康复中心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进行吞咽障碍调查、口运动评估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分析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脑瘫患儿的吞咽问题。结果105例脑瘫患儿中,58例(56.2%)存在吞咽障碍,其中21.9%为轻度吞咽困难,34.3%为中重度吞咽困难。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的吞咽障碍调查(Dysphagia Disorders Survey, DDS)及口运动评分不同(P<0.001)。DDS和口运动评分与GMFCS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和-0.504(P<0.01)。不同GMFCS分级的吞咽障碍和口运动障碍不同(P<0.001),DSS分级、口运动障碍和GMFCS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0.55, r=0.27)。结论脑瘫患儿吞咽障碍主要发生在口腔期,GMFCS水平越高,吞咽障碍和口运动障碍的比例越高,程度越重,GMFCS水平Ⅳ~Ⅴ级者吞咽障碍和口运动障碍更突出。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婴幼儿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6~36月龄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偏瘫患儿的上肢及手功能均有改善(P<0.01);年龄<12月龄组治愈率最高,24~36月龄组的治愈率最低,各月龄组康复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作业疗法能够明显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的活动能力,1岁以下介入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TCSCI)患者配戴交互式步行矫形器(RGO)的三维步态分析,比较分析脊髓损伤(SCI)平面与步行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重建SCI患者步行能力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在本中心住院且配戴RGO进行步行训练3个月以上的TCSCI患者10例,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应用Spearman秩和相关系数对TCSCI患者的不同SCI平面与其步态的运动学和时空参数等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步频和跨步长分别为(37.4±2.15) 步/min和(91.6±9.09) cm;髋关节摆动角度及髋关节伸展和屈曲时相的角速度分别为(42.57 °±5.43 °)、(20.88 °±2.18 °)/s和(124.75 °±9.31 °)/s。步速(r=0.80,P<0.01)、跨步长(r=0.78,P<0.01)、助行架的压力峰值(r=0.82,P<0.01)、髋关节摆动角度(r=0.77,P<0.01)、助行架的压力均值(r=-0.67,P<0.05)和髋关节伸展的角速度(r=0.75,P<0.05)与SCI平面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TCSCI患者双上肢过度负载和髋关节摆动幅度受限是其步行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降低过度负载的康复训练方法有助于改善重建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Gesell发育量表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在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中的一致性。方法657例年龄在3~8个月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均接受Gesell发育量表评定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评定,采用秩相关计算Gesell发育量表大运动发育龄与PDMS-2中粗大运动项各分测验相当年龄、Gesell发育量表精细运动发育龄与PDMS-2 精细运动各项分测验相当年龄、Gesell发育量表大运动发育商(G-GMDQ)与PDMS-2 粗大运动发育商(P-GMDQ)、Gesell发育量表精细运动发育商(G-FMDQ)与PDMS-2 精细运动发育商(P-FMDQ)的相关系数。结果Gesell发育量表大运动发育龄与PDMS-2粗大运动项各分测验相当年龄、Gesell发育量表精细运动发育龄与PDMS-2精细运动各项分测试相当年龄相关系数在0.755~0.842(P<0.01),G-GMDQ与P-GMDQ相关系数为0.645(P<0.01)、G-FMDQ与P-FMDQ相关系数为0.677(P<0.01)。结论PDMS-2相当龄与Gesell发育量表发育龄、P-FMDQ与G-FMDQ的平行效度有高度一致性,P-GMDQ与G-GMDQ的平行效度有中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的2~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辅以强制性诱导疗法,用限制性手托在患儿清醒状态下对健侧上肢持续固定3 h,期间对患侧手进行一对一强化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观察组在强制性诱导疗法的基础上对患儿健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给予1.0 Hz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用Peabody精细发育量表(PDMS-2 FM)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对患儿手的抓握、对捏和整个上肢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PDMS-2 FM评分[对照组(72.23±8.55)分、观察组(77.41±9.44)分]和UEFT评分[对照组(24.67±5.14)分、观察组(29.78±6.2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65.57±9.14)和(13.22±5.21)分;观察组(65.62±9.16)和(13.06±6.09)分]有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PDMS-2 FM和UEFT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能有效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手-臂强化训练(HABIT)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6岁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加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HABIT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评估2组患儿患手的整体功能,同时采用PDMS-2量表的精细运动评估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测试对患儿的双手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UEFT评分和PDMS-2量表视觉-运动整合评分分别为(42.76±1.78)分和(16.85±1.1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ABIT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9.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治疗组(n=20),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中D项和E项评定。结果两组患儿GMFM-88中D项和E项评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对93例学龄期脑瘫儿童进行评估。结果粗大运动分级结果与智商无相关性(r=0.184,P>0.05),粗大运动分级结果与社会适应行为无相关性(r=0.056,P>0.05)。结论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46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应用CIMT。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测试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关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患儿MAS得分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EFT评分在治疗4周、8周与治疗前比较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周,治疗组UEF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M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M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2组患儿均在入院时及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偏瘫侧MAS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UEF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DCS结合MCIMT能改善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均接受BTX-A注射治疗,治疗后进行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物理疗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及家庭训练。在治疗前与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AS)评定患侧上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PDMS-II)进行患侧手精细运动商(FMQ)的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估ADL 能力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患儿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BTX-A注射治疗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明显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电脑游戏配合作业疗法改善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22例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11)和电脑游戏组(n=11)。对照组应用常规作业疗法,电脑游戏组应用常规作业疗法配合电脑游戏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显著提高(P<0.001),且电脑游戏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脑游戏配合作业疗法可以有效改善精细运动功能,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SHCP)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HCP患儿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鼓圈音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 Ashworth 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腕关节背伸角度(ARO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从上肢、关节活动度、精细运动能力、健手与患手的功能能力4个方面评价上肢功能及日常社会参与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组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AROM活动度、FMFM及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鼓圈音乐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社会参与度都有提高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手-臂双侧强化训练(HABIT)治疗痉挛型偏瘫患儿后大脑功能代偿情况以及上肢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2组均给予常规作业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常规作业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HABIT治疗。在治疗前后对所有偏瘫患儿采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各向异性系数(FA),进行上肢功能试验(UEFT)、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量表评估。结果:治疗21d后,2组患儿的FA值、UEFT评分、PDMS-2抓握及视觉运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可以明显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基于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Ch-QUEST)的个体化训练联合镜像疗法(MT)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SHCP)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SHCP患儿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观察1组(15例)和观察2组(15例)。3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作业疗法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40 min的常规上肢功能训练;观察1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25 min的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和15 min的MT训练;观察2组则增加10 min的常规上肢功能训练、15 min的MT训练和15 min的Ch-QUEST个体化训练。以上训练均为每天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88(GMFM-88)、Carroll上肢功能评估(UEFT)、儿童功能独立性评估(WeeFIM)和握力、捏力测试系统分别评估3组患儿的粗大运动能力、手功能、ADL能力以及患手的握力和捏力。观察2组患儿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另进行Ch-QUEST评估。 结果 治疗后,3组患儿的GMFM-88、UEFT、WeeFIM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2组治疗后的GMFM-88评分[(229.13±10.91)分]、UEFT评分[(86.93±8.10)分]和WeeFIM评分[(102.07±16.42)分]均显著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手部的握力峰值和后60%平均握力值,以及拇指与示指的捏力峰值和后60%平均捏力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2组治疗后的手部的握力峰值和后60%平均握力值,以及拇指与示指的捏力峰值和后60%平均捏力值均显著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h-QUEST指导下的个体化训练联合MT训练可更好地改善SHCP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57例脑瘫患儿以穴位注射为主,配合作业疗法进行治疗,并以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34例(59.7%)精细运动发育商提高;45例(78.9%)抓握能力指数提高;53例(92.9%)视觉感知能力指数提高。结论穴位注射配合作业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确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