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皮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选择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选择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病例138例,其中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82例(介入组),同期行外科微创封堵治疗56例(外科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介入组82例中2例封堵失败,手术成功率97.6%.发生并发症12例,发生率14.6%.手术时间(30.18±18.24) min,术后住院时间(6.88±0.35)天,住院费用(3.01±0.11)万元.外科组56例微创封堵成功49例,手术成功率88%,7例术中封堵失败转常规开胸手术,发生并发症29例,并发症发生率51.8%,手术时间(79.87±23.58)min,术后住院时间(6.72±1.05)天,住院费用(3.26±0.23)万元.随访2~12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地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不用输血.外科微创封堵无需照射放射线,可在术中随时改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外科手术与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外科手术修补与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特征,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选择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7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病例220例,其中行外科手术修补98例(外科组),行介入封堵治疗122例(介入组)。结果:外科组98例(100%)手术全部成功,成功率显著高于介入组116例(95.1%),P〈0.05;介入组手术时间(30.28±8.56)min、术后住院时间(3.41±0.7)d,较外科组[(156.45±16.57)min,(7.06±1.01)d]明显缩短(P〈0.001);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外科组(4%:20.4%,P〈0.05);外科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2.04±0.12)万元:(2.2±0.2)万元,P〈0.001]。随访8~12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地治疗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外科手术成功率高,适应症广,费用低。介入治疗则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RT-3D-TTE)引导封堵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临沧市人民医院及武汉协和医院接受介入封堵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96例,其中行导管介入封堵治疗104例(A组),行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TE)引导封堵治疗92例(B组)。结果 A组手术成功率98.07%,手术时间(31.45±13.57)min,术后住院时间(5.06±2.01)d,并发症发生率5.8%,住院费用(2.94±0.42)万元。B组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25.28±10.56)min,术后住院时间(3.41±0.70)d,并发症发生率4.3%,住院费用(2.51±0.32)万元。随访3~12个月,无患者死亡。结论 两种方法都可有效治疗单纯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且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TE)引导封堵,具有无X线辐射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79例3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2例(PDO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56例(ASO组);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51例(VSO组)。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10例严重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9%(10/179),其中PDO为2.44%(2/82);ASO组为10.71%(6/56);VSO组为3.92%(2/51)。紧急手术率为1.12%(2/179)。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治疗措施,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ASD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导管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缺损(ASD)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情况。方法:采用相同的入选标准,选择继发孔型ASD患者148人,其中介入治疗组82例,外科手术组66例。应用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比较两组的疗效、并症和费用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5.1%和100%(P=0.018),术后残分流率分别为3.5%和3.0%(P=0.833)。心律失常为最常见并发症,介入组低于外科组(14.6%∶31.8%,P<0.05);介入组中无1例患者需要输血,外科组中全部患者需要输血(P<0.001);介入组和外科组操作时间分别为(48±12.2)min和(158±16.4)min(P<0.001);介入组住院天数短于外科组[(6.0±2.0)d∶(13.0±3.0)d,P<0.01]。介入组和外科组治疗费用分别为(26729±1675)元和(22393±1739)元(P<0.05)。结论:外科手术较经导管封堵术成功率稍高、适应症广,但经导管封堵术却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来66例3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8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6例。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6例并发症作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常见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其中:室间隔缺损发生3例;房间隔缺损发生3例;动脉导管未闭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微创非体外循环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疗效与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已确诊房间隔缺损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住院平均时间、疗效、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死亡率为3.57%、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均高于观察组的0%,10.7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9.29%高于对照组的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技术创面小,患者手术恢复更快,能够减少炎症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优于体外循环封堵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对968例3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PDA)封堵组586例,房间隔缺损(ASD) 堵组340例,室间隔缺损(VSD)堵组42例,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成功率98%,无死亡病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55%(15/968),其中PDA封堵组1.0%(6/586),ASD封堵组1.8%(6/340),VSD封堵组7.1%(3/42).术中或术后一过性及短期并发症发生率0.62%(6/968),其中PDA封堵术组0.34%(2/586),ASD封堵组0.9%(3/340),VSD封堵组2.4%(1/42).结论:高原地区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创伤小、风险小、安全可靠、技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可行性,并与同期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作相关对照。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78例自愿选择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的患儿与90例同期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对相关检测指标、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作对照分析,治疗后定期随诊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体质量、术前肺动脉压力、右心室舒张末内径、封堵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组随访332个月,外科组随访624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均为0%。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安全、成功率高,短中期疗效确切,在适应征允许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了解经导管封堵术(下称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优缺点,探讨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我们对采用封堵术的30例继发孔型ASD患者(封堵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30例行开胸手术患者(手术组)作对照。结果封堵组与手术组平均年龄、ASD缺损平均直径差异无显著性,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封堵组手术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较手术组明显缩短,且不需输血,术后无疤痕及并发症发生;但平均住院费用较手术组高。提示封堵术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替代开胸手术;优良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3种治疗技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外科微创封堵、导管介入封堵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3种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的技术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2006年1月至12月,116例继发孔ASD患者分别接受了外科微创封堵术(A组)、导管介入封堵术(B组)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C组)的治疗。结果:3组患者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C组在手术时间,总出血量和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均要明显大于A组和B组,后2组间则无明显差异。术后带气管插管时间,C组明显大于A组。住院费用方面,B组要明显高于A组和C组,而后2组间则无明显差异。结论:3种技术均是治疗继发孔ASD的有效方法。外科微创封堵术适应症广、无X线辐射、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及疗效可靠;而且操作简单并利于推广。在很大程度上要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和导管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封堵器选择对其疗效及心脏形态学重构的影响.方法 入选146例ASD患者,年龄13.5~70.0(33.5±12.4)岁.其中73例(A组)根据椭圆周长数学公式计算缺损直径选择封堵器型号,另外73例(B组)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长径选择封堵器型号.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ASD患者经导管封堵治疗术前、术后3 d、3个月和6个月的左心房收缩末期横径(LALD)、右心房横径(RALD)、RALD/LALD比值、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RVDD/LVDD比值及肺动脉内径.结果 A组缺损内径为(20.16±4.98)mm,B组为(21.36±5.6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封堵器直径A组小于B组[(21.95±6.78)mm比(25.85±6.75)mm,P<0.05].142例封堵术成功,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主要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无残余分流发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RALD、RVDD、RALD/LALD和RVDD/LVDD比值明显下降,肺动脉内径逐渐缩小,LALD、LVDD逐渐增大.A组改善心房重构程度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 椭圆形周长公式在非圆形ASD封堵器选择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封堵器大小对心脏重构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方法。方法12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年龄10~65岁,男性36例,女性86例,在超声和X线共同监测引导下,用CardioSEAL和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122例均经食管超声监测引导。结果经胸超声测定的房间隔缺损直径范围7.5~27mm,平均(16.5±4.3)mm,经食管超声测定的直径6~33mm,包括7例大于30mm,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心房和右心室扩大。114例封堵治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Amplatzer或CadrioSEAL封堵器,在经食管或经胸超声和X线共同监测引导下,可以安全有效地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14.
2005至2006年全军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全军38所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开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疾病、数量及出现的并发症,为今后开展此类手术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 通过统一问卷收集全军各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病例资料统计表,包括实施介入治疗的病例数量、成功例数以及各种介入治疗出现的并发症,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回38所医院资料统计表.2年期间共进行介入治疗8862例,成功8692例,成功率98.08%.其中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二尖瓣狭窄(MS)和肺动脉瓣狭窄(PS)5种疾病介入治疗8684例,占介入治疗总数的97.99%,而其他少见心脏畸形的介入治疗仅占2.01%.在所有封堵术治疗中,进口封堵器使用率仅占8.77%,而国产封堵器使用率高达91.23%.共出现并发症384例,并发症发生率4.33%,其中VSD并发症发生率最高,达9.72%,占全部并发症的84.38%.所有并发症中最常见者为各种传导阻滞(260例),其次是残余分流(42例),封堵器脱落(30例)和三尖瓣关闭不全(22例).相对于2003至2004年,介入治疗病例增长57.32%,成功率略有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也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随着介入治疗经验的成熟,介入治疗成为治疗结构性心脏病安全有效的方法.部分并发症需要长期随访才能发现,如何做好介入治疗后的长期随访是今后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和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优缺点.方法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2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168例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及经胸微创封堵VSD手术患者,根据术式分为2组:经皮导管介入封堵组(经皮组,n= 88),经胸微创封堵组(经胸组,n= 80),随访收集患者的年龄、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对老年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老年性房间隔缺损患者27例,对其进行介入封堵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7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介入封堵治疗后,在肺动脉压力、右心室内径以及三尖瓣的反流面积上,与介入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封堵治疗老年性房间隔缺损患者,成功率高,创伤小,疗效显著,且手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不足2mm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介入封堵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PmVSD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3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11例,女178例,年龄3~34 (9.94&#177;8.53)岁,体重(28.47&#177;18.11) kg.按照缺损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是否>2mm分为两组:A组(150例)为术中造影VSD上缘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2mm的患者;B组(239例)为术中造影VSD上缘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2mm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即刻手术成功率、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术后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机械性溶血、术后三尖瓣反流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组的即刻手术成功率为93.72%,显著优于A组(7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者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为22例(14.67%),显著高于B组术后的5例(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次要观察指标中,心律失常发生率、残余分流发生率、机械性溶血发生率、新出现的三尖瓣反流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314、P=0.392、P=0.573、P=0.385、P=0.946.在VSD直径较小时,使用任意类型封堵器均可获得成功.A组中当VSD直径为5~10 mm时,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VSD直径大于10 mm组的成功率进一步降低,仅1例获得成功(P<0.05).B组中或大型缺损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都低于VSD直径≤5mm组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距离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不足2mm的PmVSD介入封堵总体成功率较低,但缺损直径小于5mm的室间隔缺损仍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当缺损直径大于5rnm时成功率非常不理想,有待于更新和改进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模拟在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三维体绘制显示ASD及缺损周边心内结构,同时运用三维建模技术绘制数字化仿真装置.对30例ASD介入术患儿仿真装置大小及装置下缘距房室瓣距离与实际所用房隔封堵装置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三维可视化可显示患儿ASD的位置、形态、大小.仿真装置左心房面直径为(26.07±5.32)cm、右心房面直径为(22.13±5.31)cm,其距二尖瓣、三尖瓣距离分别为(5.76±2.39)和(8.25±2.40)cm,与实际所用Amplatzer封堵装置相应各参数[分别为(25.91±5.32)、(22.08±5.26)、(5.61±2.26)、(8.02±2.48)c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超声可视化作为一种无创性技术可在ASD封堵术前为介入治疗提供更详尽的缺损及装置信息,指导装置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以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介入封堵术完成的10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女72例,平均年龄3~76(37±16)岁。全部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完成诊断及对缺损大小进行测量,并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该术式输送鞘无需加硬导丝导引而直接经过缺损送入左心房。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100例患者共存在101处缺损,其中有1例患者有2处缺损。测得缺损平均最大径为(20.3±6.7)mm,共植入4个品牌的100枚封堵器,封堵器平均尺寸为(28.1±7.5)mm。封堵器均通过改良输送鞘通过法植入成功,经胸超声心电图证实100例患者房水平分流消失。术中1例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房颤),术后房颤消失。随访时间为1~12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实施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近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