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地震后救援药品品种选择的方法.方法 按时间段统计巴基斯坦巴拉考特2005年、印尼班图尔2006年和我国汶川2008年大地震后1~7 d和8~14d的疾病种类及其百分比,按疾病种类所占比例配置救援药品,形成救援药品整体比例结构.按照救援队医师携带一个药箱,每人每天救治20名伤者,计算每日携带药品基数,由随行药师每日统计补充.按出队护士每人每日能输液20人,肌肉注射20人,计算出救援队出队时期内所需配备输液药品的数量.结果 地震后1~7 d,治疗损伤、中毒的药物所占比例为68.32%,呼吸系统疾病药物占7.64%,而治疗妇产、小儿疾病的药物为0;8~14d,上述3类药物所占比例分别为40.47%,13.25%,和5.71%.救援队医生每人每天携带,随行药师每日补充的药物可用下列公式计算:A=B ×20×k×N(A:某药配备剂量B:某药1日常用量K:药品配备比例N:出队时间段).救援队出队护士人每人每日输液20人,肌肉注射20人,计算公式同上.结论 救援队医生和护士每日携带药品基数和配备输液药品可用公式A=B×20×k×N计算.  相似文献   

2.
海地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携带的药品有17大类100多种,全部用罄。实际经验表明,药品供应是灾害救援的基础。应建立流动医院的药品配置模型;救援现场药品紧急使用应执行计划,统一管理;应急救援结束后应进行药品交接和统计;应建立各种药品的限定日剂量数模型。  相似文献   

3.
浅谈赴巴基斯坦洪灾救援的药品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7月以来,巴基斯坦连降暴雨而引发建国以来最大的洪灾。8月26日中国政府紧急派遣第一批中国国际救援队实施国际人道主义医学救援任务。中国国际救援队于8月27到达巴基斯坦信德省特达(Thatta)市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建立一所流动医院,至9月14日,历时20天,圆满完成了洪灾救援任务。本文就此次救援行动药品保障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如今灾害事件频发,合理有效地进行药品保障,是提高救援效率,缩短受灾持续时间,有效减轻灾害程度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灾害医疗救援药品保障的特点和原则,提出了对灾害救援药品保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加了此次救援行动。第一时间进行废墟现场搜救;第一时间展开流动医院进行救治;第一时间“走村人户”进行巡诊;第一时间与当地医院实施联合救治;第一时间联合当地医疗机构开展卫生防疫与心理干预。总结出:①携带足够的制氧设备;②实时补充大量水分;③加强后勤保障质量;④及时对高原反应给予对症治疗;⑤实施轮班工作制度。这些经验对医疗队急进高原实施医疗救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1],故如何使护理人员配置从数量、结构等方面满足地震救援特点的需要,是地震救援中的重要问题。从护理人员角度来看,充分做好个人准备是顺利开展救援工作的基本前提。2013年4月20日,武警总医院奉命组建救援队赴雅安开展地震救援,现以此次救援为例浅谈在地震救援中护理人员配置与个人准备。  相似文献   

7.
2010年4月14日7点59分在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截至4月25日17时,地震造成2220人死亡,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玉树展开救援。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GH)在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中的异同,探讨应急医学救援体系从“汶川”到“芦山”的转变,旨在为今后的灾难医学救援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对比分析GH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收治伤员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伤员流、来院时间分布、伤情分类、转归及医疗费用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两次地震救援中一线和二线医院收治方案、上级专家巡诊会诊模式、二级职能科室在医学救援中的职能转变、公共信息平台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伤员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伤情分类、医疗费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芦山地震“伤员流”峰值时间较汶川地震时显著提前,伤员转归较汶川地震好。国家级、院级专家会诊巡诊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伤员的救治效率,另外,二级职能科室参与医学救援过程的模式使应急救援过程更加有序、合法。结论在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芦山地震医学救援中,GH从地震伤员的分类救治、空中转运、各级专家检诊模式以及医院二级职能部门的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提出应急救援遵循“变应急为常态、变无序为有序”的基本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和总结汶川地震四川灾区医学救援工作,研究救援医学发展探讨,构建救援医学新体系。方法对四川省各市、县上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数据,作描述性分析。结果救援医学新体系包括四个层面:一是理念层面,要树立大救援观。二是技术层面,救援队伍要专业化,技术方法要科学化。三是保证层面,要有充足的物资设备。四是组织层面,以政府为主导,在专职机构和多部门协同配合下共同做好救援工作。结论面对频繁的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必须适应新变化,以大救援观为指导,全方位,立体化构建救援医学新体系,有效地面对灾害带来的挑战,有效地实施医学救援。  相似文献   

10.
北京急救中心赴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的应急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海玉树地震后,北京急救中心接市卫生局指令,先后选派104名急救人员、25辆救护车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执行救援任务。圆满完成任务,经验表明,在高原地震灾区,应合理调配救援人员、物资和车辆开展救援,后勤保障存救援中非常重要。行对今后应对各种突发灾难事件的紧急救援工作进行思考和提小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地震后不同时间段的疾病种类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为救援药品的贮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国内外地震救援救治的震后伤病员疾病种类为主要依据,运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法,分析震后不同时间段疾病发生的聚集程度.结果 在震后1~7 d,疾病种类以损伤和中毒类疾病为主,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  相似文献   

12.
Self-reported histories of sexually transmissible diseases (STDs) and HIV serostatus were investigated as part of a study of HIV risk behaviour in a sample of 1245 Syndey injecting drug users (IDUs) (mean age 27.5 years) both in and out of treatment. A high lifetime prevalence of STDs was reported in both men and women. For male IDUs, the lowest reported lifetime prevalence of STDs was in heterosexuals, with bisexuals intermediate and homosexuals reporting the highest prevalence. HIV seroprevalence followed the same pattern. For women, bisexuals had the highest reported STD history, heterosexual women were intermediate and homosexual women reported the lowest prevalence. Over one third of the bisexual women reported having been involved in prostitution.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over one third of IDU men and over half of IDU women reported at least one STD in their lifetime. The high lifetime prevalence of STDs in IDUs indicates that this group is at increased risk of 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STDs as a cofactor. Reducing the prevalence of STDs in IDUs is a possible additional strategy to diminish the spread of HIV among IDUs and from them to non-IDU sexual contact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为了了解吸入性过敏原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48例荨麻疹,138例湿疹和49例异位性皮炎血清屋尘,尘螨,霉菌,豚草花粉,艾蒿花粉,树花粉等6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特异IgE。结果显示70.9%荨麻疹,79.0%湿疹和77.6%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中至少有一种吸入性过敏原特异IgE为阳性,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3.0%的阳性率(P<0.01),有异位性病史的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吸入性过敏原特异IgE的阳性率为90.3%,显著高于无异位性病史者的阳性率58.3%(P<0.05),提示吸入性过敏原诱发的I型变态反应在荨麻疹,湿疹和异位性皮炎的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并且有异位性病史的异位性皮炎患者比无异位性病史的患者对吸入性过敏原敏感。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不同可疑致敏药物作为抗原,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34例FDE患者和20名健康人进行SLTT检测研究。在实验组得到61.76%阳性结果,而健康对照组中无1例阳性,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初复发患者阳性率一致(P>0.05)。实验结果表明,微量全血培养法SLTT是一个特异性较强、安全、简便易行的特异性体外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20.
局部给药是治疗皮肤相关疾病的重要给药途径。然而,受皮肤角质层天然屏障的影响,外用制剂如软膏或乳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伴随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日益成熟,新型的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外用制剂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皮肤病的治疗领域中。该综述具有代表性的用于皮肤靶向应用的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