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注射硫酸软骨素酶ABC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腓肠肌运动终板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方法 10周龄Wistar雄性大鼠40只,采用脊髓半横断法制作模型,健侧作为对照组(A组),患侧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及术后注射硫酸软骨素酶ABC组(C组)。术后采用BBB评分法进行行为学观察,分别于损伤后3 d、7 d、14 d和28d各选取5只大鼠,酶化学染色法检测腓肠肌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表达。结果 C组在术后14~28 d BBB评分高于B组(P<0.05);B组和C组与A组相比,腓肠肌AChE活性均降低,但C组于术后14~28 d AchE活性高于B组(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注射硫酸软骨素酶可以提高AChE的活性,并可提高大鼠患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理想的脊髓损伤模型应既能模拟人类脊髓损伤,又能排除影响疗效的干扰因素,并具有广泛可重复性,脊髓全横断模型是目前较理想的选择。但由于操作方法的多样性致使疗效差异较大,各研究结果之间缺乏可比较性。目的: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对比分析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行为学改变和病理学特征。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常规脊髓横断组(n=24)和显微脊髓横断组(n=24),每组再随机分为造模后7,14,28 d组。以T9椎体为中心,假手术组行椎板切除;其他两组行脊髓全横断,造成脊髓急性损伤模型,其中常规脊髓横断组采用常规外科方法造模,显微脊髓横断组采用标准化显微操作技术造模。各组于造模后7,14和28 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及横断处脊髓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观测脊髓横断处瘢痕组织厚度、脊髓残端间距、空洞横径和脑脊液囊腔形成情况,计算瘢痕指数、残端间距指数和空洞指数。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术前、术后BBB评分和脊髓病理无明显变化。常规脊髓横断组和显微脊髓横断组大鼠造模后后肢完全性瘫痪,其中常规脊髓横断组大鼠后肢功能无恢复。造模后一至二周,显微脊髓横断组大鼠开始出现后肢运动功能自发性恢复,脊髓病理学检测指标值均明显低于常规脊髓横断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各组病理学观测指标与BBB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提示标准化脊髓全横断造模方法有利于消除个体差异,更有利于对治疗效果的量化分析和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组织形态学以及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表达的影响,探讨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9)、假手术组(n=9)、模型组(n=9)和高压氧组(n=9)。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不予脊髓打击;其余两组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高压氧组于术后6 h开始,给予纯氧治疗连续7 d,每天1次。各组于术前(0 h)及术后6h、3 d、7 d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术后7 d处死大鼠,提取各组损伤区脊髓1.5 cm,采用HE染色法观察损伤脊髓区域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组织中PERK蛋白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术后3 d和7 d,模型组BBB评分低于假手术组(P 0.05);术后7 d,高压氧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P 0.05)。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未见明显的结构异常;模型组损伤脊髓区域可见胞体肿胀,细胞结构模糊,间隙增大,胞核固缩溶解等病理结构;与模型组相比,高压氧治疗组组织损伤情况明显好转。术后7 d,模型组PERK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0.01),高压氧组低于模型组(P 0.05)。结论高压氧可以降低受损脊髓PERK蛋白的表达,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amoxifen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挫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干预组,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变化以及受损脊髓节段组织含水量变化,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结果:脊髓损伤后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体重较假手术组有所降低(P<0.01),对照组受损节段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缓慢;干预组受损节段组织含水量较对照组有所减少(P<0.05),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更为明显(P<0.01)。结论:Tamoxifen可以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组织水肿,促进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胸髓完全横断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特点;探讨评价截瘫大鼠后肢运动恢复的最佳方法。方法2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横断损伤组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d、7d、15d、30d和45d,采用BBB开放空间运动评分和ACOS(average combined scores)神经行为学评定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比较其异同点。结果术后1d大鼠后肢呈弛缓性瘫痪,BBB和ACOS评分均为0分;30d和45d时与损伤组比较,训练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明显,BBB和ACOS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15d与30d、45d,30d与45d相比,损伤组和训练组内ACOS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损伤组与训练组BBB和ACOS评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与0.987。结论胸髓完全横断大鼠仍存在部分后肢运动功能自发恢复的征象,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促进截瘫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半定量和定性方法的评价结果均能较好地体现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两者相关性高。其中半定量方法能更敏感地反映不同时间点不同组别问运动恢复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前角神经元的作用及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大鼠SCI模型.实验分为BrdU+NSCs组、NSCs组、SCI组、假手术组(Sham组)4组.SCI后3 d进行NSCs移植.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的存活及迁移情况,Nissl染色法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采用行为学(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BrdU+NSCs组在损伤脊髓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BrdU+NSCs组和NSCs组脊髓前角存活运动神经元较SCI组明显增多(P<0.05),BBB评分亦明显高于SCI组(均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在移植到SCI区域后可存活、迁移,对SCI后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从而促进了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核因子-κB(NF-κB)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30)、经皮电刺激组(B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采用Allen法复制大鼠T_9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术后1 d、3 d和7 d对各组大鼠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脊髓GFAP、NF-κB及IL-6的表达。结果术后3 d、7 d,B组大鼠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成绩均明显优于C组(t3.349,P0.01)。术后各时间点,B组GFAP、NF-κB及IL-6表达均显著低于C组(t20.815,P0.001)。结论经皮电刺激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组织GFAP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环磷酸腺苷(cAMP)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cAMP组(n=10),采用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通过在体内埋入微泵和椎管内置管连续给入db-cAMP,作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损伤区局部皮质脊髓束(CST)纤维及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结果:cAMP治疗组损伤区可见极少量可疑皮质脊髓束再生纤维,呈现出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变化;后肢运动在四五周均恢复正常行走,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结论:cAMP导致脊髓损伤区极少量皮质脊髓束纤维存在,可能有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督脉电针组(B组)。脊髓损伤后1周,B组接受督脉电针治疗。两组大鼠于脊髓损伤后1、2、4、8周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脊髓损伤后2、4、8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脊髓组织行HE染色与神经丝蛋白(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SCI后1周,两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SCI后2、4、8周,B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A组明显升高(P<0.01),S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HE染色显示损伤区瘢痕组织及空洞形成,B组脊髓空洞比A组小;脊髓组织NF200阳性表达B组各时间点较A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督脉电针治疗可有效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FK506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采用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应用FK506治疗组(n=30)和应用生理盐水对照组(n=30),于伤后不同时间点取材,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aspase-3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同时以BBB评分法评价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治疗组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存在caspase-3的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两者都于伤后24h达高峰,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P<0.05);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FK506能抑制脊髓损伤后caspase-3的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继发性损害,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对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的SD大鼠30只,Allen’s法打击T9~T10脊髓节段,用BBB法评估后肢的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法观察GFAP的表达。结果:BBB评分和行为观察,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率68%:对照组显示GFAP在脊髓各个部位均有表达;实验组脊髓损伤1d后,损伤区域GFAP表达增加,可达损伤区附近、软脊髓膜下的白质和脊髓中央管均有GFAP的表达,脊髓损伤3~5 d后,脊髓损伤区域和邻近的周边区域GFAP的表达显著增加,并逐渐达到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GFAP的表达逐渐下降,GFAP的表达于损伤2周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脊髓损伤后的微环境适合胶质细胞增生,对中枢系统损伤修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SM)和甲基强的松龙(MP)联合治疗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脊髓前角细胞凋亡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用30只2个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组(A)、MP+SM治疗组(B);用改良Allen's法致伤脊髓,3周后对大鼠进行斜板试验、行为学评分,HE染色和TUNEL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斜板试验和行为学评分以及脊髓前角内NOS阳性细胞率和细胞凋亡指数,A、B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SM联合MP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前角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复方丹参提高大鼠损伤脊髓前角内N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及GAP-43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EGFP-N1-NGF转染许旺移植组16只(A组),许旺细胞移植组16只(B组),PBS对照组12只(C组)和假手术组8只(D组),用改良Allen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7,14,21,28 d用BBB评分法观察动物行为学的变化,用肌电图检测动物中枢传导速度和波幅;然后处死动物,取损伤区1 cm范围脊髓节段,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GAP-43免疫组织染色观察脊髓损伤的组织学变化.结果:BBB评分结果D组>A组>B组>C组;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中枢传导速度A、B、C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明显高于其它三组;GAP-4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提示A>B>C组,D组仅有少量表达.结论:本研究证实NGF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可能是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N-叔丁基-α-苯基硝酮(PBN)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和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74 只健康雌性Sprague-Dawley 大鼠,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4)、生理盐水(NS)对照组(n=60)和PBN组(n=60),每时间段6 只。鞘内置管后,采用自行改制的Ò型NYU装置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PBN组鞘内注射PBN 3 mg (15 μl),NS对照组注射NS 15 μl,术后30 min 第1 次注射,连续注射7 d,每天1 次。术前3 d 和1 d,以及术后1 d、5 d、10 d、15 d、20d、25 d、30 d 和35 d 对NS对照组和PBN组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运动功能评价,并在术后1 h、12 h、24 h、48 h、3d、7 d、14 d 和21 d 各组取血清和脊髓组织测定NGF水平。结果术后血清中NGF蛋白含量出现明显改变,而脊髓组织中含量变化不明显。血清NGF/总蛋白比值48 h 时达到峰值,NS 对照组(0.92%±0.02%)与PBN 组(0.77%±0.0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1)。两组大鼠BBB评分在伤后第10 天开始升高,PBN组恢复程度明显好于NS对照组(P<0.01)。结论PBN能有效降低脊髓损伤大鼠血清中NGF蛋白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单纯的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域神经组织的水肿、缺血、缺氧等引起继发性损伤造成的。目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应用吡拉西坦,观察两者对大鼠脊髓损伤恢复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参照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组。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SRY-PCR检测雄性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从而得知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活。8周后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联合治疗组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联合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有SRY基因表达,单纯损伤组未检测到SRY基因。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治疗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背景:如何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始终是医学界一大难题,胚胎神经干细胞有利于神经元的存活,并能促进轴突再生.目的:观察胚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移植治疗高位脊髓损伤大鼠的可行性,以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其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20只/组.另取孕14 d的SD大鼠5只用于制备胚胎神经干细胞.方法: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均建立高位脊髓损伤模型,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交叉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细胞移植组局部注射鼠胚胎神经干细胞2×10~6个,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通过BDA顺行神经示踪,观察运动传导束恢复情况: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结果:细胞移植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细胞移植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通过,而生理盐水组未见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生理盐水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可以较好地恢复高位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β(peroxisome proliferater activated receptors-beta,PPAR-β)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脊髓组织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和PPAR-β受体激动剂GWO742治疗组(GWO742组)。Sham组大鼠仅做椎板切除术不损伤脊髓组织,GWO742组和SCI组大鼠分别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SCI模型,并于术后1h开始分别通过腹腔注射同等剂量0.3mg/(kg&#183;d)的PPAR-β受体激动剂GWO742和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7、14、21d随机抽取大鼠行BBB评分;术后24h随机抽取大鼠10只,处死取脊髓组织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术后3、7、14、21d,GWO742组大鼠较SCI组大鼠BBB评分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SCI组大鼠脊髓组织充血、水肿、损伤中心区出现液化坏死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GWO742组大鼠脊髓出血、坏死范围及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轻于SCI组;TUNEL染色显示伤后24h,SCI组和GWO742组损伤脊髓组织均可发现TUNEL阳性细胞,而GWO742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SCI组(P〈0.05)。结论 PPAR-β受体激活后能够减轻SCI大鼠脊髓组织充血、水肿等病理学改变,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原花青素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6 只,采用Allen 法(250 g·mm)在T9复制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A、B、C 3 组,每组12 只。造模型成功后30 min,A组腹腔注射原花青素40 mg/kg,B 组腹腔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C 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1 d、3 d、7 d 对各组进行后肢功能BBB 评分、斜板试验,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结果BBB 评分和斜板试验结果均显示,术后3 d 和7 d,A、B 两组较C 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更好(P<0.05)。与C 组相比,A、B 两组术后1 d 和3 d SOD 活性升高,MDA 含量降低(均P<0.05);7 d 时,A 组较C 组SOD活性增高,MDA降低(P<0.05)。结论原花青素可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大鼠脊髓损伤Allen's法模型的改良及电生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更实用、标准、可靠的急性大鼠脊髓撞击损伤模型,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6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2只。脊髓损伤(SCI)组:用自制改良的Allen’s撞击器,以60gcm致伤力损伤大鼠T10胸椎对应脊髓。假手术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正常对照组:正常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定期行为学观察(BBB评分),术后30天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HE染色: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基本一致的。SCI组可见灰、白质组织结构不完整,损伤区可见大片坏死灶、细胞肿胀。BBB评分:假手术组术后1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SCI组术后第2周开始恢复,到第3周基本停止,最终BBB评分未超过6分,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神经电生理(SEP,MEP)检测:SCI组可以明显看到SEP与MEP的峰-峰值急剧降低,且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1)。结论改良后的急性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制作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促进脊髓损伤(SCI)功能恢复的脊髓可塑性机制.方法 将84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意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8)、胸髓横断模型组(SCI组,n=33)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组(BWSTT组,n=33),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7,15,45 d 3个亚组.建立大鼠胸髓完全横断模型,观察BWSTT对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镜检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研究SCI大鼠腰髓前角腹内侧区神经元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A4)、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的表达,以及两者双标免疫阳性细胞比率的变化.结果 BWSTT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较SCI组大鼠明显改善.胸髓横断大鼠BWSTT后,腰髓前角腹内侧区EphA4和VGIuT2的表达以及EphA4/VGhT2双标免疫阳性细胞比率均显著增加.结论 BWSTT通过增强胸髓横断大鼠腰髓前角神经元EphA4/VGIuT2的表达,促进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