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6,(6):457-459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酐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贫血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贫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研究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酐铁治疗。对照组治疗期间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治疗期间行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贫血指标[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RBC)]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前SF,Hb,HCT,RBC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Hb,HCT,RBC及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S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酐铁配以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贫血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慢性呼吸衰竭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红细胞(RBC)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慢性呼吸衰竭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正常体验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的血样,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EPO、RBC、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观察组EPO水平为(99.68±28.92)mIU/ml,RBC水平为(3.30±0.65)×10^12/L,HCT水平为(29.20±3.69)%,Hb水平为(86.30±8.68)g/L,对照组EPO水平为(21.51±5.27)mIU/ml,RBC水平为(4.27±0.26)×10^12/L,HCT水平为(38.84±2.31)%,Hb水平为(132.47±6.92)g/L;观察组EPO水平高于对照组,RBC、HCT及H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EPO明显高,RBC明显降低,要根据个体化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EPO进行动态监测,血清EPO、RBC水平检测对治疗呼吸衰竭贫血患者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在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贫血患者中的辅助疗效。方法将40例对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单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治疗,2组疗程均为16周。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rHuEPO用量。结果 2组治疗后TP、ALB、SF、Hb、HCT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治疗组rHuEPO用量为(137.51±17.76)U.kg-1.周-1,低于对照组的(211.32±14.27)U.kg-1.周-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可有效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抵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肿瘤相关性贫血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6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蔗糖铁联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以及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清铁(Fe)、RI指数各项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47%,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铁、RI指数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6.98%,对照组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有着显著的效果,利于患者化疗,对改善患者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液透析伴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血液透析伴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蔗糖铁,两组治疗周期为10周,并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用以评定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RBC、Hb、HCT、SF等指标值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观察组指标改善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在慢性充血性心衰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氯沙坦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的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联用氯沙坦组)5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组)53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治疗组治疗前后贫血指标及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运动耐量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治疗后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④两组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用氯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心功能指标、贫血指标及运动耐力提高,减少了总住院时间,改善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以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右旋糖酐铁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由治疗结果可知,两组患者的贫血症状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症状效果明显,该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多项贫血指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血液透析(HD)并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HD并肾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32例.单一组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联合组予以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治疗后贫血情况[红细胞压积(HCT)、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以及氧化应激状态[人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治疗前,两组每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每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3057.89±1965.65)U少于单一组的(5636.44±2070.55)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HCT(33.28±3.06)%、ALB(42.14±3.36)g/L、Hb(98.64±10.12)g/L均明显高于单一组的(29.23±2.52)%、(37.21±3.80)g/L、(80.69±12.8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SOD、GSH-Px水平均高于单一组,MDA水平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D并肾性贫血患者中采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方案疗效确切,该方案能够有效减少患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改善其贫血、营养不良状态,缓解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早产儿贫血病例3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10例和观察组(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20例。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贫血病例Hb、Hct、Ret、SF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在尿毒症血透患者体内的代谢。方法尿毒症贫血血透患者2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多糖铁复合物和高通量血透,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右旋糖酐铁和低通量血透。两组均于治疗16周后观察相关贫血和生化指标及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升高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7d内各项血清指标浓度稳定,注射16周后各项指标无进一步改变。结论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多糖铁复合物和高通量透析能更有效的改善尿毒症血透患者的缺铁和贫血,且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长间隔治疗可使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早产儿(胎龄30~35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从出生第7天开始给予rhEPO250IU/(kg·次),隔日1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用药4周,必要时输血。分别检测用药前、用药后4周血常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Re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血常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39.6%)。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效果明显,可减少输血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时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人选81例伴有贫血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例)和对照组(n=41例);对照组给予心力衰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地高辛、利尿剂、B阻滞剂等药物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皮下注射EPO,疗程1年。对两组临床结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LVEF、心功能分级、六分钟步行试验、Hb和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O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心功能指标、提高运动耐量,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螺内酯联合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接诊的8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苯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螺内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血压及心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LAD、INS、LVEDD、LVEF及NT-pro-BNP改善均明显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LVPW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的LAD、INS、LVPW、LVEDD、LVEF及NT-pro-BNP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686,P=0.0233).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723,P=0.4123).结论 螺内酯联合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胺碘酮应用于心力衰竭伴发房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7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乙酰毛花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室率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心室率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室率和对照组治疗后心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应用于心力衰竭伴发房颤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心室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观察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将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2组同时于血透后每周给予r-HuEPO100—150U/kg皮下注射,待血红蛋白(Hb)≥110g/L,红细胞压积(Hct)≥30%后减量,维持Hct在30%-35%;治疗组另于每次血透后静脉注射左卡尼汀2.0g,共12周。结果2组患者的Hb、Hc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红细胞生成素的每周平均用量较对照组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能显著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治疗后2组血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高于对照组的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LVEDD、LVES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并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降低血清IL-1β、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7.
唐敏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4):109-110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8例尿毒症且具有肾性贫血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2次/周,3000 U/次.治疗组于血液透析后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0 g,2次/周.3个月为1个观察周期.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升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卡尼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增强肾性贫血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徐冬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4,(12):1801-1803
目的探讨米力农辅助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按住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心力衰竭常规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米力农。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心功能指标、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和评价疗效。结果用药后两组HR、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显著降低(t=5.31、5.92、4.61、4.22,均P〈0.05),每搏心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升高(t=7.22、4.78、8.78、4.56、4.11、4.05,均P〈0.05);观察组HR、LVEDD显著低于对照组(t=4.31、4.92,均P〈0.05),SV、LVEF及6min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t=4.31、4.92、4.11,均P〈0.05)。用药后观察组NT—proBNP水平较用药前显著下降(t=14.55,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t=7.12,P〈0.05)。对照组用药前后NT-proBNP水平无明显变化(t=1.03,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出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结论小剂量、短期使用米力农可使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显著提高疗效,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配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超声心动图改变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心率均减慢,24 h室性早搏出现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心率明显慢于对照组,24 h室性早搏出现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对室性早搏改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A、LVEDV、LVESV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LVEF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LA、LVEDV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LVEF明显增加(P<0.01),LVESV虽缩小,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A、LVEDV、LVESV及LVEF改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0%和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缬沙坦、胺碘酮联合治疗心衰合并室性早搏,能从不同角度抑制AngⅡ的生成,起协同作用,明显提高了抗室性早搏效果和心脏功能,且并未增加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高鹏  袁金荣  程洁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6):112-114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多糖铁复合物对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诊治的肾性贫血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56例患者口服多糖铁复合物为对照组,56例患者静脉注射蔗糖铁为观察组,疗程8周,比较两组相关观察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多糖铁复合物均是治疗肾性贫血的有效方法,其中静脉注射蔗糖铁的治疗效果更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多项临床指标,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