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对替考拉宁的层析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通过对层析用树脂的筛选和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上样pH值、洗脱液pH、洗脱液乙醇浓度等对替考拉宁提取比的影响,确定各因素的适宜水平。在此基础上,使用Box—Behnken法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设计响应面试验,寻找最优条件。结果替考拉宁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上样pH6.45、洗脱液pH8.00、洗脱液乙醇浓度59%。在此条件下,替考拉宁的提取比为0.9487。结论经优化,替考拉宁分离纯化的提取比提高了10.23%,产品色素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考察温度及酸碱对替考拉宁发酵液的影响.方法 采用加热和酸碱处理A.teichomyceticus FIM 68-66发酵液,以HPLC检测其替考拉宁含量.结果 结果表明热和酸处理显著降低发酵液中的替考拉宁含量,发酵液在不超60℃处理3h时或pH值不低于2.5处理0.5h,替考拉宁损失低于10%;而发酵液调节至pH 9.5-11.5处理2h,其替考拉宁含量明显提高.结论 本研究为替考拉宁提取工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替考拉宁发酵培养基,并对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来提高其发酵产量。方法 以游动放线菌TC19-3p-103为试验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考察因素的参考范围;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响应面试验的中心区域;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确定了发酵培养基中的有机氮源最佳浓度组合;并对起始搅拌转速与通气量这两个发酵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考察;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流加技术控制碳源浓度。结果 经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其摇瓶产量提高了31.6%;50L罐发酵工艺参数优化后,发酵水平达到8558 mg/L。结论 优化后的发酵工艺,显著提高了替考拉宁的产量,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胱抑素C水平与替考拉宁血浆谷浓度的关系,为临床替考拉宁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使用替考拉宁患者的临床资料。考察替考拉宁血浆谷浓度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胱抑素C水平下替考拉宁血浆谷浓度,Logistic回归分析替考拉宁谷浓度不达标(<15 μg/ml)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入组98例患者,141个谷浓度,其中男65例、女33例,年龄19~94(52.2±16.2)岁。替考拉宁血浆谷浓度为11.51 (8.35,19.07) μg/ml,范围为3.57~41.93 μg/ml,谷浓度<15 μg/ml者95例次(67.38%)。胱抑素C浓度高于正常值上限(>1.05 mg/L)时,替考拉宁谷浓度为11.37 (8.96,20.52) μg/ml,明显高于胱抑素C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的8.68 (6.34,11.79) μg/ml(Z=?2.63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水平为替考拉宁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因素(OR=1.529,95% CI=1.001~2.336,P<0.05)。结论 胱抑素C浓度高于正常值上限时替考拉宁谷浓度明显升高,是替考拉宁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替考拉宁剂量调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45(6):573-576
目的 优化替考拉宁纯化工艺,制备纯度高、满足欧洲药典标准的替考拉宁。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吸附、结晶等技术分离替考拉宁,结合二元液相色谱系统,以聚合物微球为载体,对填料的型号和洗脱条件进行优化,最终得到高质量替考拉宁样品。结果 PS30-300微球为最佳纯化介质,洗脱剂为65%甲醇-水,上样量为10mg/mL填料,洗脱流速为1.5~2.0BV/h柱体积时洗脱效果最佳。在此实验条件下产品纯度≥99%,纯化收率≥75%。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优化替考拉宁纯化工艺,制备纯度高、满足欧洲药典标准的替考拉宁。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吸附、结晶等技术分离替考拉宁,结合二元液相色谱系统,以聚合物微球为载体,对填料的型号和洗脱条件进行优化,最终得到高质量替考拉宁样品。结果 PS30-300微球为最佳纯化介质,洗脱剂为65%甲醇-水,上样量为10mg/mL填料,洗脱流速为1.5~2.0BV/h柱体积时洗脱效果最佳。在此实验条件下产品纯度≥99%,纯化收率≥75%。结论 该分离纯化方法简单,快速,易于操作,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获得一株稳定遗传的高产新菌株,并提高替考拉宁产量。方法 以替考拉宁产生菌游动放线菌T19为出发 菌株,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诱变技术,获得一株具有稳定遗传性的高产新菌株,并对转速、接种量、温度和pH等发酵 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从而提高了替考拉宁的产量。结果 诱变后菌株的发酵效价水平较出发菌株提 高了42%;在转速为220 r/min,接种量为7.5%,温度为28℃,pH为6.5时,该菌株发酵效价水平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0%。结论 ARTP诱变技术可有效用于游动放线菌的诱变选育,可大幅度提高替考拉宁的产量,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响应面分析的方法对发酵生产替考拉宁的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其产量.方法 以一株替考游动放线菌SIIA 04-7-34为试验菌株,采用逐因子实验法确定替考拉宁合成考察因素的参考范围,再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进行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13个实验因子中筛选到3个显著影响因子:葡萄糖、KH2PO4和接种龄.结论 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发酵条件后,替考拉宁发酵产量提高23.3%,实验值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肾功能不全及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用药方案的谷浓度水平,以及CRRT对其清除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重症监护室使用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的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 mL·min-1·(1.73 m)-2]患者,分为CRRT (CVVH模式)组和非CRRT组,给予高负荷剂量8~10 mg·kg-1,q12h×3剂。在替考拉宁给药第3剂及第6~8剂前测定血清谷浓度,CRRT组同时测定滤出液浓度,并计算替考拉宁滤过系数。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后,非CRRT组和CRRT组的第3剂前血清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79.17%和86.36%,第6~8剂前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83.33%和90.91%。用药前白蛋白水平<30 g·L-1的替考拉宁第3剂及第6~8剂前谷浓度显著低于白蛋白≥30 g·L-1组[11.88(8.99,14.26) mg·L-1 vs.16.92(12.46,24.30) mg·L-1,P=0.024;12.42(11.84,14.55) mg·L-1 vs.20.2(12.42,24.18) mg·L-1,P=0.007]。CRRT患者超滤率为(46.66±12.72) mL·kg-1·h,测定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和同时间点的滤出液浓度分别为:18.08(11.99,24.18) mg·L-1和(3.49±1.09) mg·L-1,替考拉宁滤过系数为0.180±0.049。结论:肾功能不全及行CRRT的危重症感染患者在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给药方案下可快速达到谷浓度目标范围,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影响替考拉宁血清谷浓度。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方式对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影响,评价未经灭活操作与经灭活操作后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结果的一致性。方法:以替考拉宁质控对照品、质控血浆样品和临床实测样本作为考察对象,分别经56℃水浴加热30 min或经紫外照射60 min后,考察质控对照品和质控血浆样品的稳定性;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Passing-Bablok回归法和Bland-Altman分析法,对灭活前后临床实测标本浓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紫外灭活条件下,替考拉宁的质控对照品不稳定;湿热灭活法条件下,替考拉宁质控对照品和质控血浆样品均稳定。52例临床样本经湿热灭活与未灭活浓度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4(P<0.001);Passing-Bablok回归方程为Y=0.9994X-0.214 2(R2=0.996,n=52);96.15%(50/52)的检测数据在95%一致性界限内。3种统计结果均表明未经灭活操作与经湿热灭活法操作后,两者血药浓度结果的相关性与一致性良好。结论:替考拉宁的临床血药浓度检测标本可采用湿热病毒灭活法进行预处理,以减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病毒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胡柚皮总黄酮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方法 通过对8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进行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优选合适的大孔树脂,并优化分离纯化条件。结果 HPD-300型大孔树脂对胡柚皮总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洗脱效果,其最佳分离纯化条件为:pH 4.00,3.83 mg.mL-1的质量浓度上样,上样量为5 mL.g-1,上样体积流量为2 BV.h-1,依次用2 BV的水洗脱,4 BV 70%乙醇洗脱,洗脱剂的流速为2 BV.h-1。经HPD-300树脂处理后的总黄酮质量分数达76.22%,收率为93.94%。结论 HPD-300型大孔树脂用于富集胡柚皮总黄酮效果最佳,是一种理想的分离纯化介质。  相似文献   

12.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紫荆花红色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紫荆花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分离方法和工艺。方法以色素提取的吸附量、解吸量为指标,确定出色素分离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单因素实验确定X-5树脂和丙酮为最佳吸附剂和解吸剂;正交实验确定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原花液浓度2mg.ml-1左右,吸附流速1ml.min-1,树脂径高比2∶3。结论优化条件下紫荆花红色素总提取率在3.8%左右,色价为264.3。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羧甲基-β-环糊精(carboxymethyl-β-cyclodextrin,CM-β-CD)为手性选择剂,用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对5种碱性药物苯磺酸氨氯地平(amlodipine besilate)、二氧丙嗪(dioxopromethazine)、硫酸特布他林(terbutaline sulfate)、氢溴酸后马托品(homatropinehydrobromide)和盐酸美普他酚(meptazinol hydrochloride)进行对映体分离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考察3个水平数背景电解质溶液的pH值、CM-β-CD浓度、缓冲盐浓度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优化了分离条件。结果在最优分离条件下,苯磺酸氨氯地平、二氧丙嗪、硫酸特布他林、氢溴酸后马托品、盐酸美普他酚对映体达到良好分离,分离度分别为12.6、4.4、6.0、5.7、3.5。结论 CM-β-CD对5种碱性药物均具有较好的对映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西他沙星及其异构体高效毛细管电泳拆分的新方法。方法:以β-环糊精及几种环糊精衍生物作为手性添加剂,采用毛细管电泳分离新型抗菌素西他沙星与其3个异构体。对运行缓冲液的浓度、pH,环糊精的种类、二元环糊精体系中环糊精的比例,分离电压,柱温,有机改性剂等因素对分离的影响进行考察,并对拆分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运行缓冲液为含2%硫酸化-β-环糊精和1%β-环糊精的25 mmol.L-1的磷酸二氢钾-磷酸缓冲溶液(pH 2.5),操作电压为-25kV,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95 nm,西他沙星与其3个异构体达到良好分离。结论:所建立的毛细管电泳方法简便,适用于西他沙星异构体的检查。  相似文献   

15.
均匀设计法优化大孔树脂纯化无患子皂苷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患子皂苷的饱和吸附量和解吸率为指标,从5种树脂中筛选出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无患子总皂苷,进一步采用均匀设计考察了上样药液的药物浓度、pH和流速,洗脱流速及洗脱剂用量等因素对无患子皂苷收率及在洗脱物总量中比例的影响.所得最优工艺为:上样药液浓度10.6 mg/ml、药液pH 5.0、上样流速2.0 ml/min、洗脱流速3.5 ml/min、洗脱溶剂为70%乙醇(3.5 BV),所得产品中无患子皂苷占洗脱物总量的82%,收率达2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金雀花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 以乌鲁木齐石人沟采集的金雀花为原料,以超声提取的方法得到总黄酮粗提物,对比7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金雀花中总黄酮的吸附-解吸效果,采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总黄酮纯化工艺,以树脂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为指标,考察进样液浓度、进样体积、进样流速、洗脱液、洗脱体积、洗脱流速等因素对纯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筛选得到AB-8型大孔吸附树脂为最适树脂,并获得最佳吸附条件和解吸条件,吸附条件:进样浓度为1.14 mg·mL-1、进样体积为2.8 BV、进样流速为2.5 mL·min-1;解吸条件:洗脱液浓度为70%、洗脱体积为2.0 BV、洗脱流速为3.0 mL·min-1。在此条件下的总黄酮百分含量从1.72%提高到了22.95%,纯度升高了13.3倍。结论 本纯化工艺操作简便、可行,为金雀花中总黄酮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短筒兔耳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总黄酮质量浓度和木犀草素含量,从而考察8种不同类型的大孔吸附树脂(AB-8,DM130,DM301,S-8,NKA-9,D101,HPD100,H103)的吸附和解吸附性能。结果:AB-8型大孔树脂对短筒兔耳草总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洗脱效果,其最佳分离纯化条件:上样液吸附pH值为3.81,上样液质量浓度为0.58 mg·mL-1,树脂对上样液的吸附量为66 mL·g-1,上样体积流量为1 mL·min-1,依次用500 mL水洗脱,50 mL 65%乙醇洗脱。经AB-8树脂处理后的总黄酮的质量分数达67.39%、收率为94.73%。结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用于富集纯化短筒兔耳草总黄酮效果较佳,优化后工艺条件稳定可行,适用于短筒兔耳草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