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将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组和静脉自控镇痛(CIA)组各30例,CFNB组病人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IA组病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术后镇痛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等。[结果]两组病人术后VAS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镇痛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副反应少,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假体关节的功能,促进病人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用于膝关节松解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时镇痛的量效关系及副作用的发生率,探讨这种镇痛方法在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松解术的患者80 例,随机分成4 组,即股神经阻滞组(C 组,n=20)、股神经阻滞加硬膜外注射氯胺酮0.15 mg/kg 组(K1 组,n=20)、股神经阻滞加硬膜外注射氯胺酮0.2 mg/kg 组(K2 组,n=20)和股神经阻滞加硬膜外注射氯胺酮0.25 mg/kg 组(K3 组,n=20)。麻醉成功后,K1 组、K2 组和K3 组的患者在硬膜外中注射对应剂量的氯胺酮,C组患者在硬膜外中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术后在股神经鞘中留置导管并且注入0.2%罗哌卡因30 ml。术后8 h、24 h、32 h、48 h 接受康复训练,每次训练前5 min 经股神经鞘留置导管注射0.2%罗哌卡因30 ml用于镇痛。观察康复训练中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肢主动关节活动度,并记录4 组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73 例患者参与最后的统计分析。在术后8 h,K1 组、K2 组和K3 组在康复训练中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而在其他时间点,K2 组和K3 组在康复训练中的VAS评分低于C组和K1 组(P<0.05);K2 组和K3 组的患肢主动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C组和K1 组(P<0.05),K3 组中5 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P<0.05)。结论硬膜外超前应用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早期康复治疗的镇痛具有可行性,0.2 mg/kg 是相对有效和安全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股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对膝关节松解术后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侧膝关节松解术患者60例抽签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40例,B组20例。A组行股神经留置导管,B组行硬膜外留置导管。术后12 h、24 h、36 h、48 h,行被动运动康复治疗,然后行主动运动康复治疗。在治疗前留置导管中注射2%利多卡因进行阻滞。被动运动康复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对治疗中疼痛进行VAS评分,并记录从被动运动康复治疗结束到进行主动运动康复治疗所需要的时间。比较两组副作用(低血压、恶心)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A组从被动运动康复治疗结束到进行主动运动康复治疗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少于B组。A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松解术后镇痛效果明确,可以更早地进行主动运动康复治疗,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是膝关节松解术后康复治疗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股神经阻滞镇痛泵和静脉镇痛泵主导的多模式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采用留置股神经阻滞镇痛泵,结合多模式镇痛治疗,即采用口服草乌甲素+切口冰敷+静脉滴注丙帕他莫+患者自控股神经阻滞镇痛泵方法镇痛。对照组20例,则使用留置静脉镇痛泵,其余镇痛模式相同。运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RS)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 h、6 h、24 h、48 h的疼痛评分,观察两组的药物副作用,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镇痛方法比对照组镇痛效果好,术后镇痛评分为(2±1)分,特别是术后镇痛初始和24 h-48 h疼痛评分最低,镇痛效果显著,观察组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镇痛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为主的多模式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良好,药物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h和2—7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连续股神经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救治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髋部骨折患者120例,根据患者镇痛意愿分为静脉镇痛组37例、术后股神经阻滞组41例、术前股神经阻滞组42例。静脉镇痛组接受常规治疗,术前1 h口服塞来昔布,术后传统自控静脉镇痛;术后股神经阻滞组接受绿色通追流程,术前1 h口服塞来昔布,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术前股神经阻滞组接受绿色通道流程,术前和术后均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比较各組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比较各组术后6h、12h、24h、48 h、7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股神经阻滞组、术后股神经阻滞组手术等待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静脉镇痛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前股神经阻滞组VAS评分均低于静脉镇痛组和术后股神经阻滞组(P<0.05);术前股神经阻滞组、术后股神经阻滞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均低于静脉镇痛组(P<0.05)。结论绿色通道下行术前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能有效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等待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羟考酮联合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麻醉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镇痛,观察组行羟考酮联合股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患侧膝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72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48 h、72 h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痛药使用率及吗啡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股神经阻滞可降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止痛药物用量,促进膝关节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连续收肌管阻滞(ACB)、股神经阻滞(FNB)镇痛对患者疼痛及早期功能训练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拟行TKA治疗的76例患者分为ACB组(A组)与FNB组(B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及活动状态下数字评分量表(NRS)及早期功能训练相关指标,镇痛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 h、6 h、12 h、24 h、48 h静息及活动状态下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2 h、6 h、12 h、24 h、48 h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24 h、48 h、72 h患肢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缩小(P<0.05),但A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TKA术后连续ACB与FNB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类似,但连续ACB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较小,而膝关节活动度较大,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股神经阻滞组(FA,n=15)和持续静脉镇痛组(IA,n=15)。所有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FA组患者术后通过留置导管间断注射0.5%盐酸利多卡因镇痛,IA组患者术后静脉持续输注曲马多镇痛,两组患者均维持镇痛3天。记录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镇静程度,肌力分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FA组患者在术后6h、24h、48h及72h的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IA组患者(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25±2)hvs(27±4)h,P>0.05];两组患者镇静程度总体较满意;两组患者的术后24h~72h肌力评分平均大于3级;与IA组比较,F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4vs12,P=0.009)。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对下肢肌力影响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低,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康复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在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膝关节置换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系统护理即股神经阻滞麻醉术后置管接止痛泵持续镇痛48~96 h及膝盖冷疗、音乐疗法和耳穴按压,对照组采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及常规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24,48,96 h的动态、静态时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患者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术后动态、静态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试验组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患者术后采用系统护理效果好,功能锻炼时舒适性明显提高,有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与静脉自控(PCIA)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激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而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CFNB组和PCIA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各时间段视觉疼痛评分(VAS)、术后24h血糖、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清皮质醇等应激指标水平变化、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肢功能恢复效果,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为期1年随访,以及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CFNB组患者术后6、12、24、36、48h时间段VAS评分较PCIA组显著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2、9.957、5.577、7.550、2.627,P0.05);CFNB组血糖、CRP、WBC、皮质醇水平较PCIA组均显著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90、10.139、3.273、2.739,P0.05);CFN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较PCIA组的38.24%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3,P0.05);CFNB组卧床时间较PCIA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6,P0.05);CFNB组每日行走次数较PCIA组显著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3,P0.05)。结论 CF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较PCIA更好,术后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减少,患者能尽早下床进行锻炼,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连续股神经阻滞(连续股神经阻滞)与单纯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及开平市中心医院40例拟行TKA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每组20例,所有患者术后在B超下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镇痛药物为2.5 g/L罗哌卡因150 mL;试验组镇痛药物为2.5 g/L罗哌卡因和0.1 g/L 地塞米松混合液150 mL。记录所有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状态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主、被动功能训练VAS评分,吗啡用量,主动屈曲关节角度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 试验组6、12、24、48、72 h静息状态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48、72 h主、被动功能训练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6 h后各时间段及72 h总吗啡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24、48、72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试验组为15%,两组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单纯罗哌卡因相比,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连续股神经阻滞可加强TKA患者的术后镇痛作用,提高TKA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中脊髓麻醉联合不同途径硫酸镁给药的止痛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7年8月在该院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对照组)仅鞘膜内注射布比卡因;B组(硫酸镁鞘内给药组)鞘内同时注射50.00 mg硫酸镁与布比卡因;C组(硫酸镁静脉给药组)鞘内注射布比卡因10 min后,在10 min内静脉注射100.0 ml生理盐水稀释的30.00 mg/kg硫酸镁,然后将10.00 mg/kg硫酸镁静脉滴注1 h;D组(硫酸镁关节内给药组)手术结束前10 min关节内注射用12.0 ml生理盐水(0.90%NaCl)稀释的800.00 mg硫酸镁。手术时间用分钟计算,记录主动和被动活动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结束至能进行膝关节屈曲的时间、术后首剂止痛药的给药时间和用量,并记录患者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出现的任何副作用。结果术后能够进行膝关节屈曲的时间、术后第一次镇痛时间及术后24 h哌替啶消耗量,关节内给药组明显优于其他组(P 0.05)。静脉给药组术后首剂镇痛药使用的时间(P=0.000)和术后24 h内哌替啶用量(P=0.000)明显优于鞘内给药组和对照组。关节内给药组休息和被动运动时VAS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P=0.001)。结论硫酸镁关节内注射在膝关节镜术后镇痛过程中的效果优于静脉内注射和鞘内注射。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 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 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three analgesic techniques,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CFNB), epidural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EPCA) and periarticular injection (PAI),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enrolled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TKA.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pain scores, sleep disturbance, additional opioid consumption and incidence of opioid-related side-effects were assessed.Results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EPCA (group A, n = 40), PAI (group B, n = 40) and CFNB (group C, n = 40). Group C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VAS pain scores than groups A and B at 8, 12 and 24 h after TKA.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S pain sco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from 48 h after TKA. Sleep quality on the first day after surger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group C than in groups A and B. Additional opioid consump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group C than in the groups A and B. Group C showed a lower rate of opioid-related side-effects than groups A and B.ConclusionCFNB was a more effective additional analgesic technique than EPCA or PAI for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within 24 h of TKA.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CFNB) protocol, to extended release epidural morphine DepoDur protocol, in patients having a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enrolled in a structured joint replacement educational program. Overall, the results of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demonstrate that CFNB and DepoDur protocol pain strategies were well tolerated in TKA patients during this study with expected side effects and appropriate side effect management. Moreover, the DepoDur protocol enhanced pain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and provided superior prolonged analgesia compared with CFNB protocol.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cost, length of stay,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was comparable between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