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伸肘位石膏夹板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 ,治疗上至今尚存在许多问题。笔者 1 993— 2 0 0 0年收治了 1 1 6例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患儿 ,在复位石采用伸肘石膏夹板固定 ,取得满意的效果 ,兹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1 1 6例患儿中 ,男 1 0 0例 ,女 1 6例 ;年龄 1 7个月~ 1 3岁 ,平均 7.8岁 ;闭合性 1 0 5例 ,开放性 1 1例 ;桡偏型 1 7例 ,尺偏型 70例 ,旋转型 2 9例 ;伤后至就诊时间为 45min~ 1 9d。2 固定方法[1]骨折复位后 ,一助手固定肱骨上端 ,术者站在患者患侧 ,以右侧为例 ,左手拇指推骨折近端外侧向内 ,四指握骨折远端及肘关节…  相似文献   

2.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加大屈肘角度固定对防止肘内翻的意义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方树泉医院(511771)黄潮桐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三亚572000)罗佩强,肖建华主题词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治疗,骨折固定术,外肘内翻/预防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之一,其中...  相似文献   

3.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旋前位固定防止肘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旋前位固定防止肘内翻疗效观察山东省荣城市整骨医院(264325)郑锡臣,闫生文,张晓涛,徐海涛,李永乾主题词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骨折固定术,外肘内翻/预防,临床研究肘内翻是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如何防止其发生是临床研...  相似文献   

4.
李坤明 《四川中医》2005,23(3):78-79
目的:总结分析45例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手法复位及固定方法。方法:手法复位,极度屈肘位超肘关节固定外加“8”字绷带固定,治疗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45例。结果:45例患儿有28例达到解剖对位,17例达功能对位,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肘内翻。结论:极度屈肘位超肘关节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能有效地防止肘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5.
我院从 1 990年开始采用肘伸直前臂旋后位石膏或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36例中 ,男性 2 1例 ,女性 1 5例。年龄最大 1 8岁 ,最小 2岁 ,其中屈曲型骨折 5例 ,伸直型骨折 31例 ,远骨折断端向内侧移位的 2 0例 ,向外侧移位的 5例 ,向后移位的 5例 ,无明显移位的 6例 ,凡有移位的病例中 ,远骨折端均有程度不等的旋转。左侧骨折 2 2例。右侧骨折 1 4例。就诊时间最长的 1 0天 ,最短当日 ,所有病例均经X片确诊。2 症状与体征有明确的外伤史 ,肘部肿胀、畸形 ,骨擦音、假关节征…  相似文献   

6.
屈肘位绷带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选择闭合性无血管、神经损伤的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88例,单纯用绷带屈肘贴胸位固定治疗,取得了优良率90%的结果。观察认为,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后再移位和发生肘内翻等畸形的主要原因是骨折端的旋转活动,而造成旋转的主要因素是固定的松动及上肢的活动和前臂的重力等。应用本法固定能较好地解决断端间的旋转,因而可获得较理想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关节损伤,多为伸直型骨折,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都可能发生肘内翻畸形,其发生率为25%~33%[1]。笔者于1998年4月~2009年4月采用超肘关节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8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并与同期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的84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1993-1998年,我们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超肘“8”字绷带固定加前臂中位托板超腕制动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65例,临床观察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加钢丝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手法整复失败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12例。经平均5年3个月的随访,优良率达73.2%,肘内翻发生率为12.5%。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对预防肘内翻的发生有显著作用。结合临床和有关文献对肘内翻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行设计的尾部加压调角空心螺纹钉经皮导入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肩关节前脱位62例,从疼痛、功能、活动度、解剖位置四个方面评分,优良率达96.8%.表明经皮导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成功率高,骨折复位与固定可靠,术后不需复杂外固定,可早期活动肩关节,有效防止关节粘连,达到了骨折愈合、关节稳定与功能恢复并进的目的.是目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肩关节前脱位的创新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认识肘内翻的发生机理,对三家医院收治的586例肱骨髁上骨折中发生肘内翻的236例患者进行了3~7年,平均5年的随访,并按其进展的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肘内翻呈进展性者40例,非进展性者196例。其中83例解剖复位者,无法用复位不良、固定不当及骨骺损伤等传统观点解释。经仔细分析治疗前后的X线片,并根据生物力学理论提出了骨膜破裂和骨皮质嵌插、压缩、缺损及塌陷等机械损伤机制,认为临床治疗单纯遵循尺偏型矫枉过正,桡偏型不必强求解剖对位的原则是不够的。应根据其发生机制及X线表现,分别采取动力性和静力性治疗,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为对名中医张绍富的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的经验进行临床观察与疗效评价,以规范操作,便于推广.将153例小儿股骨干骨折采用多中心(4家医院)双盲随机(DME)[1]法,分为两组,治疗组102例采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对照组51例,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治疗,分别进行临床疗效与卫生经济学评定.经1~3.5年(平均1.8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肿胀消退快,并发症减少,疼痛积分减少2.69分,临床愈合时间缩短5.7天,骨性愈合时间提前7.4天,肢体功能恢复至正常时间提前7.3天,远期疗效无差异,治疗费用明显减少.表明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能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病程,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5.
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预防肘内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根据已矿名老中医张绍富的经验,采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20例。经18个月随访,结果优良率达83.34%,肘内翻发生率为15.2%,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各种疗法。运用传感器对不同固定体位下骨折断端间内外侧皮质骨处的压力变化进行测量,证明屈肘旋前位时夹板固定效力最大,断端最稳定,移位倾向最小,能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认为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最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矩形针闭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150 例,根据胫骨的特点,利用针的宽度与髓腔直径一致,针尖、弓、尾构成的三点固定原理,有效地控制骨断端移位成角,保持相对稳定。通过5个月~3 年随访,近期优良率95.3% ,远期治愈好转率达98% 。认为单矩形针闭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操作简便、作用直接、固定牢固、稳定性好、创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肩臂带加肩挑式夹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肩臂带加肩挑式夹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将 2 97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观察组采用肩臂带加肩挑式夹板固定治疗 ,对照组A采用“∞”字绷带固定法治疗 ,对照组B采用双圈固定法治疗。经 12个月观察 ,观察组 198例优良率82 .83% ;对照组A4 9例优良率 5 5 .1% ;对照组B5 0例优良率 5 8.0 % ;三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说明肩臂带加肩挑式夹板固定法优于传统的“∞”字绷带固定法及双圈固定法 ,是治疗锁骨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林 《中医正骨》2003,15(12):13-14
为了研制一种材料、形态、弹性、刚性均符合肱骨髁上骨折外固定需要的改良夹板。从 1999年 7月~ 2 0 0 2年 8月采用改良肱骨髁上骨折夹板治疗 2~ 12岁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80例 ,其中伴神经损伤 8例 ,血管挫伤 2例 ,随访 6~ 2 6个月 ,平均 15个月。结果未出现因夹板固定导致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和神经损伤 ,固定后肿胀加剧明显减轻 ,神经损伤 3个月内均恢复。骨折治愈 73例 ,好转 4例 ,未愈 3例 ,出现肘内翻 6例 ,携带角减少 2 0°以上者 3例 ,肘外翻 1例 ,肘内翻发生率为 7.5 %。认为该夹板前托不仅与肢体生理弧度、外形相适应 ,使肱动脉不易受压 ,又能与后托合用时控制前臂旋转 ,利于骨折稳定 ,对尺偏型骨折配合下段弯曲成向外 15°的内外侧夹板 ,可减少肘内翻。钢丝内衬的使用 ,使调节夹板角度成为可能 ,扩大了夹板固定的适用范围。说明改良肱骨髁上骨折夹板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理想的外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万富安 《中医正骨》2003,15(12):3-5
为探讨肘内翻理想的矫正、固定模式。设计运用外翻截骨并远端内移、克氏针交叉固定、皮外针尾张力相挂、外侧持续加压的方法治疗肘内翻 2 7例。 2 5例获得 6个月~ 3年 ,平均 13个月的随访 ,结果携带角恢复至 0~ 13° ,平均 7.5°;上臂和前臂对线满意 ,肘关节伸屈功能正常。力学测试 :①克氏针 (直径 2mm、弹性模量 0 .15GPa)在距骨皮质外 3cm处折弯 ,间距 0 .7cm张力相挂 ;②对截骨端外侧有 6 5N的挤压力 ;③内侧有约 10N的牵开力。表明该方法能满意矫正肘内翻和恢复上臂与前臂的生理性对线 ,预防携带角丢失和肘内翻复发 ,有利于截骨愈合和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0.
骨折复位固定器配合小夹板治疗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骨折复位固定器牵引加上夹板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36例,其中开放骨折5例,随访时间为8-25个月,平均为15个月骨折平均18周愈合,膝、踝关节良好,针道感染率5.6%,无小夹板并发症。认为骨折复位固定器与小夹板配合使用,前者通过牵引纠正骨折的短缩移位,也可通过对骨折断端加压,产生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后者则可控制骨折的侧方移位,两者配合使用可扬长避短,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