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飞行员眼与近视眼矫正手术前后波阵面像差数据,探讨近视矫正手术对视觉质量的影响,为飞行员的选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测31名飞行员62眼和30名近视患者60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及术后1年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AstraMax角膜地形图测量的高阶像差、Q值(瞳孔中心4.5mm直径范围),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飞行员眼与近视患者手术前眼的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和Q值无显著差异(P〉0.05),水平彗差和球差存在显著差异(P〈0.05)。近视患者LASIK术后总高阶像差(4.89±0.99)、垂直彗差(1.27±0.77)、球差(4.28±0.84)和Q值(0.80±0.58)均高于飞行员眼(2.00±1.05、0.76±0.85、0.90±0.49和-0.11±0.15),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但增高的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和Q值限制了视觉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传统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在矫正中高度近视时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近视矫正手术的患者病历资料.分别对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1周、1月、3月裸眼视力比较,SBK组裸眼视力优于传统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传统LASIK组裸眼视力>1.0,占77.5%,SBK组裸眼视力>1.0,占94.2% 传统LASIK组疗效指数为(0.87±0.15),SBK组为(0.94±0.20),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在矫正中高度近视时能得到更好的视力效果,但两者的疗效指数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因其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矫正范围大术后疼痛小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方式。但是对于近视度数较高而角膜相对偏薄的患者LASIK术后有可能出现医源性圆锥角膜。这种并发症表现为进行性的角膜中央膨出。可能的诱发因素有患者的年龄、术前眼内压、角膜厚度、切削深度、切削区直径的人小、矫正的屈光度及手术保留的瓣下角膜厚度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切削后剩余瓣下角膜厚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选择性预设散光轴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46例,根据选择性预设散光轴透明角膜切口部位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2),对照组患者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而观察组根据术前角膜地形图和角膜曲率按照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透明切口,比较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的改善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选择性预设散光轴透明角膜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角膜散光情况,但是选择在患者角膜屈光力最大轴向上行透明角膜切口能更明显地减少患者术后角膜散光,提高患者术后视力,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经不同位置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角膜散光变化情况.方法 将72例(72眼)白内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35眼):选用11点位右眼颞上方或左眼鼻上方透明角膜切口;B组37例(37眼):根据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状态,做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透明角膜切口.两组患者通过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可折叠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3个月分别检查患者角膜散光情况,并通过HoHaday-Cravy-Koch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结果 A、B组术前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6±0.52)D比(0.94±0.56)D,P> 0.05].术后1、3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高于B组[(1.15±0.32)D比(0.82±0.43)D,(0.85±0.38)D比(0.63±0.40)D,P< 0.05].术后1个月A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高于B组[(0.85±0.37)D比(0.75±0.54)D,P<0.05],术后3个月A、B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0±0.35)D比(0.58±0.30)D,P> 0.05].结论 白内障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散光,选择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做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小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并可矫正术前散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Q值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术治疗近视的临床优势。方法应用Astramaxj 三维角膜地形图机、Astramax个体化切削程序和雷赛准分子XL激光治疗系统对215例(430眼)近视患者行Q值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术。208例(416眼)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3个月对患者的裸眼视力、术后屈光度、术后Q值以及主观视觉质量进行随访。结果Q—LASIK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Ⅰ)裸眼视力:两者分别为(5.04±0.05)和(5.02±0.06),5.0以上者分别占90.8%和90.1%,5.1以上为55.4%和53.9%,5.2以上为33.6%和21%。(2)术后残留屈光度:术后3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0.01975D和-0.04156D。(3)术后Q值:(-0.094±0.18)和(0.39±0.17)。(4)主观视觉质量:存在眩光、夜间视力下降等症状者分别为3.9%和30.4%,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常规LASIK手术和Q—LASIK手术均可以有效地治疗屈光不正,矫正低阶像差,但是Q~LASIK对于维持角膜的非球面性以及提高患者主观视觉质量明显优于普通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7.
不同术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角膜表面形态、角膜散光的变化规律。方法  41例 (4 1眼 )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三组 :玻璃体切除联合环扎术组、环扎联合巩膜外加压术 (环扎外加压术 )组、巩膜外加压术组。分别于术前 ,术后 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检测角膜形态变化。结果 ⑴术后 1周 ,三组的角膜散光值和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 (SAI)较术前显著性增大 (P <0 0 5 ) ,角膜散光轴与外加压物中心的位置方向有呈一致的趋势。⑵三组角膜地形图改变表现为加压物所在子午线方向的角膜陡峭。结论 三种术式术后均可引起较长时间的不规则、不对称性角膜形态改变 ,导致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IOL)植入术与球面IOL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术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本院眼科住院的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56例56眼。按角膜散光度大小分为A组(0.75D≤散光≤1.50D)28眼,B组(1.75D≤散光≤3.50D)28眼。患者均进行超声乳化联合ToricIOL植入术和球面人工晶状体联合角膜缘松解术矫正术前散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柱镜度数及散光矫正率。结果:术后验光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小瞳验光柱镜度数明显降低;A组中ToricIOL组与角膜缘松解术组的矫正视力、柱镜度数及散光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ToricIOL组术后矫正视力、柱镜度数及散光矫正率与角膜缘松解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oricIOL植入囊袋内稳定性良好,随访3个月未发现有超过6度的旋转度。结论:Toric-IOL与角膜缘松解术两种手术方式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安全、有效。Toric-IOL术矫正高度数散光的疗效优于角膜缘松解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和上方巩膜缘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视力和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3例(72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38眼)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进行手术,B组32例(34眼)采用上方巩膜缘切口进行手术;观察2组患者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度、角膜中央厚度及内皮细胞计数.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其视力水平不受手术切口类型的影响(P>0 05);患者的角膜术源性散光度受切口类型的影响(P<0.05),不同时间的术源性散光程度有所不同(P<0.05),且时间和切口类型无交互作用(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和内皮细胞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对于术前角膜散光0.5D ~2.0D患者,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较上方巩膜缘切口更利于角膜细胞的术后恢复,可获得更小的术后散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手术前、后的视力及屈光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65眼)初发翼状胬肉的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检查术眼手术前、后的散光度、裸眼的视力及最佳的矫正视力,比较术前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及手术前、手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2-3月的屈光状态的对比。结果术前比较3组的平均散光度、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明显;翼状胬肉的侵入程度与散光度,呈正相关。比较3组的术前、术后的平均散光度、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显著。结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程度对屈光状态有影响,手术治疗后,角膜的散光得到改善,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大小的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80例(86眼)施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分两组,A组(48眼)作上方偏颞侧3mm透明角膜切口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8眼)作上方偏颞侧5.5mm透明角膜切口联合单片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口不缝合.观察术前及术后7天、1月、3月的角膜散光状态.结果 术后7天A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明显小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3月两组角膜散光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可以减少早期术源性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2.
韩联仪  黄燕  郑德海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71-3372,3374
[目的]观察普通屈光不正和圆锥角膜患者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1~2年的视力矫正,对比敏感度,及角膜塑形效果。[方法]对66例(126只眼)6~32岁的患者进行验光,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角膜屈率计检查,对比敏感度观察戴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视力和视觉质量变化。[结果]总体平均近视球镜度(4.47±3.13)DS,平均柱镜度(3.91±2.39)DC。裸眼视力(0.18±0.18),戴框架镜较正视力(0.895±0.33),RGP矫正视力(1.06±0.24)。戴RGPCL视力明显优于戴框架镜较正视力,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各项值戴RGP-CL前后统计显示,戴RGP后角膜前表面陡峭K值(Ks),平均K值(AveK),角膜散光cyl,锥顶K值,均较戴RGPCL前降低,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全频段RGPCL均比框架镜明显升高。[结论]合理的配戴RGPCL,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正视力,提高对比敏感度曲线,改善视觉质量。还可以获得显著的角膜塑形效果,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采用2.2 mm及3.0 mm角膜切口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术后角膜屈光度和散光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角膜切口不同分成2.2 mm组(34例)与3.0 mm组(66例),比较两组角膜屈光度(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与多光区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M-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120只高度近视眼分别行LASEK及多光区LASIK并随访1年,分析其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及1年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结果M-LASIK组在术后初期(1个月时)裸眼视力优于LASEK组(p<0·05),在3、6个月时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1年时LASEK组平均裸眼视力优于M-LASIK组(p<0·05)。两者在1年时裸眼视力均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0·05)。两组屈光状态均呈由远视向近视回退的趋势,其中M-LASIK组要明显于LASEK组。术后1年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无显著差异。结论LASEK与M-LASIK在矫正高度近视薄角膜患者方面均是安全有效的,两者均具有节省角膜组织的优点。LASEK组的远期裸眼视力及屈光回退要优于M-LASIK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追踪近视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手术后两年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9月来眼科医院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的258例(495眼)患者,其中男性122例(244眼),女性136例(251眼),年龄18-45岁(平均28±5岁);屈光度为-1.5-15.0D(平均7.21±1.25D),对其术后第1天、5天、15天、45天、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裸眼视力进行检测。结果:术后各个时间点检测的结果发现患者的视力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攀升。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的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佩戴角膜塑形镜早期所引起的视觉功能性异常及分析其原因。方法143例(275眼)近视患者用临床问诊,一般检查,屈光检查,角膜荧光染色及角膜地形图等方法观察患者戴镜3个月后的裸眼视力情况,眼部刺激症状,重影和炫光,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戴镜3个月后的裸眼视力早晨复查时≥1.0232眼(84.3%),0.6~0.828眼(10.2%),0.4~0.515眼(5.5%)。其中视力维持时间短24眼(8.7%),视力欠矫43眼(15.6%)。眼痒、烧灼、干涩等不适感17例(11.8%)。重影和炫光12例(8.3%)。角膜散光或原有角膜散光增大21例(14.6%)。结论角膜塑形镜使用早期出现的视觉功能性异常经过更改镜片参数,以及科学佩戴及护理,可以得到有效改善,佩戴角膜塑形镜是青少年控制近视,恢复裸眼视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韩嵩 《现代保健》2014,(15):45-46
目的:探讨利用角膜地形图来研究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6-10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40例(44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行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B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手术前后分别行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记录主要参数,并比较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翼状胬肉切除术后,A、B两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术前,且A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能够解除翼状胬肉对角膜的机械牵拉及压迫作用,降低散光,提高视力,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可降低复发率,有利于角膜屈光状况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术前术后角膜Q值的变化。方法428只近视眼按屈光度分为中/低度近视组(n=344)和高度近视组(n=84)。检查记录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散瞳检影及主觉插片确定屈光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测量并记录手术前后角膜Q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术眼手术前后角膜Q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角膜Q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角膜Q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近视组手术前后角膜Q值变化的绝对值大于中/低度近视组。术后角膜Q值变化与术前屈光度的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年龄、性别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Q值发生显著改变,由术前中央陡周边平坦(Q值〈0)的长椭圆非球面形变为中央平坦周边陡(Q值〉0)的扁椭圆非球面形,高度近视组手术后角膜Q值改变程度大于中/低近视组。Q值的变化量与角膜曲率变化量、角膜散光变化量有明显关系,影响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方法对40例48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23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0.2mg/mLMMC,B组20例25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双向带蒂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两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电脑验光仪检查,记录术前术后测得的角膜散光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比术前均有明显下降,且随时间延长,下降变化趋于稳定,差异均存在相关性(P<0.05);②两组相比,A组术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均比B组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翼状胬肉手术可降低角膜散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0.2mg/mLMMC术式能显著减轻术眼的角膜散光,促进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20.
胡煜 《医疗装备》2020,(2):98-99
目的探究角膜缘后2.5mm巩膜辅助切口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MSIC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医院收治的行MSICS治疗的Ⅳ~Ⅴ级白内障患者80例(102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MSICS,试验组行角膜缘后2.5mm巩膜辅助切口MSICS,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手术性散光、术后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试验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P<0.05);试验组术后1、2周手术性散光及患眼视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2个月两组手术性散光及患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角膜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幅度和角膜内皮密度计数损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MSICS中构建角膜缘后2.5mm巩膜辅助切口,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发生,并可减少角膜内皮损伤,提升患者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