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步入研究生殿堂的人都是很幸运,很荣耀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研究生阶段又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做学问,而首先要处理好的就是做人与做学  相似文献   

2.
本期是"壶天漫笔"专栏第60期,屈指算来,已经整整写了5年,适逢新年伊始,总觉得有些感慨要发,似乎也应该喘口气回顾一下了.  相似文献   

3.
谈辨证论治     
贾得道 《山西中医》1995,11(3):43-46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谈辨证论治的意义,指出辨证就是辨清病变的性质和部位;论治就是根据病变的性质和部位治疗。第二部分谈辨证论治的发展过程,指出辨证论治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医由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医学的过程。第三部分谈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首先指出了八纲辨证的不足,并重新拟定了较详的辨证纲要;其次分别按热病和杂病较系统地指出其辨证指征。  相似文献   

4.
谈药枕     
药枕疗法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之一。根据经络学说,颈肩部位有督脉、膀胱、胆等三条经络通过,大肠、小肠、三焦的经络也抵达肩、颈部。药枕能缓缓地刺激局部的穴位,有助于特异性治疗功能的发挥,使经络气血能流通正常。药枕的特点是作用缓慢,作用时间长,因此很适合中老年人及慢性病人的保健治疗。本院制的健康益寿枕,是根据《本草纲目》及《理沦骈文》有关药枕处方,按照中药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组合,主要药料有菊花、金银花、艾叶、夏枯草、茵陈、竹茹、当归、川芎、苍术、白芷、桂枝、荆芥等。另配以丁香、花椒、冰片等药囊。药物分别入心,肝、脾、肺、肾各经达到清热解毒,明目清心,理气除邪,滋阴降火,  相似文献   

5.
谈血府逐瘀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先生在继承历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所创立的名方之一。此方主治血瘀气滞诸证,疗效卓著,至今仍被广泛运用。本文试通过该方所涉及的“血府”、逐瘀及其配伍特点等问题加以探讨。“血府”辨识何谓血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脉者,血之府也”。府者,聚之义,即言全身的血液都聚存于经脉之中。从广义理解,这里的府,应当包括全身的经脉气血。可是,《医林改错》所言之血府是指什么呢?原书曰:“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又说:“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  相似文献   

6.
谈血证     
l血证形成气先失调 血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内则洒陈脏腑,外则营养经脉,循行周流,全赖气以运之。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逆则血逆,气虚则血脱。若调摄失宜,或六气偏胜或情志内伤,均足以乱其气而动其血。六气之中惟火为盛,风本阳邪,热为火气,燥至于极,亦易化火,风热燥火同属一体之每易相挟。寒湿之气亦足以闭火郁火。至于佑气衰微每虚火浮游亦可失血,所谓太阳不出了,莺火生光,阳虚阴必走之故。六气偏胜,必挟灭为剧,即情志内伤者,亦属五志之火妄动,火动则氛逆以伤络,血液妄行或从清窍而出,或从浊容而泄,失血之证以成。2治病求本当辨…  相似文献   

7.
谈好女人     
形容女人的词语远比形容男人的要丰富得多,有温柔的女人、能干的女人、贤淑的女人、端庄的女人、雍容的女人、高雅的女人……但是,在男人的心目中,什么样的女人才是好女人呢?  相似文献   

8.
谈蜂蜜     
蜂蜜系山蜂灾中酿成的糖类物质经精制而得,实际上是植物花的蜜腺所分泌的花蜜,经蜜蜂(工蜂)的咀吸型口器取得,与唾液一并经食道存于蜂腹的蜜囊中,其唾液中的转化酶可分解蔗糖为葡萄糖及果糖。蜂蜜的产区遍及全国到处都有,采蜜期各  相似文献   

9.
谈取穴     
1.根据《难经·六十九难》中五行属性取穴:①虚则补其母;②实则泻其子;③正经自病时,可不考虑母子关系和相克关系,只取本经俞穴进行补泻,五行属性为取穴补泻的理论基础。2.根据《难经·六十八难》中病证属性,即井、荥、俞、经、合五俞穴的主病取穴。3.运用五个特定穴的特点取穴:  相似文献   

10.
谈美容     
古人说女子一七肾平,二七天癸至,三七北,四七极,指的就人性激素的一般规律。30岁以后人成熟了。因疾病婚姻有些成了黄脸婆,黑气、褐斑出现了,我认为与激素关系密切。女性月经过多有血块,造成的脸色腊黄光泽差。中医认为“肝藏血,脾统血”。《灵枢经》曰,病在脏者取之井。方法:将摄子棱面磨平,一半按于隐白穴,一半在指腹作为扶助,适当将隐白穴点按。同样点按大敦穴,  相似文献   

11.
谈萆薢     
中国药典(1985年版)收载萆绵薢和粉萆薢二个药计三种薯蓣科原植物,就历代本草和我国相当部分省区使用习惯来看,还不足以说明中药萆薢的品种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讨论。萆薢,《本经》列于中品,宋元时期的方书已有采用川萆薢的名称,时珍曰:“名义未详。”至近代川萆薢商品誉为上品,但目前因川萆薢  相似文献   

12.
谈问诊     
(一)概念中医诊断一般说来虽有所谓“望”、“闻”、“问”、“切”等四诊,但是其中问诊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项,这是因为中医的治疗体系其基本精神是“辨证论治”;因此如果在问的方面搞得不清楚,是无法进行全面归纳与分析证候类型的。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疏无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难经六十一难:“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皇甫谧甲乙经:“所问病者,问所思何也?所惧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问之要,察阴阳之虚实,辨脏腑之寒热,疾病所生不离阴阳脏腑,寒热虚实,辨之分明,治无误矣。”喻昌谓:“凡治病,不问病人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诊过,用药无据,多所  相似文献   

13.
谈同学聚会     
不知什么因素,一种时尚正在快速地扩张,那就是同学聚会。儿子与同伴们十来岁已常有聚会;母亲,七十多了,一回老家,最盼的也是老同学聚会。而我,也经历过,昨天晚上刚刚和高中同学喝完大酒,今天上午十点,小学同学已经在家门口守候,中午喝之前,还要趁清醒提醒自己晚上还有初中同学的聚会,万万不可被酒冲昏了头脑,可酒杯一端,誓言烟消云散。一个班级,是否可以常常聚会,一来要看上  相似文献   

14.
谈胆矾     
本草中石胆即胆矾,其成分为硫酸铜,古书载其上品出蒲州(今山西省临晋一带),其次江西上饶。《本草纲目》谓其主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然此药有腐蚀作用,内服时须谨慎小心,掌握剂量;若内服中毒,可使食道与胃部大痛,恶心呕吐,腹泻,泻下绿色  相似文献   

15.
谈燥气     
燥为六气之一,在四季中为秋季主气,故后世多称之为秋燥之气。燥邪为病,多见诸种干燥之象,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现象,这是被诸家所公认的。然而对燥气的性质如何认识,尚有可争论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16.
谈经络     
经络的起源经络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可靠材料为依据,个人认为,它的起源,非一人一时所发现,而是随着劳动人民在和疾病斗争中逐渐积累的一种经验医学。当原始时期,人们在生活过程中无意遭到石子的砸伤,或因求食而被火灼伤身体某部皮肤,结果却减少了好多疾病,随着人们的智慧不断的发展,“以石当针”来进行疗疾,通过多次的实验和经验积累,才逐渐的将能却病的局部,确定起来,这就  相似文献   

17.
谈花椒     
几年前,为了打发诊余的闲暇,读了一些古书。有一次读到屈原《九歌》“播芳椒兮盈堂”之句,不知其解。后来由于专修医史,接触的文史资料也逐渐增多,方知原来花椒还有不少轶闻趣事呢。 汉代皇后所居的宫殿,叫“椒房”。《汉书·车千秋传》载:“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  相似文献   

18.
谈虚损     
<正> 叶氏《临证指南》谓:“精血夺为虚,虚而不能自复为损”。其后章虚谷复申其义谓;“本元亏为虚,脏真伤为损”。据此虚损之含义,应为其人元气精血亏虚,进一步损伤脏腑,形成长期不能恢复的一种内伤疾病。“虚”首见于《内经》,即《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所谓:“精气夺则虚”。“损”则先见于《难经》,有所谓“脉有损至”“损脉之为病”及“治损之法”等诸条。虚损并称定为病名,始于金·刘完素,而系统论述本病,则早在汉·张仲景,张氏将本病称为“虚劳”,魏念庭诠解虚劳之义为:“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也”。后世亦将本病称为“劳损”、“劳伤”等,总认为与劳有关。细推此一“劳”字,有以下三方面含义:一、长期形体过劳或不劳,均  相似文献   

19.
小方琐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方,始见于《素问》,与大方并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将之列入七方。经后世不断演绎、发挥,其概念及用法渐趋明确,迄清,《医家四要》中已有较完整的记述,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小方有数说。一云小方有三:治疗病势轻浅之方;病无兼证,药味须少之方;病在上焦,药量轻,或分两虽重、要多次频眼之方。另一种认为:药味少的为小方,药味多而药量小者亦为小方。前者系狭义小方,限治轻浅、单纯、偶发小恙,用之恰当,随用随安。许多民间习用小方,俗称验方,廉简便验,广为流传。如偶感风寒,用葱苏取微汗;…  相似文献   

20.
川芎用量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芎是一味治疗头痛的良药,无论古今均已定论,至于临床用量,医家大多认为以6~10g为宜,唯自清·陈士铎之后,尤其是现当代,颇多主张大量应用的(30~60g)。差异甚大,孰是孰非?现就笔者管见所及,试予探讨。1 升散香窜宁轻勿重就药性而言,川芎味辛性温,善于升散香窜,所谓“性最疏通,味薄气雄,一往直前,走而不守。”(《本草正义·芎)用之过量,容易造成助火、动血、耗气、伤阴之弊,所以,张锡纯先生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说“生平用芎治头痛不过三钱”(医学衷中参西录·芎);秦伯未、蒲辅周先生也主张川芎不宜重用。还有报道,治疗外感头痛用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