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临床上以持续存在、且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为核心症状,同时患者的学业及其他功能也受到相应的损害[1].ADHD患病率国外报道为5%~20%,国内报道为1.3%~13.4%[2,3],男孩发病较女孩多.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药物治疗是目前ADHD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目前儿童期最常见、诊断与治疗变化较大的神经发育障碍。儿童ADHD患病率较高,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病率高达1.3%~13.4%,其中30%~50%的患者症状会延续至成年期,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业成就和社会功能[1]。研究发现,ADHD综合治疗效果最佳,近年来随着脑电生物反馈技术(NF)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且因其有着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的特点,在ADHD的综合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对近年来EBF治疗ADH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最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之一。据统计,美国学龄期儿童ADHD患病率为3%~5%[1],国内儿童ADHD  相似文献   

4.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精神障碍,在学龄期儿童中患病率约3.0%~7.5%[1],由统计学显示儿童、青少年患病率约17%[2],文献报道儿童多动、注意力缺陷,是由于儿童大脑皮层思维区正在发育,该区的β波相对较少,整个大脑皮层α、θ波相对增多所致。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根据上述原理对ADHD儿童进行训练,使之ADHD儿童的θ-β波比值在正常范围。但在临床训练中发现,在多动指数、年龄、性别、智力水平,训练疗程基本相同的前提下,训练后的测验结果差异较大,心理干预对训练结果能否有一定影响,我们以IVA—CPT测验结果,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宁夏部分地区小学生ADHD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Conners教师量表得分作阳性筛检进行现况调查研究.结果 宁夏部分地区小学生ADHD总患病率为12.7%;男生患病率(16.3%)高于女生(9.6%)(P<0.01);6岁~为ADHD高发年龄;吴忠地区患病率(17.3%)较高;汉族患病率(10.5%)较低,不是双亲抚养、出生时损伤是儿童ADHD患病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宁夏部分地区小学生ADHD流行现状不容乐观,抚养关系及出生损伤与ADHD发生有一定关系,应在不同地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儿童AD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发育、精神和心理行为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和/或活动过度,伴有社交困难、学习困难、认知功能障碍和品行障碍。以美国精神障碍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Ⅳ)为诊断标准, ADHD分为三型:Ⅰ型为注意缺陷型,Ⅱ型为多动/冲动型,Ⅲ型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冲动型。ADHD的发病率随着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地域而不同,美国学龄儿童ADHD的患病率为3%~5%,我国为3%~10%,;男童的患病率高于女童,美国男童是女童的4~9倍,我国男童是女童的3倍。ADHD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其病因包括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其中遗传因素大约占60%~80%,而环境因素在ADHD的易感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遗传因素有先天体质缺陷和器官异常、染色体异常、父母的精神疾病等;环境因素包括产前和围产期危险因素、环境毒物、营养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本研究主要对ADHD相关的环境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 isorder,ADHD)是一类最为常见的儿童期行为障碍,与遗传、神经递质、心理因素及铅等因素有关。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1.5%~10%,国外报道为3%~5%,男∶女为9∶4[1]。如不能及时治疗,ADHD儿童的症状往往持续至成年后,约60%~70%继续表现有明显的ADHD症状[2]。近年来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取得明显效果,已成为ADHD有效治疗方法之一[3]。有研究报道,家庭社会环境和心理等因素对ADHD患者有显著影响[4]。我们对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心理行为干预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  相似文献   

8.
张樊  杨健 《北京医学》2021,43(11):1045-1046
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NDDs)是由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的影响脑发育的一组慢性脑疾病,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包括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ID)、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eum disorder,ASD)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等.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NDDs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国外NDDs的患病率由2009年的16.2%增至2017年的17.8%[1].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ID患病率为0.43%~0.96%[2],ASD患病率为0.70%[3],ADHD患病率为4.2%~6.5%[4].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上海市闸北区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注意缺陷多动症状调查表对上海市闸北区9所幼儿园儿童进行整群-分层抽样调查.并运用SPSS16.0进行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ADHD患病率为3.9%,父母和老师筛选出的可疑ADHD儿童有38.75%被诊断为ADHD者,男女比例为2∶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357)是罹患ADHD的保护因素,母孕期营养状况差(OR=3.323)是罹患ADHD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罹患ADHD的比例较高,不容忽视;性别是罹患ADHD的保护因素,母孕期营养状况和儿童期的营养状况是值得重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做好该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 Canners 教师用量表,进行现况研究.结果 调查 6~14 岁在校小学生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为 12.72%;男生患病率(16.30%)明显高于女生(8.99%)(χ2=32.06,P=0.00);6~7 岁的学生 ADHD 的患病率最高;Logistic 分析中,6~7 岁、少数民族是 ADHD 共同的影响因素,而婴儿出生时患有惊厥、非双亲抚养方式、出生时患有脑部疾病或损伤与男生患 ADHD 关系密切,而其他抚养关系、母亲怀孕时饮酒、母亲有流产史等因素对女孩患 ADHD 影响较大.结论 男生较女生有较高的患病率,男女学生有不同的 ADHD 家庭危险因素,提示母亲应注重孕期保健,而学校应引导新生适应学习环境的转变,同时注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家长应重视自身及整个家庭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儿童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这将有利于减少儿童 ADHD 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DSM-IV标准对门诊因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表现或学习成绩下降而就诊的2296名儿童进行诊断,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儿童的家庭环境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可能导致ADHD发病的因素。结果 2296名儿童中,720名诊断为ADHD。ADHD儿童与非ADHD儿童的家庭环境因素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可能导致ADHD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婚姻不融洽、父母有吸烟史以及母亲孕期及产后常有情绪低落现象;儿童年龄大、女性、父亲文化程度高为ADHD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不良家庭环境对ADHD发病可能产生影响,在对ADHD进行防治时应充分考虑家庭环境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门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DSM-Ⅳ标准对门诊因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表现或学习成绩下降而就诊的2 296名儿童进行诊断,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儿童的家庭环境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可能导致ADHD发病的因素.结果 2 296名儿童中,720名诊断为ADHD.ADHD儿童与非ADHD儿童的家庭环境因素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可能导致ADHD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婚姻不融洽、父母有吸烟史以及母亲孕期及产后常有情绪低落现象;儿童年龄大、女性、父亲文化程度高为ADHD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不良家庭环境对ADHD发病可能产生影响,在对ADHD进行防治时应充分考虑家庭环境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Reports published over the past decade indicate that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a cause of significant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 in adults. The adulthood disorder occurs as a continuation of its childhood counterpart, with the full ADHD syndrome persisting into early adulthood in about a third of those with childhood ADHD. Despite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urobiology of adult ADHD, the diagnosis is made clinically by establishing a retrospective childhood diagnosis, evaluating the current symptom profile and excluding alternative medical or psychiatric causes of symptoms. Adults with ADHD have high rates of comorbid psychiatric disorder and suffer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dysfunction, work and educational failure. There is emerging evidence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specific treatments for adult ADHD, including stimulant medications and some antidepressants. Clinicians should be aware of this potentially treatable disorder in young adults presenting with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and a history of childhood ADHD symptom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ODD)的危险因素.方法: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并按照性别、年龄及ADHD亚型匹配的单纯ADHD及ADHD共患ODD儿童各43例为研究对象,由家长填写健康史、生活环境及家族史等.比较两组间在各变量上的差异,以ADHD+ODD诊断为因变量,以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用向后删除法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ADHD+ODD组与ADHD组患儿相比,精神病阳性家族史(16% vs 2%,P=0.058,OR=8.167)、父母长期冲突(23% vs 7%,P=0.035,OR=4.040)、有持久而严厉的父母训导(51% vs 28%,P=0.027,OR=2.706)的比例高;ADHD+ODD组患儿出生时缺氧/青紫的比例低于ADHD组(0 vs 12%,P=0.055,OR=0.469).(2)经两步筛选,保留在模型中的自变量有1个,即持久而严厉的父母训导(P=0.054,OR=2.879).回归方程的灵敏度为53.5%,特异度为83.7%,总正确率为68.6%.结论:教育方式不当是ADHD共患ODD的危险因素.父母长期冲突和精神病阳性家族史也可能对ADHD共患ODD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构式家庭治疗对伴有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患儿的效果。方法54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家庭治疗合并药物。疗程3个月。于1周、12周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进行评定,对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EnvironmentScale—ChineseVersion,FES-CV)对治疗前后家庭环境的影响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行为治疗12周后,Conners父母用量表在多动-冲动、多动指数均显著下降,但研究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焦虑因子明显优于对照组。FES—CV评分干预后干预组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而矛盾性、控制性低于对照组。结论结构式家庭治疗是治疗ADHD患儿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准东地区3所小学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准东地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与正常儿童在家庭环境、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心理方面的异同。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80例多动患儿和100例正常儿童进行调查,内容包括3方面15项。结果ADHD患儿神经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与正常儿童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ADHD组家长以打骂,训斥为主的教育方式与正常儿童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在伴随攻击行为、精神紧张方面,ADHD组儿童与正常儿童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家族阳性神经精神病史,父母教养不当、社会适应能力欠佳、行为心理问题较多等与多动障碍相关,并在该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100例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资料及23~32年随访。认为本症确是一种起病缓慢且趋向衰退的严重疾病。92%发病于15~34岁,35%有家族史,86%为内倾性格,60%发病前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以情感谈漠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症状多持续存在。近半教患者转归出现全面社会功能缺损的衰退状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社会功能缺损程度呈平行关系,且与转归有关。性别、发病年龄、家族史、诱因、个性、文化程度、早期疗效、维持治疗、家庭和社区支持等对转归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持续型的病程和病前无职业者预示转归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性别、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方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临床亚型等因素对ADHD共患病类型的影响.方法 应用Vanderbilt ADHD家长和教师评定量表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确诊门诊ADHD患者224例,其中男205例,女19例,确定其临床分型及共患病,获取家庭和学校教养方式的相关信息.根据共患病类型分为ADHD组(n=118)、ADHD共患内化性行为障碍组(ADHD+焦虑/抑郁)(n=10)、ADHD共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组(ADHD+ODD/CD)(n=89)及ADHD共患内化和外化性行为障碍组(n=7),以无共患病为参照水平做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混合型ADHD患儿(ADHD-CT)患外化性行为障碍概率比注意缺陷型(ADHD-PI)和多动冲动型ADHD患儿(ADHD-HI)高,分别是ADHD-PI和ADHD-HI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概率的4.76倍(偏回归系数为1.58,P<0.05)及6.25倍(偏回归系数为1.83,P<0.05),即风险增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负性家庭教养方式的患儿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概率是接受正性家庭教养方式的患儿的2.01倍(偏回归系数为0.7,P<0.05).结论 混合型ADHD儿童相对于注意缺陷为主型和多动冲动型ADHD儿童共患外化性行为障碍风险增高.接受负性的家庭教养方式的ADHD儿童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儿童的生态学执行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对79例癫痫儿童应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 DSM-IV)标准编制的儿童ADHD临床诊断性会谈量表进行评估. 癫痫儿童与52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儿童均完成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父母版问卷评定. 结果 ① 79 例癫痫儿童中30例共患ADHD,共患率为37. 97%. 癫痫共患ADHD组与非ADHD癫痫组在性别、年龄、起病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控制与否、家族史、脑外伤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癫痫的发作类型、是否药物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② 癫痫共患ADHD组在行为管理指数、元认知两个维度得分均高于非ADHD癫痫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③ 癫痫共患ADHD组的发作类型、病程、癫痫发作控制与否、服药与否等临床特征与BRIEF显著相关( P<0. 05 ). 结论 癫痫共患ADHD组生态学执行功能全面受损,受损程度比非ADHD癫痫组更严重. 癫痫共患ADHD儿童生态学执行功能受发作类型、癫痫发作控制与否、服药与否等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Current controversy abou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reflects the divergence between developmental and non-developmental approaches. While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for biological vulnerabilities associated with ADHD, we believe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early problems in parental attachment, are also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type and timing of deficit that a child develops, the risk to academic and social performance and eventual outcome. We warn against labelling children with ADHD simply because they fulfil the cross-sectional diagnostic symptom criteria of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4th edition (DSM-IV). We advocate an integrated biopsychosoci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with a thorough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to identify developmental factors, such as deficits in early attachment, contributing to the 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