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943年由Liu和Chu首次报告肾病性骨营养不良。这是一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并发症,常发生于儿童期并导致发育停滞。小儿肾病性骨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有发育迟缓、骨痛、肌病、骨骼畸形、婴儿佝偻病。血液生化改变有血清碱性磷酸酶(AP)活性升高、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浓度增加、血清1,25-(OH)_2-D_3降低。X线下可见骨膜下吸收、骨骺滑脱、骨质疏松和佝偻病骨像。病理检查可见骨软化和纤维性骨炎。关于肾病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不同类型耻骨骨炎X线平片的一般表现及特殊表现。方法 选择20例资料完整、经临床证实的耻骨骨炎病例,观察其治疗前后的X线平片表现,并分为一般X线表现及特殊X线表现。结果 20例耻骨骨炎病例均不仅具备传统的耻骨骨炎的X线征象,而且还发现耻骨的骨刺、骨桥形成、骨折及骨囊性变四种特殊的X线表现。结论 四种特殊X线表现是对耻骨骨炎发病机理的解释和支持,可对传统的耻骨骨炎X线诊断标准进行充实。  相似文献   

3.
肾性骨病,亦称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广义上包括了由慢性肾衰引起的所有骨骼疾病和钙、磷代谢紊乱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其骨骼病理学改变有纤维性骨炎、骨软化、骨质疏松、再生障碍性骨病、骨硬化及儿童生长迟缓等。钙、磷代谢紊乱和继发性甲旁亢是肾性骨病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近年,由于透析和肾移植的广泛开展,慢性肾衰病人存活期延长,故肾性骨病发病率增高,其临床表现得到充分展现,病变的严重度也日益  相似文献   

4.
Kienbck病是一种以腕月骨骨坏死为特征的疾患。尽管该病以Kienbock的姓氏命名,但实际上却是由Peste在1943年首次报告的。自1910年Kienbock较为详尽地描述该病以来,有不少作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分别命名为月状骨软化、无菌性坏死、无血管性坏死、骨软骨炎、压缩性骨炎、创伤性骨质疏松、囊性骨萎缩、慢性纤维性骨炎等。由以上命名即不难看出对该病的认识还非常混乱:迄今为止,对于其病因学已有多种观点,而在治疗方法上亦颇多争议。本文仅就近年来有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肾性骨发育不良是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并进行血透治疗者中的常见并发症 ,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导致的纤维性骨炎和骨硬化症是最常见的组织学异常 ,且可伴发骨质稀少和骨质疏松症。传统上 ,遇有严重骨痛、搔痒、全身乏力和广泛软组织钙化是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 (简称甲旁亢 )者施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的指征。作者观察有无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术后骨矿物质密度 (bone minetal densify,BMD)或骨质疏松的恢复情况。台湾省长庚大学医院外科于 1996~ 1999年共收治 4 5例继发性甲旁亢 ,均有症状 ,行甲状旁腺全切除和自体皮下组织移植 6 0 mg,继续…  相似文献   

6.
正肾性骨病(renal osteodystrophy,ROD),又称"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性疾病(CKD-MBD)"~([1])是肾功能减退时引起骨骼的严重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软化、纤维性骨炎、骨性关节炎、骨硬化、骨性佝偻病以及病理性骨折等,可兼见皮肤、血液、神经及心血管系统损害。其病理过程主要为从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过度导致的高转化损害到正常或低PTH水平相关的低动力损害以及混合性损害的以钙磷等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型原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胛原发性甲旁亢)的影像表现,复习相关的病理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骨型PHPrr术前影像资料(包括平片、B型超声、CT、ECT、BMD等),并结合临床和病理加以分析。结果29例骨型PHPT中甲状旁腺瘤28例,甲状腺癌1例,其中右侧15例,左侧14例。全身骨骼累计受累13处,最少1处,最多7处。入院前影像诊断涉及骨病种5类,病理骨折9例,多发骨囊性变6例,多发骨质疏松5例,骨巨细胞瘤4例,恶性肿瘤3例;另四肢乏力体重下降无X线影像资料2例。双手X线摄片12例,11/12示第二、三指骨桡侧出现骨膜下骨吸收。ECT(同位素全身骨扫描)受检者20例,17例呈骨代谢异常表现,颅骨普遍放射性浓聚6例,胸骨领带征6例,肋骨串珠征6例,并全身放射性摄取量普遍增加。入院后颈部B型超声14例,13/14例发现甲状旁腺占位,1/14例阴性。CT检查14/14例均发现甲状旁腺占位。ECT甲状旁腺双时相显相法:受检患者20例,2h延时后16/20例甲状旁腺异常显相,4/20例无阳性所见。结论骨型PHPT临床表现复杂且骨骼改变复杂多样,当患者出现多骨骼病变并伴有全身不明原因的骨质疏松,尤与年龄不符的骨质疏松时应首先想到此病并做全面检查包括甲状旁腺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等。忽视全身情况仅限于局部的影像检查会造成该病的误诊、漏诊甚至错误治疗。  相似文献   

8.
畸形性骨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畸形性骨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1、49、43岁;2例病变发生在骨盆,以髋关节疼痛、不适就诊,1例发生在左侧胫骨,以胫骨弓状畸形就诊。X线检查示骨小梁粗大稀疏,密度不均,排列紊乱,条索状高密度影交织呈网格状改变。3例患者均行穿刺活检,病理表现为骨小梁增宽,可见不规则的骨粘合线,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活跃,骨髓被纤维组织和血管替代。明确诊断后给予降钙素和二膦酸盐等药物治疗。结果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未加重,能继续从事原工作,X线片复查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畸形性骨炎是一种骨代谢异常疾病,有时患者的骨改变特别明显,而临床表现并不突出。典型的放射学检查和病理学表现是诊断畸形性骨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3症状性骨囊变(骨吸收,骨溶解)的处理球形骨溶解是一个渐缓的进行性踝关节置换后骨改变,其累及的形状和大小不一,会导致假体松动和失败。X线影像显然借以初步判断有无(图2)。Jonck和Myerson[2](2012)发现CT扫描与X线影像结合,特别有助于查明骨囊变的个数、大小位置,对人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apondylitis,AS)是一种影响中轴骨骼,引起疼痛和脊柱进行性强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引起各个椎间关节滑膜炎性改变、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致软骨和骨的破坏和侵蚀,进而引起机体修复反应、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全身骨骼骨质疏松及骨骼韧性减弱[1-2].因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遭受外力作用时容易脊柱骨折并引起脊髓损伤.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创伤与普通脊柱损伤的特点明显不同,主要包括:骨折多为三柱骨折,高度不稳,部分患者普通x线检查易漏诊,脊髓损伤发生率较高[3].  相似文献   

11.
肾性骨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性骨病(renal osteodystrophy,ROD)可分为狭义肾性骨病与广义肾性骨病两类。前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衰竭伴随的代谢性疾病;后者是指一切和肾脏有关的骨病或病因与肾脏有关的骨病,如肾小管酸中毒伴发的软骨病、肾病综合征时发生的骨病、Fanconi综合征时的骨病等。本文主要介绍慢性肾衰竭时发生的骨病。该病以骨质疏松、骨软化、纤维性骨炎、软组织钙化、骨性佝偻病、骨硬化、骨滑脱、骨畸形、骨再生障碍和病理性骨折为临床特征,可以在慢性肾衰竭的任何阶段发生。  相似文献   

12.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被德意志病理学家同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等代谢性骨病等一起使用,当时因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未能明确定义。Osteoporosis的基本意义是:osteo是“骨的”,poro是“孔”,sis意思之一是“状态”,所以osteoporosis最初的意思是“骨多孔症”;1941年Albright[1]针对正常骨,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的特点,基于骨质疏松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的事实,在JAMA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其临床特点”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MRI特点。方法对8例累及22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及胫骨上段,多双侧发病,可以累及其他骨骼。②X线片及CT表现为骨质疏松或环形、斑片状高密度影。③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内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呈地图样改变,T2WI上分2层,内层为高信号带,外层为低信号带。结论骨梗死急性期、亚急性期MRI明显具有特征性,优于其他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4.
Ⅱ型糖尿病人骨量减少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糠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能引起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在文献中有报道。本文采用单能X线骨密度仪(SXA-2000型),测定了92例Ⅱ型糖尿病人的骨密度(BMD)、血糖、血钙、碑、碱性磷酸酶(AKP),并将糖尿病对骨矿含量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由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征象特点.结果54例中单骨型33例,多骨型19例,Albright综合症2例.X线表现比较复杂,常见有囊状改变、毛玻璃样改变、丝瓜瓤样改变及虫蚀样改变4种骨改变.CT表现有囊状低密度影、毛玻璃样改变、斑块样硬化.结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诊断以X线平片为首选,头颅等较复杂部位的影像诊断以CT为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显像特征,评价其用于与转移性骨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5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及骨显像资料,提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并通过对5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和随机抽取的100例骨转移瘤患者的阅片试验,评价骨显像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肿瘤骨转移鉴别诊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诊断效能。结果骨质疏松性骨折在骨显像上常表现为多发病灶,其特征性影像表现为与骨骼走形相垂直的点状或短条状浓聚,横行于椎体的线样浓聚,或位于骶骨的“H”形浓聚,这些病灶无膨胀性生长或沿骨骼走形分布特点。依据上述影像特征与肿瘤骨转移进行鉴别,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2%、97.0%和96.7%;且阅片者之间(kappa值:0.80~0.89)及阅片者自身(kappa值:0.82~0.86)的判断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在骨显像中,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不仅可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也可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原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甲旁亢)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高甲状旁腺激素(PTH)引起骨钙过多丢失导致的骨质疏松和纤维囊性骨炎(表现为骨骼疼痛和多发骨折等)。随着血钙、血PTH等检查的日益普及,更多无症状的甲旁亢患者在疾病早期即被发现。老年人中甲旁亢发生率较高,现就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治疗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6~2009年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30例患者,30例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扫描,并分析纤维骨皮质缺损的X线、CT、MRI特点。结果 30例共计35个病灶,其中23个位于股骨下干骺,8个位于胫骨上端,4个位于腓骨上端。单骨单发25例,单骨双发1例,双骨双发4例。结论 X线、CT及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合并坏死性小血管炎引起膝关节骨梗死的X线、CT与MR影像学表现及其相应的病理基础。方法:对14例狼疮性肾炎累及膝关节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根据病理学改变,影像学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6例)、亚急性期(3例)和慢性期(5例),并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骨梗死病变急性期:X线、CT扫描除表现为斑片状骨质疏松,余无阳性所见;MRI于T1WI病灶中央见等至高信号,T2WI压脂像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示梗死灶内出血骨髓水肿;病灶边缘呈"三环征",对应的病理为含再生血管肉芽组织、残留正常骨髓、周围炎性水肿带。亚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硬化;T1WI梗死灶中央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压脂像呈等或稍高信号,内部信号不均匀,是死骨块,病灶边缘可见"双环征",对应的病理为肉芽组织死骨吸收带、反应性新骨形成。慢性期:X线、CT扫描呈不规则状、蜿蜒状硬化斑块,T1WI与压脂T2WI均呈低信号,环绕低信号"单环",示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而发生纤维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或骨化。结论:狼疮性肾炎骨梗死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和相应的病理学基础,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X线平片和CT,在慢性期,X线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0.
由膝关节疾患引起的膝部疼痛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髌股关节炎、剥脱性骨软骨炎、骨内压增高等。但在病变初期X线表现无明显骨与软骨损害的患者,髌股关节解剖关系相对异常是其疼痛原因之一。由于髌股轨迹的紊乱,引起膝关节内应力的改变,造成慢性膝前痛。作者通过对11例髌股关节轨迹异常膝痛的患者,行恢复其正常的髌股关节适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髌股关节病变早期恢复其正常的解剖关系,不仅可以消除目前膝部症状,还可以避免关节间软骨进一步破坏,从而可延缓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