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家族成员KLK6及KLK10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7例结直肠腺癌、21例结直肠腺瘤及1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KLK6及KLK10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KLK6及KLK10在结直肠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52.6%(30/57)和66.7%(38/57),在结直肠腺瘤的阳性率分别为33.3%(7/21)和38.1%(8/21),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9.1%(1/11)和27.3%(3/11)。KLK6及KLK10在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具有显著差异(P均<0.05)。KLK6及KLK10的表达均与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情况相关(P均<0.05)。KLK6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P=0.015)。KLK6及KLK10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r=0.745,P=0.000)。KLK10在KLK6阳性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KLK6阴性组中的表达。结论 KLK6及KLK10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患者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及K-ras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76份结直肠腺癌组织(腺癌组)、15份结直肠腺瘤组织(腺瘤组)及10份正常结直肠黏膜(正常组)中PKC-a及K-ras蛋白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0份结直肠癌黏膜组织和10份癌旁黏膜组织(距肿瘤10 cm)中PKC-a和K-r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腺癌组PKC-a阳性率明显低于、K-ras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均<0.05。PKC-a和K-ras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级有关,随着病理分级增加,PKC-a表达率逐渐降低,K-ras升高;二者表达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均无关。PKC-a与K-ras蛋白的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0.930)。结论 PKC-a蛋白与K-ras蛋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标志物CD24和Lgr5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方法选择行结肠镜检查或治疗患者100例,选择同期肠镜下活检,病理证实正常的结直肠黏膜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24和Lgr5的表达,所有病理切片由两名病理科医师独立阅片后统计分析。结果 CD24在正常肠黏膜和炎性增生性息肉组不表达,在腺瘤性息肉和腺癌中强表达,CD24在非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腺癌中阳性表达逐渐增高,CD24阳性率与息肉病理类型有相关性(r=0.627,P0.01);CD24阳性率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加而逐渐递增,CD24阳性表达与息肉大小有相关性(r=0.345,P0.05);CD24阳性率随着无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逐渐递增,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CD24阳性表达与异型增生程度呈显著相关(r=0.579,P0.05);年龄40岁的患者CD24阳性率明显低于≥40岁患者(χ~2=5.401,P0.05);CD24和Lgr5阳性率在男性和女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gr5在正常肠黏膜和炎性增生性息肉组不表达或低表达,在腺瘤性息肉和腺癌中表达率高,且为强表达,Lgr5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腺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高,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表达与息肉病理类型呈相关性(r=0.563,P0.05);Lgr5阳性表达率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加而逐渐递增,但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率与息肉大小有相关性(r=0.419,P0.01),但是直径1.0 cm息肉组与1.0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gr5阳性率随着无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组逐渐递增,但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表达与异型增生程度有相关性(r=0.524,P0.01)。但无异型增生组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和腺癌组之间两两比较,Lgr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gr5阳性率在40岁和≥40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5,P0.05)。结论 CD24和Lgr5都是结直肠息肉恶变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它们的检测可以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肠三叶因子(ITF/TFF3)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8例结直肠癌、21例结直肠腺瘤及1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TFF3、Wnt1a、β-Catenin的表达变化;分析TFF3、Wnt1a、β-Catenin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应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它们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TFF3、Wnt1a、β-Catenin在结直肠癌和腺瘤组织中均有表达,Wnt1a、β-Catenin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则均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而TFF3呈阳性表达,各标记物在不同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均0.05);2Wnt1a、β-Catenin的表达均与患者的TNM分期相关,TNM分期越高的患者Wnt1a、β-Catenin的表达越强;β-Catenin与TFF3的表达则均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二标记物的阳性率高;Wnt1a、TFF3的表达还与患者的肝转移情况相关,伴有远处转移的患者Wnt1a、TFF3的阳性率高;3Wnt1a、β-Catenin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r=0.308)。β-Catenin在Wnt1a阳性组中的表达(阳性率92.6%)明显高于在Wnt1a阴性组中的表达(阳性率65.9%)(P=0.010);4Cox单因素法分析TFF3、Wnt1a、β-Catenin的表达对患者肿瘤死亡的影响,结果显示,TFF3、Wnt1a可影响患者的肿瘤死亡(P均0.05),阳性患者生存时间短,而β-Catenin的表达对结肠癌患者肿瘤死亡无影响(P0.05)。结论 TFF3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患者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相关因子1(XAF1)能与XIAP结合而拮抗其caspase抑制活性,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已被认定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可检测到XAF1转录变异体,但不同转录变异体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尚不明确。目的:检测XAF1及其转录变异体在不同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结直肠癌及其配对癌旁组织、增生性息肉、腺瘤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样本,以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XAF1蛋白表达,RT-PCR检测XAF1转录变异体表达。结果:与正常结直肠黏膜相比,XAF1蛋白在增生性息肉、腺瘤和癌组织中的胞核表达强度显著降低(P0.05),胞质表达强度有所增高(P0.05),总体表达强度显著降低(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的XAF1A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转录变异体XAF1A、XAF1B、XAF1C mRNA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P0.05)。结论:XAF1及其转录变异体在结直肠肿瘤和正常结直肠黏膜中存在差异表达,腺瘤阶段即已出现XAF1表达下降并由胞核向胞质易位。转录后修饰可能影响XAF1基因功能。  相似文献   

7.
李晓勇  刘少平 《山东医药》2010,50(25):31-3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185例结直肠癌患者、46例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3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65例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Ang-2、癌胚抗原(CEA)含量,并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各随访组及肿瘤复发组血清Ang-2、CEA含量,分析血清Ang-2含量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及肿瘤复发组Ang-2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肠道良性病变组,结直肠腺瘤息肉组及炎症性肠病组Ang-2含量亦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而CEA含量无明显升高(P〉0.05)。术后各随访组Ang-2与CEA含量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均〈0.01)。结直肠癌组血清Ang-2含量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血清Ang-2含量可作为一种新的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有助于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与评价、术后复发及高危对象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ADAM17在锯齿状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ADAM17在锯齿状癌变途径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行结肠镜或手术所取得的病理标本120例,其中结直肠癌组织6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60例,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ADAM17在结直肠癌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DAM1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ADAM17表达的阳性率为75.0%(45/60),在正常黏膜组织中ADAM17的阳性率为21.7%(1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ADAM17主要表达在细胞内和基底外侧质膜上。在正常结肠黏膜中,ADAM 17在隐窝上皮细胞、血管、黏膜肌和固有肌细胞中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ADAM17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织(0.65±0.2和0.29±0.1,P 0.001)。ADAM1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P 0.001)、血管侵犯(P=0.001)、淋巴侵犯(P=0.001)、远处转移(P=0.001)相关。结论 ADAM17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的浸润深度、血管侵犯、淋巴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表明ADAM17可能是结直肠癌的一个有前途的治疗靶点和预测性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XAF1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71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9例增生性息肉及25例正常黏膜组织中XAF1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24例增生性息肉及36例正常黏膜组织中XAF1的表达情况.结果 XAF1 mRNA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正常黏膜组织中均表达,其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0.65±0.39、0.67±0.23、0.67±0.31,腺瘤中表达偏低,但差异无显著性(F=0.035,P=0.966).XAF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及增生性息肉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核,胞浆也有表达;在腺瘤中细胞核表达减少(P<0.05),而细胞浆表达相对增多(P<0.05),总体表达强度降低(P<0.05).结论 XAF1蛋白在结直肠腺瘤中存在表达降低和胞浆异位表达,XAF1基因在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及向腺癌的演变中可能起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Ⅰ、IGF-ⅠR、IGF-Ⅱ在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入选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经活检病理确诊的CRA 100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30例、炎性息肉30例,另选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者作为阴性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入选者IGF-Ⅰ、IGF-IR、IGF-Ⅱ的表达。[结果]阴性对照组IGF-Ⅰ、IGF-ⅠR、IGF-Ⅱ的阳性表达分别为5.0%、10.0%、10.0%,与炎性息肉组(分别为6.7%、10.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A组(分别为36.0%、48.0%、44.0%)、CRC组(分别为63.3%、80.0%、73.3%)较阴性对照组、炎性息肉组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A组IGF-Ⅰ、IGF-ⅠR、IGF-Ⅱ的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数量、部位均无明显关系(P0.05),与腺瘤大小、增生程度、组织学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A组IGF-Ⅰ、IGF-ⅠR、IGF-Ⅱ的表达相互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正常人群的结直肠黏膜向腺瘤的转化,以及腺瘤的增长和转化过程中,IGFs和IGFs-R轴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IGF-Ⅰ、IGF-ⅠR、IGF-Ⅱ有可能作为CRA癌变的预测指标,对临床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大肠腺瘤、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78例大肠癌组织、21例大肠腺瘤组织和13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它检验分析COX-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78.21%,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的52.38%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7.69%(P〈0.05);COX-2表达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大肠癌患者的性别、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COX-2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而正常大肠黏膜中表达率极低或不表达;COX-2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结肠癌转移相关的基因-1(MACC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发生、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22例结肠腺瘤组织和40例结肠癌组织中MACC1蛋白的表达,分析各组之间表达的差异及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MACC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结肠黏膜及腺瘤性息肉组(90.0%比20.0%,27.3%),P〈0.001。MACC1表达强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直径大小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与结肠癌浸润深度、TNM分期及腹腔播散和远处转移有关,并随着结肠癌浸润程度的加深、TNM分期的进展及发生腹腔播散和远处转移,MACC1的表达强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MACC1的过表达在结肠癌的发生、浸润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与髓过氧化物酶(MPO)在大肠癌组织和大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PDGF-D与MPO的表达及其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88例大肠癌石蜡包埋组织、72例大肠腺瘤组织中PDGF-D与MPO的表达,并分析MPO和PDGF-D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DGF-D与MP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23%、63.64%,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组织(34.72%、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GF-D与MPO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P0.05)。结论 PDGF-D与MPO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启动及发生过程,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雷  刘杰  赵建强  张楠 《山东医药》2011,51(35):14-16
目的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在大肠癌间质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份大肠癌间质及20份正常大肠组织中PDGFR—β的表达,用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PDGFR—β的表达与LMVD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大肠癌间质组织中PDGFR—β的表达及L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者LMVD均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者,PDGFR-β阳性表达者的LM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间质组织中PDGFR-β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PDGFR—β在大肠癌间质组织中表达与肿瘤淋巴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并可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引起的贫血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1例结肠癌患者引起的贫血与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结果]结肠癌病理组织学分型与贫血发生率无关(P0.05);结肠癌大体分型与贫血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临床病理分期与贫血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肠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贫血程度无关(P0.05)。[结论]:结肠癌引起的贫血与结肠癌大体分型以及结肠癌临床病理分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结肠癌病理组织学分型以及结肠癌细胞分化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结肠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7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手术、支持治疗;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早期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采用双抗体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患者术前1d、术后1d和5d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结果]2组患者术后1d和5d时,外周血CD4^+和CD4^+/CD8^+比值均较手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5d时,治疗组外周血CD4^+和CD4^+/CD8^+比值明显回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血必净注射液,能较快纠正T细胞辅助/抑制免疫调节网络的紊乱或抑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胰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急性肺损伤(ALI)时对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表达及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10只。假手术(对照)组仅行剖腹术,模型组采用胆胰管内逆行注入1.5%去氧胆酸钠建立大鼠SAP时ALI模型,清胰汤治疗(治疗)组在建立SAP模型后30min、12h清胰汤(10ml/kg)灌胃。各组术后24h测动脉血pH、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淀粉酶(AMY)、肺湿/干重(W/D)比值。应用RT-PCR检测肺sP-A mRNA的表达强度,并观察胰、肺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AMY、W/D及PaCO2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均P〈0.01)。而模型组pH、PaO2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0.01)。治疗组肺sP-A mRNA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其表达与肺损伤的程度呈负相关。治疗组胰、肺病理改变较模型组减轻。[结论]清胰汤能保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功能,恢复SP-A mRNA正常表达,维持肺泡功能,从而对肺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H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及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大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2例大肠癌、20例大肠息肉组织和20例正常对照组织中HGF的表达,并应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检测各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结合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中HGF被染成棕黄褐色,其阳性表达率和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大肠息肉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75%、30%、15%;(0.36±0.07)、(0.24±0.06)、(O.23±0.06),P〈0.01]。其微淋巴管密度(LMVD)也明显增多[(4.13±1.99)、(2.59±1.46)、(2.40±1.44),P〈0.01]。大肠癌组织中HGF的相对表达量和LMVD两者间呈正相关。39例HGF表达阳性的大肠癌,其LMVD明显大于HGF蛋白表达阴性者[(4.25±2.13)w(2.73±1.54),t=3.051,P=0.003]。HGF和LMVD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与Dukes分期(P=0.034,P=0.006)、淋巴管有无转移明显相关(P=0.015,P=0.001)。结论HGF与大肠癌的淋巴管生成及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促进淋巴管增生,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19.
李丹  鄢文海  李国栋 《胃肠病学》2012,17(9):562-563
Brgl是一种抑癌基因,参与染色质重塑过程,在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Brgl参与了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目的:检测Brgl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初步探讨Brgl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结肠癌、30例结肠腺瘤、20例癌旁组织中Brgl的表达情况。结果:Brgl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结肠腺瘤和癌旁组织(P〈0.05),结肠腺瘤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gl在结肠癌、结肠腺瘤、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60.0%、25.0%,结肠癌和结肠腺瘤组织Brgl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肠癌组织Brgl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结肠腺瘤组织(P〈0.05)。结论:Brgl可作为判断结肠肿瘤分化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otch-1与Jagged-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癌远端组织中Notch1与Jagged-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Notch1与Jagged-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Notch-1、Jagged-1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癌远端组织(P〈0.05);大肠癌中Jagged-1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r=0.355、0.385、0.248,P均〈0.05)。大肠癌中Notch-1蛋白与Jagge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05,P〈0.05)。结论Notch.1及Jagged-1蛋白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