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吉平  王燕平 《中医杂志》2002,43(10):797-797
“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病基本的取穴原则,但因经筋病病因病机多样,涉及脏腑经脉下同,症状表现有异,若拘泥于此,未免过于局限。试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经筋病"以痛为腧"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茵萍 《中国针灸》2000,20(6):375-377
“以痛为腧”是针灸临床治疗经筋病的主要取穴方法,它反映了经筋病多以局部、近部取穴的特点,但在实际运用时,它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性。笔者从经筋病的原因、病位、病变特征以及诊断注意点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以痛为腧”必须建立在深入分析病变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使治疗具有针对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病一般表现为经筋循行处筋肉、关节的疾患,以疼痛、运动障碍为主。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腧"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强调局部取穴的重要性。同时,配合以灶为腧、整体观念取穴,通过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近治与远治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最佳取穴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以灶为腧"的取穴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取穴方法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为81%,优于对照组的69%(P0.05)。结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采用"以灶为腧"的取穴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确诊为癌性疼痛的患者,采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的方法进行治疗,1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40例中,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0%。结论:采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王志强 《北京中医》2006,25(9):560-561
以痛为腧,是针灸临床的一个常用法则。而由其本义引伸开来,把患者病理状态下肌肉组织的一些疼痛、麻木、寒凉,甚至紧张、僵硬、挛缩等,统统理解为“痛”,并以之为“腧”,作为临床按摩的一个法则,亦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笔者在传统循经取穴的同时,对一些“痛”症表现较为明显的患者,运用“以痛为腧”法则于临床按摩,收效显著。现举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傅俊钦 《吉林中医药》2011,31(5):426-429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角度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位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刺(15°)组、斜刺(45°)组与直刺(90°)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位患者。针刺时间均为5 min,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按压力量,每一次实验前后,实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实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定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平刺(15°)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斜刺(45°)之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刺(90°)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平均减分率(73.9%)、完全缓解率(43.3%)、显愈率(60.0%)均明显优于斜刺组(54.2%,13.4%,36.7%)与直刺组(37.8%,3.3%,16.7%)。总有效率平刺组(96.7%)与斜刺组(86.7%)均明显优于直刺组(60%)。3种针刺角度互相比较,疼痛缓解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刺组较斜刺组与直刺组更能有效缓解肌筋膜疼痛。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2007年6月-2010年10月间,采用痛点针刺辨经取穴辅以电针手法治疗肩周炎患者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的病因病机入手,认为本病病性“标实本虚”。标实者,金刃外邪损害经络,经络不通,血不利则为水;本虚者,水湿瘀血久留,久病伤正致虚。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祛邪扶正的作用,“以痛为腧”是临床针灸的重要指导理论和取穴原则。局部针刺治疗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符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本病病位在局部,痛之所在,邪之所存,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局部针刺治疗本病就近逐之,疏通经络。与中药口服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局部针刺可以针对病灶、直接作用于病位,发挥更为直接的“疏通经络、驱邪扶正”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穴位敏化是经络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正确认识腧穴的本质。穴位敏化形式多样,但穴位痛敏是目前针灸临床应用广泛、研究较多的敏化类型,也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穴位敏化研究将以循按为特征的探查压痛点归于“以痛为腧”,并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从“以痛为腧”的溯源到现代对穴位敏化的认识以及穴位痛敏的探查和机制探讨,进一步揭示穴位敏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黄漫为  蔡熹  郑锦清 《河南中医》2010,30(11):1118-1119
目的:观察针灸“以痛为腧”治疗颈肩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颈肩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以痛为腧”选取风池、颈部穴、肩井及天宗、外关、后溪,择“痛”而针灸;对照组以超短波、红外线局部治疗,以治疗前后颈项酸痛、肩背酸痛、压痛、颈椎活动情况积分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愈显率为76.1%,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的愈显率为41.3%,总有效率为80.4%,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痛为腧”针灸治疗颈肩肌劳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以痛为腧"按揉法对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索“以痛为腧”按揉法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 ,采用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干的方法制作神经痛大鼠模型 ,从术后第 7天开始在神经结扎处以按揉法治疗 ,每天 1次 ,共 2 1d。并以光热测痛法测定大鼠的痛敏分数 ;2 1d后采用放免法测定其血 β 内啡肽含量。结果 :单次治疗 2 0min后 ,大鼠痛敏分数显著下降 ,并可持续 90min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多次推拿次日测痛显示 ,随着推拿次数的增加 ,大鼠痛敏分数绝对值逐渐减小 ,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另外 ,血浆 β 内啡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提示“以痛为腧”按揉法治疗 ,具有较明显的即刻镇痛和疗程镇痛的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其能提高 β 内啡肽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时间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时间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例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远离痛点方向平刺(15°),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之按压力量,每一次试验前后,试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试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订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对肌筋膜疼痛之治疗前后疼痛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完全缓解率增加。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之总有效率均相同,可达100%。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平均减分率仅略为增加。3种针刺时间比较,疼痛缓解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得宜,针刺5min即有很好的疼痛缓解效果;针刺时间延长,疼痛再缓解有限。  相似文献   

14.
"松解粘连法"配合针刺及"三痹汤"治疗肩周炎4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肩周炎是以"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临床表现的慢性病证.初期患者多不予重视,待来医院求诊时,肩关节已严重粘连.传统针刺、推拿对肩周炎有一定疗效,但疗程长,不能短时间彻底解决"肩关节软组织广泛粘连"这一根本病理变化,而单纯臂丛麻醉下松解粘连风险较大.我科用"松解粘连法"为主配合1~2疗程的针刺、"三痹汤"治疗粘连较重的肩周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肩周炎1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我院针灸科于1981年7月~1990年11月,采用针灸治疗肩周炎10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38例,女62例;年龄:30岁~78岁,其中45岁~55岁82例;部位:左肩49  相似文献   

16.
刘冠印 《河北中医》1990,12(3):47-47
我院自1986年9月至1989年10月针刺治疗肩周炎1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16例中男8例,女8例;年龄最小者为24岁,年龄最大为者56岁,平均年龄为50.2岁。治疗方法取穴:前倾坐位,于患侧肩胛岗下窝的中央,当岗下缘至肩胛骨下角连一直线,直线中央即为天宗穴。  相似文献   

17.
临床资料  10 0例患者中 ,男 3 5例 ,女 65例 ;年龄最小40岁 ,最大 69岁 ;病程最长 5年 ,最短 2个月 ;伴颈椎病 2例 ,伴肩外伤 1例 ;单侧发病 93例 ,双侧发病 7例 ;以肩部疼痛为主症 45例 ,以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症 5 5例。治疗方法 患者坐位 ,取患肩对侧阳陵泉 (若双侧肩周炎 ,则取双侧阳陵泉 ) ,直刺 0 .1寸后 ,针尖斜向下方 ,与下肢肢体长轴呈 3 5°角 ,进针 4.5~ 5寸 ,得气后行透天凉手法 ,紧提慢按 ,以出现酸、麻、胀、痛感觉向足小趾背侧放射为佳 ,同时让患者运动肩部 ,如外展、内旋、上举、后伸、梳头摸背等动作。留针 3 0~ 60 m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对照组30例根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口服给药。治疗7 d,观察2组患者的镇痛有效率、平均止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生活质量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90%,起效时间分别为(24.22±5.61)m in和(27.36±7.52)min,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5.68±1.04)min和(5.89±1.76)min,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是有效且安全的,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19.
笔者针刺条口透承山穴并配合康复护理治疗肩周炎 4 0例 ,取得较满意疗效 ,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共 4 0例 ,男 18例 ,女 2 2例 ;35~ 4 0岁 3例 ,4 1~ 5 0岁2 8例 ,5 1~ 6 4岁 9例 ;病程 2个月以下 15例 ,2~ 6个月 15例 ,6个月以上 10例 ;患病部位均为单肩 ,其中右肩 19例 ,左肩 2 1例。2 治疗方法针刺 :患者坐位 ,用 3寸毫针刺入健侧条口穴 ,缓慢刺向承山穴 ,得气后 ,医者边提插捻转边嘱患者将患肢上举、摸背等动作 ,医者予以协助 ,使患者上举或后伸至极限 ,以患者疼痛不能忍受为度。再视患者抬举或后伸至极限时 ,在痛点部位明辨经络…  相似文献   

20.
火针“以肿为腧”治疗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水肿的疗效。方法:将60例水肿病人随机分为细火针组和普通毫针组各30例,计算渗出时间及水量,统计两组消肿的疗效。结果:火针组针刺后渗出快、时间长、水量大、治疗次数少,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火针放水消肿疗效好,开小孔放大水,不易感染,治标又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