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APLD)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方法:对12例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前行轴位牵引下直腿抬高试验检查。对属可逆性腰椎间突出患者,使用APLD治疗。结果:经3个月以上随访,优7例,良4例,可1例。近期优良率91.7%,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应列为APLD治疗的禁忌证。对术前行轴位牵引下直腿抬高试验检查属可逆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仍可行APLD治疗。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影像学分析,探讨一种更具操作性且能指导治疗的影像学计量方法.方法 3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手法组250例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牵引组60例采用机械床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X线椎间隙变化明显(P<0.05和P<0.01),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前后CT片示突出物位移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0例无效患者突出物与椎管面积比值超过40%.结论手法、牵引法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性椎间隙变化;突出物面积超过椎管面积40%时,应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牵引、手法复位及手术等传统方式治疗已有多年历史[1~3]。自1992年10月~1993年2月,作者应用自控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er discectomy, 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75节椎间盘),近期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治疗方法1.1一节椎间盘突出症APLD技术操作 APLD在移动式C型臂X光机监视下进行。患者俯卧位,腹部加软垫,使腰骶部抬高,减小腰椎前凸,增加腰椎间隙后方宽度,以利穿刺。在监视器荧光屏上选定病变椎间隙平面,从症状偏重的一侧施术。穿刺进针点选在后正中线旁开 10~ …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影响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影像学分析 ,探讨一种更具操作性且能指导治疗的影像学计量方法。方法  3 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手法组 2 5 0例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 ,牵引组 60例采用机械床牵引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 X线椎间隙变化明显 ( P <0 .0 5和 P <0 .0 1) ,组间比较无差异 ( P >0 .0 5 )。治疗前后 CT片示突出物位移均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2 0例无效患者突出物与椎管面积比值超过 40 %。结论 手法、牵引法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性椎间隙变化 ;突出物面积超过椎管面积 40 %时 ,应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皮激光汽化减压术对腰椎力学结构的影响.方法 应用半导体激光汽化仪对2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PLDD治疗,一年后127位患者获得随访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CT测量术前术后治疗间隙突出间盘组织阴影变化,以X线片测量椎间隙后缘高度变化、过伸过曲位治疗椎间盘相邻椎体前后位移及成角情况,评价脊柱稳定性变化.结果 CT测量示95位患者治疗间隙突出间盘组织阴影较术前缩小,其中16位患者变化明显(≥3 mm),X线片测量示所有患者治疗间隙高度没有降低,没有腰椎失稳发生.结论 经皮激光减压术对腰椎力学结构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三维多功能牵引、经皮穿刺切吸术 (APLD)及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 80例 ,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CT确诊。结果 随访 2~ 48个月 ,总优良率达 90 2 %。并发症 :三维牵引 2 0 6 % ,APLD10 % ,开放手术 5 88% ,总并发症为 4 6 4% ,取得了较好疗效。结论 选择治疗方案应根据病人年龄、病史、体症、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病情 ,其次根据医院设备条件 ,医生对穿刺技巧及手术熟练程度来决定。治疗方案选择得当是预防并发症、减少复发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成角旋转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成角旋转快速牵引治疗腰是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成角旋转快速电动牵引治疗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满意率90%,5例牵引中腰椎摄片与牵引前对照,发现椎间隙均无增大,5例牵引前后CT片对照示突出髓核大小及形态无变化。结论:该牵引是一种电动手法推拿治疗,疾病治愈是因髓核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多位,而不是突出的髓核回纳,对牵引无效者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自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APLD)临床疗效与腰椎管脊髓造影(Dynemic myelography,DM)影像的分析,探讨腰椎后纵韧带在腰椎间盘突出时的作用以及与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方法 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腰椎管脊髓造影,分别测量病变椎间隙在侧卧过伸位、过屈位硬膜囊受压深度,过伸位减过屈位数值,我们称之为弹性指数,以此判断腰椎后纵韧带弹性大小和椎间盘纤维环的完整性.设定为:弹性指数值≥0.5cm为弹性好,0.5-0.3cm为弹性较好,<0.3cm为弹性差.统计分析106例APLD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APLD术后51例显效,41例有效,14例无效,分析弹性指数与效果的相关性,各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椎后纵韧带对椎间盘突出髓核有动力源性的还纳作用.其弹性作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切吸术疗效中起重要作用,通过DM对其弹性指数分析,可以作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行APLD手术的适应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认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及手术要点。方法 8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术前被冠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软骨结节突出4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2例临床诊断有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存在,术中均见大小不等的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不相连的浮动骨块。结果 8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4~18个月,只有2例患者诉残留阴雨天腰部酸痛症状。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扫描见突出物合并有骨化块时,要仔细分析有无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现象。清晰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病椎间隙CT轴位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卧床休息,一般不做牵引及推拿,手术宜采取椎板双侧开窗以求完整切除骨块。  相似文献   

10.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认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及手术要点。方法:8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术前被冠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软骨结节突出4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2例临床诊断有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存在,术中均见大小不等的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不相连的浮动骨块。结果:8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4~18个月,只有2例患者诉残留阴雨天腰部酸痛症状。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扫描见突出物合并有骨化块时,要仔细分析有无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现象。清晰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病椎间隙CT轴位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卧床休息,一般不做牵引及推拿,手术宜采取椎板双侧开窗以求完整切除骨块。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1986年至1987年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重力牵、踏腰部按摩法治疗,获得满意效果。据我们观察,一般用轻重量牵引达不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目的。只有用较大重量牵引才能将腰椎间隙拉宽、矫正腰椎的侧弯和棘突偏斜。按摩后在持续牵引下,术者用足跟踩踏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可促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本文除介绍用重力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外,还对本方法的机理、适应症与禁忌症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对L3-4、L4-5,l5-S1。椎问盘膨/突出和突出并迁移的介入微创治疗新途径。方法 通过对人体解剖及正常人模拟试验和CT影像对照研究,行靶椎问盘平面腹部压迫,经压迫定位器穿刺椎问盘,建立手术通道行椎问盘切吸溶核术。138例患者行CT引导经腹穿刺腰椎问盘切吸溶核术(TALD)。结果 按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以治疗前后的分值计算改善率,)90%为优,112例占89.5%;改善率)80%为良好,26例占10.5%。优良率100%。结论 CT引导下TALD可多角度直接钳取髓核组织或穿过纤维环侧后缘钳取椎管和椎间孔之迁移椎间盘组织,对椎管内残留少量髓核行胶原酶溶核。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高、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腰椎间盘膨/突出症理想根治手段。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既往多经后路手术,但后入路涉及腰部病变区域的皮肤、肌肉、韧带和椎弓骨质,并干扰椎管硬膜和神经根,最后才能显露摘除椎间盘,硬膜外静脉丛容易出血,加之手术刺激,术后易发生神经根粘连和腰椎不稳,间盘退变膨出术后再发及疼痛性间盘综合症等缺点。我们采用前路腹膜外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初次手术方式:椎板间开窗间盘切除36例,内窥镜下微创间盘切除20例;再次手术采用后路双开窗减压,神经粘连分离,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上下关节突关节融合植骨术。随访50例,采用JOA29分法进行术前和随访时的评分。结果56例患者手术中发现原手术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有38例为原手术节段间盘脱出,占67.9%。再次手术平均历时2.7h,术中出血平均48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5.6d。患者再次手术前JOA评分平均11.6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5.9分,平均改善率81.7%。结论初次手术处理不当以及术后腰椎局部生物力学的改变是间盘突出复发的主要原因。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的再次手术治疗,在同时解决减压和稳定两个问题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手法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继荣 《中国骨伤》2003,16(6):329-331
目的 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3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5 0例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治疗 ,对照组 6 0例采用机械床牵引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影像学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腰背部疼痛不适、下肢疼痛麻木、下肢功能、脊柱活动度与椎旁触压放射痛及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1) ;手法改善疼痛、麻木症状优于对照组 (P <0 0 5 )。两组治疗前后X线示椎间隙变化明显 (P <0 0 1和P <0 0 5 ) ,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治疗前后CT示突出物位移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0例无效患者突出物与椎管面积比值超过 4 0 %。结论 手法、牵引法均为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改善疼痛麻木症状手法优于牵引法 ;突出物面积超过椎管面积 4 0 %时 ,不宜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钙化髓核空间位置变化,探索研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方法:2010年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男3例,女5例;年龄14~53岁,平均35.4岁。治疗前后进行腰椎及间盘螺旋CT扫描,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用3D测量方式,测量椎间盘后缘钙化最突点与下一相邻椎体棘突后缘最高点两者连线之间的距离。结果:手法治疗后患椎棘突偏歪消失,症状、体征减轻。椎间盘后缘钙化最突点与下一相邻椎体棘突后缘最高点之间连线距离有细微改变。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单(多)个椎体位移,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纠正患椎椎体位移,同时改变了突出髓核的空间位置,解除或改善与神经根的关系,恢复了脊柱内外因素平衡。  相似文献   

17.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nlomated porculaneauslumbar discectomy APLD)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技术.我院自1993年5月至1994年12月,应用电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治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共70个间盘,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未发生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初次手术方式:椎板间开窗间盘切除38例,病变节段上下方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15例,内窥镜下微创间盘切除3例;再次手术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或椎体间植骨术.随访43例,采用JOA29分法进行术前和随访时的评分.结果:56例患者手术中发现原手术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尤以椎板切除者为著.有38例为原手术节段间盘脱出,占67.9%.再次手术平均历时2.8h,术中出血平均55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3.6d.患者再次手术前JOA评分平均11.6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3.9分,平均改善率70.7%.结论:初次手术处理不当以及术后腰椎局部生物力学的改变是间盘突出复发的主要原因.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的再次手术治疗,在同时解决减压和稳定两个问题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改良TLI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改良TLI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84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度(Cobb角)和椎体滑脱程度,X线片或CT扫描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1年的影像学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70±38)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74±82)mL。截至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获得有效随访;截至1年,84例患者中获随访79~EJ(94%)。术后3个月及1年,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JP〈0.05),但手术前后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腰椎滑脱完全复位34例(40%),余50例患者术后腰椎滑脱得到不同程度复位;术后1年,椎体滑脱程度改善率为84%。术后3个月及1年,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根据JOA评估标准,优59例、良20例、可5例,平均改善率为87%。57例(68%)患者术后3个月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79例(100%)患者术后1年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移位下沉等。结论改良TIL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1993年以来,我们应用APL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8例,再穿刺切吸21例,再切吸率5.9%.分析原因有:术中操作不当3例,间盘切吸量不足10例,定位错误2例,双间盘突出漏切3例,间盘退变硬化4例.作者指出医源性因素是再切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