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日益加重,蓝细菌毒素对人群健康的急性和潜在远期危害逐渐引起关注。蓝细菌毒素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时间也不断增加,最常见的蓝细菌毒素是微囊藻毒素-LR(MC-LR),为环状7肽结构。据2004年资料,目前己知有80多种微囊藻毒素〔1〕。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作出了严格限定:微囊藻毒素-LR当量<1μg/L。因此,建立灵敏、特异的水中蓝细菌毒素检测方法是今后研究其危害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广西北回归线两侧的南宁地区和桂林地区水源水和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含量差异。方法于2017年采集南宁地区和桂林地区主要水源水及饮用水水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水中MC-LR的含量。结果南宁地区与桂林地区水源水和饮用水中MC-LR平均含量均未超过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1μg/L。南北两地水库水中MC-LR平均含量均高于江河水、井水和山泉水(P<0.05)。南宁地区不同类型水源水MC-LR含量与桂林地区相比,水库水MC-LR平均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南北两地分散式供水末梢水中MC-LR平均含量均高于农村和城市集中式供水(P<0.05)。南宁地区的水源水和出厂水MC-LR平均含量分别为(0.256±0.048)、(0.210±0.025)μ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南宁地区水源水MC-LR含量在10月份达到峰值。结论广西南北两地水源水和饮用水中MC-LR含量均未超过国标中所规定的标准限值,南北两地水库水MC-LR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分散式供水MC-LR含量高于集中式供水。南宁地区水源水MC-LR平均含量高于出厂水,且在10月份达到峰值。提示需加强水源水和饮用水水质日常监测,秋季严格控制自来水处理工艺,以保证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3.
微囊藻毒素是地表水中常见的藻毒素,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种类型的水域。目前已知微囊藻毒素-LR具有极强的肝毒性,达到极低浓度即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于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正遭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报道尤为引人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我国水源水及出厂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及与疾病的关系,探讨了微囊藻毒素浓度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加强对水源水及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和治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厦门市主要水源水及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MC)的污染和变化情况。方法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集厦门市高殿水厂、天马水厂、梅山水厂的水源水(分别为北溪、坂头水库、汀溪水库)及出厂水水样共161份,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MC-LR和MC-RR的浓度。结果水源水中MC-RR和MC-LR检出率分别为77.2%(71/92),54.3%(50/92),检出范围分别为ND~0.840、ND~0.301μg/L,北溪水源在11—12月出现高峰值(MC-RR,0.840μg/L),坂头和汀溪水库在8—9月浓度最高(MC-LR,0.301μg/L);而出厂水中MC-RR和MC-LR检出率分别为和85.5%(59/69),52.2%(36/69),检出范围分别为ND~0.972、ND~0.288μg/L,未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结论厦门市水源水及出厂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较轻,以MC-RR为主,仍需进一步加强水厂对MC的处理能力以降低藻毒素残留。  相似文献   

5.
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微囊藻细胞毒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微囊藻细胞毒素特征。方法以西流湖和黄河花园口段某调蓄池作为调查现场,采用96孔板结和极限稀释法对采集藻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全细胞PCR方法检测所分离微囊藻细胞株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和微囊藻毒素多肽合成酶基因B(mcyB),并对提取毒素应用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检测。结果自西流湖分离的XLH细胞株和黄河花园口调蓄池分离的2株微囊藻细胞BM1、BM2,PC-IGS、mcyB基因扩增均为阳性;mcyB基因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中报道的mcy基因同源性达99%;HPLC检测3株藻细胞所含毒素异构体主要为MC-LR,占毒素总量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97.9%、98.6%和99.3%。结论自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分离的3株微囊藻细胞均为产毒株,产生毒素异构体主要为毒性较大的MC-LR。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微囊藻毒素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从微囊藻毒素传播途径:水源、水厂、体内的角度阐述了传统消除方法和新近生物降解法、药物姜黄素等对微囊藻毒素的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环太湖主要城市生活饮用水微囊藻毒素(MC-LR)的污染和分布状况。方法于2009年7月—2010年6月,采用高灵敏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期间无锡、苏州和湖州三城市水源水及出厂水中MC-LR的含量。结果水源水中MC-LR的浓度([0.073 9±0.058 8)μg/L]和检出率[60.0%(72/120)]均高于出厂水([0.045 9±0.043 7)μg/L,28.8%(45/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源水和出厂水中MC-LR含量的高峰均出现在10月份前后,其他月份均在较低含量水平波动,其中,2月及6—12月的出厂水MC-LR含量均显著低于水源水(P<0.01)。无锡市水源水中MC-LR的含量和检出率均最高,其次是苏州市,湖州市最低;三城市出厂水中MC-LR的含量和检出率均明显下降,且以无锡市最为明显,且均未超标。结论环太湖城市部分水源水和出厂水受到MC-LR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大量的营养物质注入水体,湖泊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当环境条件适宜时,湖泊中浮游蓝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严重影响了水质和环境卫生,引起了公共卫生部门、供水机构、生物学、环境学、生态学等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有关蓝藻水华及其毒素的研究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农业的发展,人们日常活动,大量含氮、含磷类化合物排放量与日俱增,由藻类引起的水及保健品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有毒的蓝藻中,常见的一种叫铜绿藻,它能产生一种微囊藻毒素。目前中国发现的大多水华都是这种藻类。为了解重庆市涪陵区不同类型水源中是否存在MC-LR污染,本课题组于2004年以来在辖区内先后开展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优化水源水中2种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的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去除水源水中的干扰物质,减少原有方法检出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的概率并用于水样的实际测定.方法 样品滤液和乙酸提取藻细胞液体合并后,经HLB固相萃取柱富集洗脱,经氮吹至近干后,用甲醇定容至1.0ml,定容液经SLH固相萃取柱净化,经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茂名市出厂水及水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的污染情况。方法于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质谱方法对茂名市水源水(良德水库、石骨水库出水口和石骨水库入水口)、茂名市山阁调蓄池水及茂名市河东水厂出厂水中的3种微囊藻毒素MC-RR、MC-LR、MC-YR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水源水水样中MC-RR、MC-LR、MC-YR的检出率分别为66.7%(24/36),58.3%(21/36),8.3%(3/36),检测范围分别为0.004~0.994、0.004~0.134、0.030~0.055μg/L,水源水中MC-RR在10月份出现高峰值(0.994μg/L)。4—9月调蓄池水中MC-LR的含量均高于水库水;而出厂水中MC-RR、MC-LR、MC-YR的含量均低于水库水,且仅检出MC-RR(0.008~0.012μg/L)。结论茂名市水源水主要以MC-RR、MC-LR的持续污染为主,出厂水受到低浓度MC-RR污染,饮用水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农村饮用源水中LR(MC-LR)污染控制方法,对于有效保护人群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方法 以农村水样为样品,分别加入不同氧化剂消毒处理,并对消毒后的样品采用酶联免疫(ELISA)进行LR(MC-LR)含量检测.结果 经臭氧、次氯酸钙、液氯、二氧化氯、漂白粉消毒的水样中LR(MC-LR)含量较未经处理水样分别下降100%、96%、76%、50%和37%,以臭氧去除效果较好,其次是次氯酸钙,漂白粉最差.结论 采用臭氧、次氯酸钙是有效去除水体中LR(MC-LR)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调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了解有毒蓝藻水华频繁暴发的太湖流域周边城市水源水和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MC)的含量.方法 采用50ng/L检出限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于2001年7月对江苏无锡10个调查点的水样MC含量进行测定.共收集水样90份,其中以太湖水或深井水为源水的7个自来水厂的水源厂、出厂水各11份,末梢水48份,浅井水17份,河水3份.结果 太湖水来源的8份水源水中均检出高浓度MC,其范围在2699~14188ng/L之间,源水处理后仍检出微量毒素(<100ng/L);深井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均未检出毒素;浅井水MC检出率为29.4%,其浓度范围在64~323ng/L之间;仅1份河水检出MC.结论 采用常规饮水处理措施不足以完全去除水华时期水体中的MC,需进一步对该地区饮水MC污染危险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微囊藻毒素(MC)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化合物,国内外动物试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具有强烈的机体肝毒性和促癌等作用[1~3],由其引起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柳州铁路局辖区饮用水水源微囊藻毒素污染状况,更好的综合评价全局饮用水卫生状况,本于2004年9、10月分别对柳州铁路局沿线23个地面水源水厂(所)的水源水及出厂水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日趋严重问题。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量繁殖产生的水华,一方面使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一些藻种产生藻毒素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藻毒素的种类繁多、污染程度和范围也在扩大。淡水水华中最常见、国内外对其毒性研究最为深入的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目前我国一些水库也发生了有毒微囊藻水华,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在浙江省海宁市的8个乡镇,对近20年的共408例大肠癌患进行一生中饮水情况的调查,并分别采集井水、自来水、池塘水及河浜水的水样,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方法测定微囊藻毒素的含量。结果:饮用池塘水及河浜水的大肠癌发病率均明显高于饮用水和自来水的发病率,经与饮用井水相比,饮用自来水,河浜水及池塘水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8、7.94和7.7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宁波市姚江和梅湖水库两水源地蓝藻水华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污染状况。方法 2007年7月20日—8月31日,采集姚江水域(取水口、三江口、华晨大桥、江北大桥)和梅湖水库(梅湖取水口表层、梅湖湖中心表层、梅湖取水口)水样,并对水样中藻类进行分类和计数,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法测定水中 MC-LR 和 MC-RR 的含量。结果姚江水体和梅湖水库中的蓝藻数目分别为0.8×10~6~6.7×10~7个/L 和1.21×10~7~9.928×10~8个/L。姚江水体中均未检出 MC-LR 和 MC-RR;梅湖水库水体中未检出 MC-RR,但有时检出 MC-LR(最高值为0.84 μg/L)。结论姚江水体未受到 MC 污染;梅湖水库存在 MC-LR 污染,但出厂水中其值低于国家标准值(1.0μg/L)。  相似文献   

18.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最常见的一类藻类毒素.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其污染越来越严重.MCs具有多种毒性,主要在肝脏里被转运、吸收和积累.近年来有研究发现MCs具有生殖发育毒性.MCs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已有大量研究,但对其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较少.本文就MCs在水体和食物中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19.
饮用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与蓝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S市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与浮游藻类的污染状况,并初步探讨微囊藻毒素 LR浓度与蓝藻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S市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及浮游藻类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藻细胞密度和藻毒素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波动,在夏秋初季节形成污染高峰,最大值分别达到8.78×10 6个/L和2 .3 8μg/L ;而藻类种属构成比也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异,含较多产毒藻种的蓝藻类在夏秋季节比例最高,而硅藻则在冬春季节达到最大密度;另一方面,水源中微囊藻毒素 LR的浓度与蓝藻细胞密度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有必要加强城市供水系统中藻类(特别是蓝藻)及其毒素污染的监测,而以饮用水源中蓝藻细胞密度作为一个预警指标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方法(ELISA)检测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实用性和优越性。方法:按要求采集农村集中式水厂源水,同时用HPLC法和ELISA法双盲测定,比较结果;选择微囊藻毒素高、中、低3种不同浓度的水体,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标准用ELISA法各进行6次测定,统计出相应的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结果:ELISA法检测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准确度及精密度较理想,与HPLC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LISA法实用、准确、简便、快速,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