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3%复方枸橼酸钠在出血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应用的护理方法和安全可行性。方法对18例(78例次)并发高危出血的血液透析患者,观察应用3%复方枸橼酸钠常规透析中充分性、凝血情况、不良反应及透析前后肾功能、电解质、出凝血指标和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可完成4h常规透析,透析效果充分,透析中及术后无明显出血及其他严重副反应发生;透析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变化(P=0.2877)。结论3%复方枸橼酸钠抗凝在出血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是安全可行的、护理方法易于掌握,是出血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较为理想的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2.
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中应用30%枸橼酸钠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浓度枸橼酸钠用于含钙透析液常规血液透析的安全可行性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37例并发高危出血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观察应用30%枸橼酸钠抗凝在常规透析中透析的充分性、凝血情况、不良反应及透析前后的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变化。结果①所有患者均能完成4h~5h常规透析,透析效果充分,平均KT/V=1.31,URR=71%,超滤量(3.2±0.9)kg;②枸橼酸钠抗凝透析前后血HCO3-浓度、离子Ca2+、K+浓度和Na+浓度变化明显(P<0.01,或P<0.05),pH值、CO2结合力(TCO2)均明显上升(P<0.01),PCO2和PO2无明显变化;③活化凝血时间(ACT)和凝血时间试管法无明显变化。结论高浓度枸橼酸钠抗凝用于含钙透析液常规血液透析是安全可行的、护理方法易于掌握,是高危出血患者较为理想的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3%复方枸橼酸钠局部抗凝血液透析(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 Hemodialysis,RCAHD)在活动性出血肾衰竭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9例活动性出血肾衰竭患者12次行RCAHD,检测透析前后肾功能、电解质,并测定透析前后及透析器动、静脉端活化凝血时间(ACT),观察RCAHD的溶质清除效能及对电解质、出凝血指标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可完成4~4.5 h透析,透析器静脉端和静脉壶均有轻微凝血,但不影响跨膜压;透析后肌酐(Cr)、尿素氮(BUN)明显降低(P<0.01),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明显升高(P<0.05);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氮减少率(URR)分别为(1.43±0.26)%和(71.0±5.1)%,达到充分透析标准;动脉端前ACT较静脉端延长约51%,透析前后ACT正常。结论对活动性出血肾衰竭患者行枸橼酸钠局部抗凝血液透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量肝素在急性肾衰竭诱导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在诱导性血液透析中抗凝的作用和对出血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急性肾衰竭首次血液透析的108例患者,普通肝素(UFH)组52例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组56例。对透析器和管路凝血、颈静脉置管处伤口出血情况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抗因子Ⅹa活性(AFⅩa)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诱导性血液透析中合适的LMWH抗凝与UF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LWMH后手术置管伤口出血较UFH组明显减少(P〈0.01),透析前、透析开始0.5h、2h、3h、4h、和透析结束1h,UFH组aPTT,TT显著长于LWMH组(P〈0.01),LWMH组抗FⅩa活性较UFH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产生相同抗凝效果时对出血影响较小,更适用于手术后诱导性血液透析的抗凝,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局部枸橼酸抗凝(RCA)在常规透析浓缩液条件下利用透析机的“可调钠”功能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以期摸索出一套操作简便切实可行的RCA方法。【方法】选择30例患者分为两组:局部枸橼酸抗凝组(RCA组)15例,行血液净化30例次;对照组(肝素组)15例,行小剂量肝素血液净化30例次。监测全血活化凝血时间(ACT);观察体外循环凝血情况如滤器血管路凝血情况及患者临床出血情况;监测血清pH值、游离钙(iCa^2+)、血钠离子(Na^+)、碳酸氢根(HCO3^-)浓度;监测血尿素(Urea)、血清肌酐(SCr)并计算尿素清除率(URR)等。【结果】①透析2h、4h时滤器前采血与透前比较:RCA组ACT无明显变化(P〉0.05),而肝素组ACT明显延长(P〈O.05);滤器后采血与透前比较:两组透后ACT均延长(P〈0.05);②透析2h、4h时滤器后采血与透前比较:RCA组iCa浓度降低(P〈0.01),其与ACT值呈高度负相关(r=0.79、r=0.83),肝素组iCa^2+浓度无明显变化;③透析后两组pH、HCO3^-、血钠均在正常范围;透析4h两组SCr下降率分别为57.83%、58.61%,URR为67.52%、69.23%。【结论】改良后的常规透析浓缩液条件下局部RCA抗凝操作简便且体外抗凝效果肯定、安全,不影响治疗效率;iCa^2+可替代ACT作为凝血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伴出血倾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诊治的血液透析伴出血倾向患者60例,均给予4%枸橼酸钠抗凝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潜血转阴时间、透析后凝血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潜血转阴时间,透析后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全血凝酶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P<0.05)。结论血液透析伴出血倾向患者在4%枸橼酸钠抗凝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发挥较好的临床效果,并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能够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采取局部枸橼酸抗凝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具有高危出血倾向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隔日枸橼酸局部抗凝的方式,观察患者在每次透析之前,进行透析2 h和透析结束时动脉端血检测相关指标,电解质和酸碱度指标包括血钠、血钾、血氯、总钙、游离钙、p H值,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尿素氮以及通过检测透析2 h末端钙离子浓度所确定的激活凝血时间(ACT)水平。分析两组患者透析器中凝血程度、静脉壶凝血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透析2 h以及透析结束之后,均发现有血钾的明显降低(t=5. 215、9. 437,P 0. 05),而血钠、血氯、总钙、游离钙、p H值与透析之前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透析2 h以及透析结束时,患者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降低(血肌酐对应分别为t=8. 125、13. 065,尿素氮对应分别为t=10. 231、12. 714,P0. 05),而ACT水平无明显变化(P 0. 05);透析结束后,透析器凝血0~1级的比率明显升高为90. 22%,2级明显降低到7%,3级明显降低到2. 8%,静脉壶出现明显凝血的比率降为3. 07%,少许凝血的比率降为10. 06%,相比透析前均有明显的变化(χ~2=23. 081、13. 151、15. 469、14. 214、17. 583,P 0. 05);透析结束后,患者没有发生出血或者原有出血情况加重的现象,5例患者出现全身抽搐,7例患者出现肌肉痉挛,10例患者出现口唇周围发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3%(22/120)。结论对于具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采取局部枸橼酸抗凝的方式抗凝效果较佳,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透析微量肝素法在尿毒症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我科接收的行血液透析治疗且伴有高危出血倾向的尿毒症患者116例,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无肝素透析法抗凝,观察组采取微量肝素法抗凝。对两组患者出血情况、体外循环凝血状况、血透充分性、每次透析维持时间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出血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整体尿素清除率(KT/V)较对照组高(P0.05),每次透析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透析后凝血酶时间(TT)测量值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尿毒症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采用微量肝素法,既可提高血液透析的效果,又不会使出血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内皮功能和凝血机制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法正常对照组选取健康自愿者32例。慢性肾衰竭组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ESRD患者21例。血液透析组31例,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ESRD患者。分别检测生化指标,血浆vWF和TF含量。结果血浆vwF、TF含量在肾衰竭组和血液透析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浆vWF、TF含量血液透析组明显高于肾衰竭组(P〈0.01)。1次透析后,透析后组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透析前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透析后组血浆TF含量高于透析前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12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MHD病vWF水平的因素依次为:透析时间(Beta=0.437,P〈0.05)、平均动脉压(Beta=0.397,P〈0.01)、总胆固醇(Beta=0.385,P〈0.01)、低密度脂蛋白(Beta=0,378,P〈0.05)、EPO用量(Beta=0.189,P〈0.05),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0、687。影响MHD病人TF水平的因素依次为:血红蛋白(Beta=0.503,P〈0.01)、透析时间(Beta=0.408,P〈0.05)、EPO用量(Beta=0.185,P〈0.05),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0.253。血浆TF水平与肝素用量呈负相关关系(r=0.328,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这种变化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与透析时间、平均动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EPO用量、血红蛋白、肝素用量有关。血液透析这一体外血液净化过程加重了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凝血机制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高浓度枸橼酸盐局部抗凝在高危出血病人中的应用和护理要点。方法:使用常规透析器、透析管路、透析液,将高浓度(1.6 mol/L)枸橼酸钠用输液泵以33~42 ml/h的速度从透析管路的动脉端输入,同时监测激活凝血时间(ACT),及时调整枸橼酸钠的输入速度。结果:10例高危出血病人采用高浓度枸橼酸盐局部抗凝(RCA)透析,均未发现有加重出血情况,也未发生因体外循环凝血而致透析终止。结论:高浓度枸橼酸盐局部抗凝透析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透析抗凝技术。操作过程要加强护理,防止体外凝血、低血钙和碱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慢性尿毒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82例慢性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前者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后者接受常规血液透析.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血磷的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肌酐的下降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慢性尿毒症患者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对尿毒症病人血液中中分子物质清除的效果。方法将40例慢性尿毒症病人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联合组采用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连续4周;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抽取血液检测中分子物质的含量,并观察两组血压、皮肤瘙痒、睡眠不良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分子物质均有下降,但联合组中分子物质下降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t=2.54,P〈0.05),皮肤瘙痒症状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x^24.86,P〈0.05)。结论尿毒症病人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清除中分子物质及减轻皮肤瘙痒,改善血液净化效果,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讨妇科尿毒症患者血液中分子代谢物清除方法及分子病理学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妇科尿毒症患者44例资料,按照血液中中分子代谢物清除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单纯透析疗法的22例资料为对照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的22例为观察组,术后按照文章疗效标准进行统计,最后讨论分子病理学机制。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中中分子大小的代谢废物平均水平为(3182.4±344.5)U/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平均值(4108.3±530.5)U/L(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改善率86.4%)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P〈0.05)。结论妇科尿毒症患者及时通过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方法进行清除中分子代谢物,对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透析前后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三色荧光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细胞水平。结果①血液透析前、后、CKDⅢ-Ⅳ组Treg较正常组显著减少(P〈0.01);血液透析前后差值,TregP〉0.05;尿素氮(BUN)、血磷(P),P〈0.01。②根据患者Kt/V、尿素氮下降率〉65%等,将患者分为透析充分与透析不充分组。BuN透析后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尿毒症毒素可导致Treg不足,Treg参与了尿毒症的发生和发展,透析后并不能改善Treg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针双腔股静脉临时导管反接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7例初始血液透析病人,合并活动性出血或高危出血倾向,或处于围手术期,予单针双腔临时股静脉导管置管和无肝素透析,随机分为反接透析组(17例)和正接透析组(20例)。比较透析失衡综合征发生率、管路和透析器凝血情况、血浆渗透压改变以及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比较两组透析失衡综合征发生率、血浆渗透压改变、KT/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反接组严重凝血(Ⅱ级和Ⅲ级)发生率低(P〈0.05)。【结论】单针双腔股静脉临时导管反接用于初始血液透析合并活动性出血或高危出血倾向,或处于围手术期病人,较正接方式疗效相当,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7例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126例和对照组131例。2组患者均采用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5 000 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2组疗程均为7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检测指标[活化的凝血时间(A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及治疗7 d后有无出血、有无心血管事件(严重的心律失常、再发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的发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ACT、APTT水平与对照组治疗7 d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7 d后ACT、APTT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治疗ACS疗效确切,且不用监测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病情稳定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患者按原有的习惯进行运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每周3次的运动训练,干预时间为12周。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 )评估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前观察组睡眠障碍发生率65.0%,对照组为5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4,P=0.453);干预后,观察组睡眠障碍发生率41.7%,对照组为6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5,P=0.028)。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可以减少其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53名患者,随机分成2组: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组和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出凝血时间,透析管路凝血情况和全身瘀斑、出血点的分布面积及持续时间。结果:LMWH组与UFH组相比,透析管路的凝血情况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明显减轻了全身瘀斑,减少了出血点的分布面积及持续时间(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在产生普通肝素同等抗血栓形成效果的同时,能明显减小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膜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3例,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31例(PMMA组),采用聚砜膜32例(PS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33例为对照组。PMMA组和PS组每次血液透析时间、透析液成分、透析液流速均相同。PMMA组与PS组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常规血液透析前、后血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erythrocyte superoxide dismutase,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血浆丙二醛(plasmamalondialdehyde,p—MDA)水平,采用链霉亲和素碱性磷酸酶共轭法检测常规血液透析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CD4^+,CD8^+百分比的变化。对照组也用相同方法检测上述指标。结果透析前PMMA组与PS组e—SOD,cAT及GSH—PX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MD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MMA组与PS组透析后p-MDA水平明显高于透析前(P〈0.01),e—SOD水平与透析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MA组透析后CAT,GSH—PX水平明显高于透析前(P〈0.05);透析前PMMA组与PS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透析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呈高氧化应激状态,T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血液透析未能有效改善尿毒症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PMMA膜的生物相容性可能较PS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