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培猛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1):1754-1755
目的观察压力控制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应用于危重症哮喘并肺闭锁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2例危重症哮喘并肺闭锁综合征患者分别采取容量控制通气(VCV)与压力控制通气(PCV)联合呼气末正压进行通气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种通气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PCV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VCV组(P〈0.05)。结论压力控制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可有效降低气道压力,预防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行非腹腔镜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直接置入组(A组)和纤维支气管镜定位组(B组),每组各30例.静脉麻醉快速诱导后置入PLMA,充气喉罩至囊内压为5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固定喉罩接麻醉机正压通气,测量气道密封压、间歇正压通气的气道峰压及潮气量.结果 两组患者置入PLMA后均获得良好的肺通气效果(脉搏血氧饱和度>0.97,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顺利完成手术.A组患者有5例通过第2次调整、1例通过第3次调整.B组患者都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下置入.B组气道密封压高于A组,气道峰压低于A组(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可有效提高PLMA放置位置的准确性,从而加强其与声门周围组织的密封性,改善肺的通气,增加PLMA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经典型喉罩和气管插管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经典型喉罩和气管插管在腹腔镜手术中通气效果、麻醉后并发症等,为腹腔镜手术的气道管理方法 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每组各3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潮气量、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PETCO2、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潮气量预设值与实际值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患者各时间点囊内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1/30)低于气管插管组(23.3%,7/30)(P<0.05).结论 经典型喉罩在腹腔镜手术中相对于气管插管具有使用简单、局部刺激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可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的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大容量肺灌洗麻醉中的效果, 了解其对术中生命体征的影响, 为单肺通气手术的麻醉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职业性尘肺病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定容通气组(对照组)和保护性通气组(试验组), 采用顺序诱导, 支气管内插管, 全身麻醉。术中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维持。通气肺行单肺通气, 对照组术中采取传统通气法:潮气量8~10 mL/kg, 呼吸12~14/min, 吸入气中氧体积分数=1.0, 气道压2.5~4 kPa,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0~45 mmHg; 试验组则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潮气量6~8 mL/kg, 呼吸14~16/min, 吸入气中氧体积分数=1.0, 气道压1.5~2.5 kPa,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0~55 mmHg, 呼气末正压通气0.8~1.0 kPa。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5 min、灌洗开始后10 min、拔管后10 min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
结果 试验组动脉压均值在术中和术毕都高于对照组, 试验组术毕心率均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中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麻醉及手术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可以作为相对安全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麻醉和喉罩麻醉应用于婴幼儿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78例,依据麻醉方式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行喉罩麻醉,对照组行气管插管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呼气末C02分压及气道峰压变化。结果:研究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呼气末C02分压及气道峰压变化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气管插管麻醉,喉罩麻醉应用于婴幼儿手术具有操作简便、麻醉苏醒快、气道损伤低、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在胸腔镜肺大疱手术中使用的差别.方法 连续20例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进入研究.诱导后置人支气管阻塞导管,定位成功后进行单肺通气.患者首先分别选用VCV或PRVCV中的一种模式通气20 min,然后改用另一种模式通气20 min.两种模式中潮气量均设定6 ml/kg,呼吸频率为15次/min,吸呼比为1:2.比较两种通气模式下气道峰压、血流动力学(心率、血压)、血气分析指标.结果VCV时气道峰压显著高于PRVCV时[分别为(18.2±4.3)cmH_2O(1 cmH_2O=0.098 kPa)和(12.7±3.6)cmH_2O,P<0.01].两种通气模式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潮气量、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VCV相比,PRVCV运用于单肺通气可以在不影响氧合的情况下,提供较低的气道峰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PHV)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两组需机械通气治疗的NRDS病人,对照组以传统通气方式治疗,PHV组吸气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平均气道压(MAP)等通气条件,允许血气二氧化碳分压(PaCO2 )超过正常值,为6 .0~7.3kPa ,比较两组通气条件、通气过程中血气值及并发症、病死率。结果 两组在通气过程中,血氧分压(PaO2 ) 氧浓度(FiO2 )及PaO2 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pH值、PaCO2 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和P <0 .0 1 ) ,PHV组上机时间显著减少(P <0 .0 5 ) ,气漏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降低。结论 PHV法在NRDS中较传统通气方式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在新生儿麻醉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7例新生儿手术,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行机械定压模式呼吸通气30 m in,监测通气前后动脉血气值、血氧饱和度(SpO2)、体温、呼气末CO2浓度(PetCO2)、气道压(Paw)、呼吸频率(f)、心电等参数。结果:新生儿手术全身麻醉控制呼吸,根据PetCO2适当调节呼吸参数,采用定压呼吸模式,能够维持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于正常范围。结论:机械通气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新生儿手术。  相似文献   

9.
P(a—et)CO2的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具有理想监测的某些特点,如无创、简便、快捷、直观等。一直以来认为Pet-CO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故至今仍广泛用于各类通气功能的监测。由于PetCO2监测能迅速指示来自于肺泡的气流,至今仍是全身麻醉或其它各类气管插管准确性的快速反应指标。又由于PetCO2与肺血流灌注状况有密切关联,后者又与心排血量有关,故PetCO2还可作为心脏功能和循环动力的监测和评估指标。鉴于上述,Pet-CO2是很有临床价值的监测指标。但近年来,有关PetCO2用于监测评估PaCO2的作用与准确性产生越来越多疑问,发现PetCO2与PaCO2之间的关系远非以往认为的密切,在一定的PaCO2下PetCO2存在相当大的变异,因此有认为以PetCO2预测PaCO2是不可靠的:如何看待这些矛盾的观点,如何客观评估PetCO2监测的作用以及如何准确有效在临床上运用此监测,对每位麻醉工作者无疑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漏斗胸患儿行胸腔镜Nuss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漏斗胸胸腔镜Nuss手术患儿25例,常规静脉诱导后置入喉罩,行正常潮气量常频间歇正压通气,并吸入七氟烷,追加芬太尼、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胸腔镜置入前暂停呼吸,喉罩管口开放于大气以利肺萎陷,胸腔镜置人后视野满意开始以潮气量3~5ml/kg、频率20~25次/min行间歇正压通气;胸腔镜操作完毕后恢复正常间歇正压通气.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气道峰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等.检测并比较喉罩置入后行间歇正压通气10 min(T1)、胸腔镜操作10 min(T2)、胸腔镜操作结束即刻(T3)、患者送麻醉后恢复室前(T4)的血气分析、MAP、心率、SaO2、PETCO2、气道峰压等.结果 2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T3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118±43)mmHg(1mm Hg=0.133 kPa),比T1时的(360±78)mm Hg有所降低(P<0 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余各项观察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以内,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漏斗胸患儿行胸腔镜Nuss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通气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经鼻中下斜坡腹侧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内镜下经鼻中下斜坡腹侧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完整成人头颅标本,解剖观察经鼻至中下斜坡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确立手术标志,并测量与经鼻入路相关的解剖数据。新鲜完整头颅部标本5例,模拟手术。结果内镜经鼻颅颈交界手术的手术标志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黏膜、头长肌和颈长肌、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经鼻入路完全暴露中下斜坡,最短距离为(89.60±2.52)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为距中线(9.37±0.59)mm和(10.75±0.63)mm。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中下斜坡腹侧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本院连续收治的36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29~65(52.3+6.35)岁。均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单纯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19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Bentall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8例,主动脉瓣成形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9例(同时行主动脉左冠窦重建4例)。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60+3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1+26)min,选择性脑灌注(下半身停循环)时间(31±16)min。住院死亡2例(5.5%,2/36),1例术后9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1例术后9d死于脑梗死。手术并发症:血管吻合El出血二次开胸止血1例;低氧血症8例,需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2例;术后一过性脑功能紊乱6例,以谵妄、兴奋为主,持续48—72h后恢复;声音嘶哑1例;乳糜胸6例,治疗后痊愈。34例存活患者出院前行cT检查:升主动脉及弓部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支架“象鼻”段降主动脉假腔完全消失,主动脉管壁结构恢复。在支架“象鼻”远端,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缩小。随访2~36个月,无晚期死亡及需要再次手术者。结论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钛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疗效,并将坠落高度、体重、骨折分型、受伤机制、B(o)hler氏角、Gissane角以及AOFAS评分等因素,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 按AOFAS评分系统(86.35±8.49)分,优良率91.6%.Logistic回归结果:(1)体重对评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前时间与评分的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骨折分型对评分有影响(P<0.05);(4)术前B(o)hler角、Gissane角与评分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钛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疗效满意.(2)体重,骨折分型,术前时间B(o)hler氏角、Gissane角等影响跟骨骨折疗效.  相似文献   

14.
吕晓娟  陈鲁  俞华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1):1489-1492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术中常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手术治疗IBI-IIA2期宫颈鳞癌患者24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两组,A组120例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同时予以肠系膜下动脉(IMA)以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B组为进行宫颈癌根治术中若探查发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加做IMA以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盆腔、髂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盆腔、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及盆腔感染率高于B组(P〈0.01),A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B组(8.3%VS2.5%,P〈0.05)。结论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在手术治疗中常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可发现较多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对术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且增加手术并发症及延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2002年1月至2008年9月应用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治疗的42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年龄(65±4.5)岁,病史(8.5±6.2)年,腰弯Cobb角32.4。±3.7°。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弯cobb角(°)、胸腰段后凸及腰椎前凸Cobb角(°)、腰3、腰4椎体倾斜度(°)、顶椎偏距(cm)、躯干偏移及经c7椎体中心的铅垂线距S1后上缘的距离(cm)。根据JOA评分标准判断随访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7例,随访时间(29±9.5)个月。术后早期:冠状面Cobb角较术前平均矫正17.9°±3.3°(矫正率55%),胸腰段后凸较术前矫正3.8°±1.6°(矫正率51%),腰椎前凸较术前平均增加13.4°±4.9°,顶椎偏距及腰3、腰4椎体倾斜度较术前分别矫正(1.9±0.7)cm、4.1°±1.3°、5.4°±2.6°,患者的冠、矢状面平衡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矫正(1.8±1.0)cm、(3.6±1.1)cm]。末次随访显示:冠状面Cobb角矫正丢失2.4°±0.5°,胸腰段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2.6°±1.1°,矢状面矫正丢失(1.2±0.4)cm,无一例假关节形成,疗效优良率84%。结论对于腰弯Cobb角不超过70°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冠、矢状面平衡,总体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C5/6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C7/T1椎间隙内压力的影响。方法11具新鲜青壮年颈椎尸体标本。按测试的先后次序分为C5/6椎间盘完整组、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和C5/6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在颈椎标本上施加轴向、侧弯、后伸、前屈分级载荷,测量各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在轴向、前屈、侧弯三种工况相同载荷下,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大于人工椎间盘组与椎间盘完整组(P〈0.05)。(2)在后伸载荷下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和人工椎间盘组与椎间盘完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5/6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在轴向、前屈、侧弯后伸四种工况下与椎间盘完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5/6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C7/T1椎间隙内压与椎间盘完整时相似。(2)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7/T1椎间隙内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17.
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有不同程度变小,相应颈椎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前凸角及邻近节段的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邻近节段退变;二者均能有效缓解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对于合并存在黄韧带钙化导致后方受压或椎管发育性狭窄的病例,选取前后路联合手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纳入122例有微创手术指征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软通道治疗组64例,硬通道治疗组58例。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保留置管时间及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再出血、颅内感染、颅内积气、脑脊液漏、穿刺部位感染等。结果软通道组治疗前NIHSS评分18.05±7.77,治疗后NIH-ss评分7.57±4.68,住院期间病死率17.19%,血肿穿刺置管天数(4.35±1.56)d,侧脑室穿刺置管天数(7.67±2.37)d,再出血4例,颅内感染3例;硬通道组治疗前NIHSS评分18.38±9.02,治疗后NIHSS评分8.02±4.84,住院期间病死率20.69%,血肿穿刺置管天数(4.07±1.49)d,侧脑室穿刺置管天数(8.17.4±2.55)d,再出血9例,颅内感染2例,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同等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股骨头成形术对股骨头坏死的预防和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分析.方法 6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为4组,除A组为正常组其余三组在股骨头颈交界处钻孔造成股骨头缺损,并加用95%酒精30分钟灌注造成股骨头缺损模型.B组股骨头作为自然修复对照.C组股骨头造成缺损酒精填充后填充骨水泥.D组股骨头造成股骨头缺损酒精填充后填充造影剂骨水泥.四组动物于术后12周处死,立即取股骨头标本观察关节软骨性状.然后分别行病理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股骨头关节软骨观察显示骨水泥组和造影剂骨水泥组股骨头外形始终保持完整无变形,四组股骨头软骨厚度自然修复组(314.03±39.45)比正常组(511.74±69.00)、骨水泥组(468.36±82.99)、造影剂骨水泥组(515.61±64.65)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抗压试验正常组[(884.66±52.29)N/mm]、骨水泥组[(1178.40±170.45)N/mm]和造影剂骨水泥组[(928.60±104.42)N/mm]刚度荷均数均高于自然修复组[(676.57±50.92)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股骨头成形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可以保持股骨头外形完整,能暂缓或替代关节置换术,有望成为治疗FicatⅡ期~Ⅲ期年轻患者的新型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optimal operative methods for the patients with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ccording to age and the staging. Methods The current study assessed 202 patients(242 hips)from 1998 to 2008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 6.3years (range,1 -10 years), who were operated according to age and staging by Ficat or Catterall.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35.3 years(range,4 -81 years). Al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both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al criterion.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ere 87.2% ,88.8% and 85.7% in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The mean Hariss score increased (P <0.05) and the mean VAS score decreased (P < 0.05) in youth group and old group. Conclusions Children who were younger than six years of age and with Catter-all Ⅱ-Ⅲ involvement should be treated by ascularized iliac or greater trochanter bone periosteal flaps. Patients who were less than forty years of age, with Ficat Ⅱ-Ⅲ should be treated by ascularized iliac or greater trochanter bone flaps. For patients with age older than 50 years or younger than 50 years but with severe forms, hybrid or cememtles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may be the optimal op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