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自1990年以来,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现将68例观察结果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病人,都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其中浅表性胃炎22例,萎缩性胃炎20例。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例,合并慢性结肠炎5例,糜烂性胃炎11例。68例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1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1年。  相似文献   

2.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其致病原因很多 ,其中幽门螺杆菌 (Hp)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笔者从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分型来探讨其不同类型的浅表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2 0 8例 ,其中男12 4例 ,女 84例 ;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73岁 ,平均32 .1岁。系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皆具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反酸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 ,而经纤维 (或电子 )胃镜和病理活检证实为浅表性胃炎 ,并除外伴有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驻警青年人慢性胃炎的特点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及病因分析,方法:对来自海拔300m以上胃脘痛驻警青年住院病人200例进行胃镜检查,病理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型146例,占735,结论:慢性胃炎在高原环境的影响下,胃粘膜的病理变化和中医辨证分型都有一定的特征型,其病因与高原低氧、寒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辨证分型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16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后引起的胆汁和碱性肠液倒流入胃,破坏了胃粘膜的屏障功能而导致的疾病。笔者自1996年以来按辨证分型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16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中男性97例,女性63例;年龄19~64岁;病程2个月~20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慢性浅表加萎缩性胃炎33例,萎缩性胃炎11例,伴返流性食道炎者26例,伴胃溃疡者24例,伴十二指肠溃疡者12例,伴十二指肠球炎者8例。辨证分型属胆热犯胃型者68例,气滞血瘀型39例,脾…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内镜下黏膜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总结规律,使内镜下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拓展中医四诊合参内涵,更好地明确疾病分型,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并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CNAG患者275例,记录患者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临床资料,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在各中医证型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的275例患者主要以脾胃虚弱证患者最多,其次为肝郁气滞、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证患者最少。脾胃虚弱证以胃镜下粘膜水肿为主要表现,肝郁气滞证主要表现为黏膜红斑,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则以充血及出血点或糜烂为主,胃阴不足证以黏膜粗糙为主。结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 ,笔者以自拟养胃汤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共 96例 ,均经纤维胃镜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其中 ,男性 5 8例 ,女性 38例 ;年龄为 2 0~ 70岁 ,平均 4 0 .3岁 ,病程 10月~ 2 1年 ,平均 9.6年。其中胃粘膜萎缩轻度 4 6例 ,中度 39例 ,重度 11例 ,幽门杆菌 (HP)阳性者 88例。诊断标准 本组诊断标准参照 1982年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类分类 ,纤维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参照国家中…  相似文献   

7.
245例消化性溃疡的内镜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 《西部中医药》2003,16(8):13-14
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本病的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0%~12%,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5.23~6.5:1,青壮年发病较多[1]。笔者总结了5年来在我院消化专科门诊就诊的245例溃疡病内镜资料及中医辨证分型,探讨内窥镜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1临床资料245例均为门诊患者,经胃镜(型号FUJI-NON402)确诊,男172例,女73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7岁,平均38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189例,胃溃疡(GU)26例,复合性溃疡(DU GU)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DU者20例。2方法2.1内镜诊断采用《现代内镜学…  相似文献   

8.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25例中男性20例,女性5例,均为已婚者。年龄在30~68岁,病程半年~3年。25例中,中医辨证以脾胃虚寒为主。本组25例患者,均经过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10例;十二指肠球溃疡12例;胃溃疡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例。本组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入院后,经肝功,肾功及“B”超等各项检查,除外了肝、胆、肺、肾、胰腺等脏器疾患。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自1972年以来,对108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溃疡病人进行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分析于下: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为我科住院患者诊断除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外,并根据纤维内窥镜或X线钡餐检查进行确诊。108例中,有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萎缩性胃炎17例,肥厚性胃炎6例,胆汁返流性胃炎8例,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溃疡47例(其中6例合并有各型胃炎);男71例,女37例,男女之比约为2∶1;年龄30岁以下16例,31—50岁69例,5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0.
加味二陈汤治疗反酸症5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 ,我院中医科用加味二陈汤治疗 55例反酸症并与 3 0例西药治疗者对照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85例病人均有明显的反酸症状 ,并均有明确的胃镜诊断。治疗组 55例 :男 2 2例 ,女 3 3例 ;年龄 1 5~ 79岁 ,平均53 .3岁。病程 0 .1~ 6个月 ,平均 1 .1个月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 3 4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6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 4例 ,反流性食道炎 1例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8例 ,急性胃炎 2例。中医辨证分型 :脾胃虚寒 1 0例 ,脾胃虚弱 2 1例 ,肝胃不和1 5例 ,脾胃郁热 4例 ,脾胃湿热 5例。对照组 3 0例 ,男 1 7例 ,女 1 3例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舌诊及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87例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的中医辨证、舌象及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8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辨证分型比率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血;其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率为胃络瘀血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舌质以淡舌及暗红舌居多,舌苔以薄黄苔居多,黄腻苔最少。其中以暗红舌及紫暗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黄腻苔感染率最高。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感染相关性与其舌象及中医辨证有密切联系,中医舌诊及辨证可以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1981年~1984年对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浅表萎缩性胃炎进行了中药治疗。先后以统一固定方、辨证施治及辨证分型不同固定方三种途经治疗,现将疗效对比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244例,男性184例,占75.4%;女性60例,占24.6%。年龄30岁以下34例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15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胃黏膜病理表现,中医分型与胃黏膜病理表现的关系。结果:脾虚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多见,其次依次为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频率最低的为胃络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在不同中医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病理表现与中医分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临床观察发现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很少见 ,常见的类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同时存在 ,临床内镜诊断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2年来笔者对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 73例进行详细四诊观察及中医辨证 ,并进行中医治法方药初步研究 ,现就临床观察及中医辨证治法探讨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73例 ,均为本院中医门诊患者 ,诊断标准参照 1982年全国胃炎会议拟定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1 ] 。 73例中男35例 ,女 38例 ;年龄 2 5~ 76岁 ,平均 5 7.45岁。确诊病程 6个月~…  相似文献   

15.
我院于1994年3月~1997年3月应用自拟龙蛇健胃饮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HP相关性胃炎(CPAG)、HP相关性溃疡(HPAU)11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凡符合以下条件者作为观察对象:①胃镜证实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合并有胃、十二指肠溃疡;②尿素酶PH指示检测法证实HP感染;③无活动性出血及幽门梗阻;④1周内未服用抗生素和抗溃疡药物;⑤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正常者。 1.2 一般资料 共观察1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0例中,男性89例,女性21例;年龄19岁~67岁,平均42.6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合并  相似文献   

16.
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76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继荣 《河南中医》2003,23(9):32-33
慢性萎缩性胃炎 (以下称CAG)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难治病之一。临床上以胃脘痞满 ,疼痛 ,嘈杂 ,纳少 ,大便不畅为主要表现。病理特点为胃腺体萎缩 ,黏膜变薄 ,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现代医学对此病无好的治疗方法 ,而中医药治疗对此病有着明显的优势。近年来 ,我们在临床上以中医辨证为主 ,结合胃黏膜呈象的微观辨证 ,分型治疗 ,取得一定疗效 ,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我科 1997~ 2 0 0 2年间 ,共治疗CAG76例 ,均经胃镜确诊。其中男 37例 ,女 39例 ;年龄最小 34岁 ,最大 73岁 ;病程 6月~ 10a。按中医辨证分型 :脾…  相似文献   

17.
自拟养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惠卿 《四川中医》2006,24(10):62-62
目的:观察自拟养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自拟养胃汤加味辨证分型治疗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显效1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70.27%。其中7例“肠化生”者有4例显效,3例有效,无一例恶化者。结论:自拟养胃汤加味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胃粘膜恢复等方面有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19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郎 《山西中医》2004,20(1):16-17
目的 :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效果。方法 :将 2 3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119例采用中药辨证分型治疗 ,对照组 112例用西药胃舒平等治疗 ,2周为 1疗程。结果 :治疗组治愈 87例 ,有效 2 3例 ,无效 9例 ,总有效率为 92 .4 % ;对照组治愈 37例 ,有效 4 3例 ,无效 32例 ,总有效率为 71.4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17.4 4 ,P<0 .0 1)。结论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患者按悉尼慢性胃炎分类法经胃镜诊断;作快速尿激酶试验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参考南昌标准辨证分型。结果:①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分型为肝胃不和型40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型)48例,脾胃湿热型3例、胃络瘀血型2例、胃阴不足型1例。肝胃不和型中老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高,而肝胃不和型青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低(P<0.0 1)。②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62例/94例),其中肝胃不和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0%(28例/40例),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7%(32例/48例)结论:①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临床中医分型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最常见;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辨证分型没有意义;③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三越六味木香胶囊系从蒙古族的验方中演变而来,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平滑机痉挛等消化系统疾病。近2年来,我院消化科采用三越六味木香胶囊治疗胃痛患者200例,并与西药654-2治疗的100例进行比较观察,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文300例患者均以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及十二指肠的炎症或溃疡。其中治疗组200例中,男性133例,女性6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43年;病种:慢性浅表性胃炎95例,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5例,胃溃疡20例,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例。对照组100例中,男性74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51年;病种:慢性浅表性胃炎39例,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例,十二指肠球炎合并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