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ICU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药敏、临床及细菌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杂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 ICU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100%耐药,对SMZ/TMP、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高.住院时间长、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侵袭性操作是主要的高危因素.结论 应用广谱抗生素要慎重,明确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可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 SMZ/TMP.  相似文献   

2.
ICU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药敏和细菌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中112例院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病例。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的特性,对亚胺培南100%耐药.对复方磺胺甲唾唑、环丙沙星敏感性较高,侵入性操作、高龄、长期住院、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是主要的高危因素。结论 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能减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分析细菌的耐药谱,为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提供药敏监测资料。方法经VITEK系统鉴定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6株,进行自动化、纸片扩散K—B法药敏试验,分析其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化。结果在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标本中,以痰液为主(72.9%),其次为咽拭子和创口分泌物;该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但对米诺环索、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5%、14.6%、18.8%和21.1%。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以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临床治疗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法测定临床分离到的21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1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但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低,分别为25.1%、22.3%和22.7%。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成为呼吸道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杨萍  徐逸鸣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F0003-F0003
目的: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情况,制定控制感染对策。方法:收集临床送检标本,鉴定细菌并做体外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治疗,观察病人转归。结果:在2006年1月-2008年1月临床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并鉴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株,药敏试验结果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低,对大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率100%。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天然耐药性,疑似感染病人要及时送检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并按检验结果用药。  相似文献   

6.
脑外伤并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医院内尤其是脑外伤患者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情况及其耐药性,以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120NE细菌鉴定试验条及ATB药敏试验条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6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47株(68.1%)分离自脑外伤患者呼吸道标本(痰41份、气管切开口分泌物6份);药敏试验显示其耐药率对环丙沙星最低(10.1%),其次为诺氟沙星(13.0%),再次为头孢他啶(42.0%),对伊米配能天然耐药,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脑外伤患者呼吸道特别易受感染,其多重耐药状况十分严重。对其感染的治疗,应在抗生素敏感试验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66例耐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和耐药特征,为临床提供预防和治疗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的66株嗜麦芽窄食单进行分析,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60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出现于年长、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和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该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且以混合感染多见,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体外抗菌活性较高的抗生素有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棒酸、奈替米星,耐药率分别为27.8%,33.3%,45.5%;亚胺培能、氨曲南、头孢噻吩、头孢胺噻肟、头孢西丁、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和呋喃坦啶耐药率超过90%。结论:对于嗜麦芽食单菌的易感人群,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更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和降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医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君  朱祖超 《华西医学》2010,(2):341-342
目的监测医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6年7月1日-2009年6月30日104株非重复的医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复核后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敏感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07年的标准测定MIC,以MIC90和MIC50表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并计算耐药率(R%)、中介率(I%)和敏感率(S%)。结果14种抗生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敏感率较高的有:莫西沙星、左氧沙星、环丙沙星以及头孢哌酮。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多重耐药且耐药率较高的细菌,临床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黄单胞菌的危险因素和耐药情况,为防治该菌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同时对分离出的122株嗜麦芽窄食黄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住院天数、糖尿病、机械通气、使用糖皮质激素为医院嗜麦芽窄食黄单胞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23.21、16.12、8.16,95%Cl均大于1;耐药性分析结果:嗜麦芽窄食黄单胞菌对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现象。结论: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预防医院嗜麦芽窄食黄单胞菌感染的发生;治疗上应根据药敏选用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12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治理  冯素清  孙巧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1):1044-1044,1047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常见非发酵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琼脂纸片扩散(K-B)法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结果 12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各异,对10种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耐药率为7.0%~75.0%。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高耐药率,而且耐药率在逐年上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药敏检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5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曾军荣  李榕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8):1537-1538,1542
目的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其耐药特征,提高临床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防治水平。方法对256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用纸片扩散(K-B)法测其耐药情况。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23.0%,居铜绿假单胞菌之后,列第2位;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广泛耐药,敏感率大于50%者仅有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在感染患者中,有90.3%患有基础病,97.0%先期使用过广谱抗生素,75.7%曾接受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成为医院内感染重要致病菌之一,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慢性疾病、接受激素及长期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施行各种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的患者也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一旦感染,治疗颇为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我院ICU内危重患者非发酵菌致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对 118例ICU内危重患者非发酵菌所致的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和细菌学药敏试验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118例患者细菌培养提示主要非发酵菌为铜绿假单胞菌 70株 ,鲍曼氏不动杆菌 5 6株 ,脑膜脓毒金黄杆菌 5 2株 ,嗜麦芽假单胞菌 4 6株 ,88%为混合感染 ,细菌耐药性高 ,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为相对敏感抗生素。结论 非发酵菌致肺部感染多发生于有各种基础病、免疫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的老龄患者 ,细菌耐药性高 ,治疗应选用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或定植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102例标本培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阳性病历临床和检验资料。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培养阳性病例下呼吸道标本占94.1%,其中定植菌占70.5%;ICU病例占80.3%;有侵袭性操作史占96.0%;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占100%,其中碳青霉烯类药物病例占59.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钠、头胞吡肟、头胞他啶、头胞曲松、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氨曲南、氧哌嗪青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1.2%、88.0%、79.4%、79.5%、54.5%、92.2%、99.0%、96.1%、73.0%;敏感药物为复方磺胺甲恶唑、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率分别为83.3%、68.6%。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培养阳性病例以存在于下呼吸道的定植菌为多。有效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物为复方磺胺甲恶唑、替卡西林联用克拉维酸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资料跟踪调查和药敏试验方法,对医院2008年度住院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资料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结果 1年内共监测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373例,其中72例次为医院感染,例次感染率为19.3%。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结论临床感染标本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突出,应加强监测力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下呼吸道感染中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发酵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细菌耐药性。方法:分析天津市区10所医院呼吸科收治的494例非发酵菌致下呼吸道感染资料。结果:所收治的494例中.社区获得性肺炎占多数。高龄、重症基础疾病、长期应用抗生素或激素、气管插管及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是非发酵菌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检出非发酵菌各属细菌的比例依次为不动杆菌属(57.3%)、铜绿假单胞菌(33.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6%)、其他假单胞菌(2.4%)和其他(2.2%)。药敏结果显示非发酵菌严重耐药,亚胺培南耐药性最低。非发酵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加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大大低于未加用者。结论:非发酵菌致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The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is generally performed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for detect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t bacteria. In contrast, the molecular tests include many investigative factors, they are not performed in many clinical laboratories routinely. If it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the choice of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it should be introduced as a routine clinical laboratory test. This test is also useful for conducting active surveillance and investigating the cause and occurr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7.
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卫星实验对154株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纸片琼脂扩散(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头孢硝噻吩滤纸片法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154株流感嗜血杆菌科室分布以感染科(40株)、神经呼吸内科(32株)、老年中医科(30株)为主;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均大于60.00%,美罗培南和氨曲南的抗菌活性好,耐药率分别为0.00%、8.44%;流感嗜血杆菌产争内酰胺酶率为20.13%。结论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率高且具有多重耐药性,临床应加强监测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Recent clinical isolates of Bacteroides fragilis selected at random from four Detroit area hospitals were collected over a 3-month period, an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within several days. The level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used in this survey breached the concentration attainable in the patient's serum. The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patterns of these isolates to five antimicrobial agen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20% variation in the resistance to clindamycin and also up to 20% variation among the other four antibiotics in the four area hospitals. The changing susceptibility pattern of B. fragilis to antibiotic resistance suggests that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should be determined for all isolates from serious clinical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