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粒系角度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通过自行制备抗rhG-CSF单克隆抗体,建立ELISA法,对5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36岁)进行血清G-CSF测定与研究。结果:70.4%CAA患者血清G-CSF水平升高(272.76±58.39ng/L),其血清G-CSF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535,P<0.01),对其中的12例患者进行了CFU-GM的测定,结果CFU-GM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为17.92±10.28/2×105有核细胞)。结论:CAA患者粒系造血祖细胞受损,G-CSF靶细胞及靶细胞受体受损;部分患者白细胞降低G-CSF并不升高,可能是由于微环境中内皮、成纤维细胞受损,或由于免疫缺陷产生某些因子抑制内皮、成纤维细胞的上调作用,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除应用G-CSF外,尚可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改善微环境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加用rh G-CSF皮下注射(5μg/kg,qd),疗程3个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均较治疗前升高,CD3+、CD4+、CD8+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粒系增生程度及巨核细胞个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及骨髓增生活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感染次数及抗生素应用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 综合疗法联合rh G-CSF能迅速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疗效,减少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粒细胞集落刺激冈子具有刺激早期造血干细胞增殖、提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及增强中性粒细胞功能等多重体内牛物学效应.临床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类骨髓衰竭性疾患,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骨髓抑制及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等.本文就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潜在诱导其克隆性演变的病理生理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G-CSF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SAA-Ⅰ型)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SAA-Ⅰ型患者治疗前血清和治疗过程中G-CS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36例SAA-Ⅰ型患者中27例(75%)治疗前血清G-CSF水平高于正常,与血清G-CSF水平正常患者相比较,后者达到治疗有效所需疗程较短,且疗效较好;对7例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逐渐好转,患者血清G-CSF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检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G-CSF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血清集落刺激活性与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造血祖体外培养技术检测SAA患者IST前后和健康献血员血清体外红系爆式集落刺激活性(BPA)及粒-巨噬细胞系集落刺激活性(GM-CSA),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了本组患者IST前后和正常对照 组血清红细胞生素(Epo)水平。结果:初诊SAA患者血清BPA较正常对照显著增强(P〈0.0  相似文献   

6.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赵青李树浓梁晓燕国内外一些学者都是从总体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其单个核细胞TNF的诱生水平的检测对再障与TNF的关系进行研究,且各家报道的结果也不一致。为进一步探讨再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发病的免疫因素,为CAA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半固体集落培养法检测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CAA骨髓细胞培养GM-CFU产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7.9±0.5)个/ml vs(88.7±2.7)个/ml(P<0.01);CAA骨髓细胞加正常血清培养GM-CFU的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2.6)个/ml vs(88.7±2.7)个/ml(P<0.05),其中有21例的GM-CFU的产率(60.1±2.1)个/ml与对照相比较明显减少;CAA血清与正常骨髓细胞培养的GM-CFU为(105.6±3.2)个/ml,显著高于正常组。CAA组的CD3 、CD4 和CD4 /CD8 均比对照组降低,分别为(49.8±0.6)%vs(64.3±0.9)%(、29.7±0.4)%vs(38.6±0.3)%和(1.2±0.1)%vs(1.7±0.1)%(均P<0.01);CD8 细胞明显高于正常,(28.9±0.3)%vs(24.5±0.3)%(P<0.01)。结论CAA患者普遍存在着T细胞亚群失衡的免疫异常;CAA患者骨髓细胞中可能有抑制患者GM-CFU形成的因素,而血清中存在着升高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观察。GM-CFU体外培养联合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CAA异常免疫机制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翟亚萍  商保军  张琳  席雨人  程薇 《临床荟萃》2008,23(23):1689-1691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发病的免疫因素,为CAA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半固体集落培养法检测粒一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CAA骨髓细胞培养GM—CFU产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7.9&#177;0.5)个/ml vs (88.7&#177;2.7)个/ml(P〈0.01);CAA骨髓细胞加正常血清培养GM-CFU的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177;2.6)个/ml vs (88.7&#177;2.7)个/ml(P〈0.05),其中有21例的GM-CFU的产率(60.1&#177;2.1)个/ml与对照相比较明显减少;CAA血清与正常骨髓细胞培养的GM—CFU为(105.6&#177;3.2)个/ml,显著高于正常组。CAA组的CD3^+、CD4^+和CD4^+/CD8^+均比对照组降低,分别为(49.8&#177;0.6)% vs (64.3&#177;0.9)%、(29.7&#177;0.4)% vs (38.6&#177;0.3)%和(1.2&#177;0.1)% vs (1.7&#177;0.1)%(均P〈0.01);CD8^+细胞明显高于正常,(28.9&#177;0.3)% vs (24.5&#177;0.3)%(P〈0.01)。结论CAA患者普遍存在着T细胞亚群失衡的免疫异常;CAA患者骨髓细胞中可能有抑制患者GM—CFU形成的因素,而血清中存在着升高的粒一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观察。GM-CFU体外培养联合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CAA异常免疫机制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种重要的造血生长因子,它通过与效应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物学效应。我们通过对再生障得性贫(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白血病(AL)患者G-CSFR检测,探讨其在三者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以指导G-CSFR在临床上更好地应用,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及骨髓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用酶联免疫夹心法给测骨髓及血清中G-CSF、TNF-α。结果 AA组骨髓及血清中G-CSF及TNF-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血清中G-CSF水平、骨髓中G-CSF怀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中粒系比例均呈负相关;血清骨髓中TNF-α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中粒系比例、红系比例、巨核细胞数均呈负相关。结论 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普遍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类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造血功能衰竭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尽管二者发病机制不同,但均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为了深入揭示AA和MDS本质,我们用流式细胞术(FCM)对AA和MDS患者CD34^+细胞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的比例及其表面的G—CSF受体(G—CS—FR)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惠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细胞因子治疗后出现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治疗组76例再障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细胞因子治疗前后均行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查。对照组68例再障患者给予康力龙等常规治疗,并在相同时间行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治疗组有9例出现染色体异常核型,其中5例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仅有染色体异常核型而无转化;对照组无一例出现细胞遗传学异常。结论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细胞因子治疗可能会引起再障患者出现细胞遗传学异常,甚至演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常英军 《临床荟萃》2010,25(17):1473-147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具有刺激粒系造血、动员造血干细胞以及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笔者评述了G-CSF在我国血液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及骨髓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变化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骨髓及血清中 G-CSF、TNF-α。结果 AA组骨髓及血清中 G-CSF及 TNF-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关分析发现 ,血清中 G-CSF水平、骨髓中 G-CSF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中粒系比例均呈负相关 ;血清骨髓中 TNF-α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中粒系比例、红系比例、巨核细胞数均呈负相关。结论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免疫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可能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的因素,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表达与免疫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均接受免疫抑制治疗6个月。依据治疗6个月后患儿有无发生免疫功能障碍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G-CSF水平,观察并分析血清G-CSF水平与治疗后发生免疫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患儿经免疫抑制治疗6个月后,发生免疫功能障碍12例(35.29%),发生组血清干扰素-γ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5),G-CSF水平明显低于未发生组(P<0.05),而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干扰素-γ过表达、G-CSF低表达均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经免疫抑制治疗后发生免疫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G-CSF水平预测治疗后发生免疫功能障碍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0.80,在指标cut-off值取6.614 pg/ml...  相似文献   

18.
19.
董毅  夏瑞祥 《临床荟萃》2005,20(23):1380-1380,F0003
免疫介导的干/祖细胞破坏是大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病理生理改变.AA患者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其自身造血功能可得到改善,此为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细胞最直接的证据.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重型AA须用免疫抑制剂作预处理才能植活,大量体外实验证明,AA患者T淋巴细胞与造血功能衰竭密切相关,在急性AA患者T细胞常被激活,可抑制自身及异体祖细胞集落形成.T淋巴细胞CD40L异常表达,CD28表达增加,Fas抗原表达减少,均提示异常的免疫反应损伤AA的造血干细胞.共刺激分子CD40/CD40L,CD28: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B7,Fas/Fas与AA的关系日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造血生长因子对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伴严重感染患者的疗效,对造血生长因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伴严重感染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免疫抑制治疗(IS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统计并分析两组治疗的有效率以及治疗1月后感染相关死亡率、克隆性演变发生率,对造血生长因子安全性及有效性作出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32/4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败血症1例,感染相关死亡率为5.0%(2/40);对照组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胃肠道感染1例,死于败血症3例,感染相关死亡率为15.0%(6/40),观察组感染相关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2例,克隆性演变发生率10.0%(4/40);对照组出现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1例,克隆性演变发生率为2.5%(1/40),观察组克隆性演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血因子对于控制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感染具有良好效果,且不明显增高克隆性疾病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