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研究脐血移植( UCBT) 对恶性血液病的根治性治疗; 观察其长期造血重建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及移植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给1 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期的11 岁男性患儿移植HLA 配型相合的同胞脐血。预处理选用BU/CY 方案( 马利兰4 m g ·kg -1 ·d - 1 ×4 ,环磷酰胺60 mg ·kg - 1 ·d - 1 ×2) 。GVHD 预防用环孢霉素A(CsA) 。移植有核细胞为0 .35 ×108/kg ,CFUGM 1 .82 ×104/kg ,CD34 + 细胞2 .04 ×105/kg 。结果 + 14 天骨髓显示造血重建;+ 21 天中性粒细胞(ANC) > 1 .0 ×109/L;+ 60 天DNA 位点检测显示移植物植入成功;+ 100 天受者血型由O 型转为供者血型B 型。随访330 天,患者情况正常,未发生急、慢性GVHD。结论本例为国内首例异基因脐血移植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获得成功;开展同胞HLA 相合脐血移植安全、有效,适合中国国情,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 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 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16 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 例(CR1 4 例,CR2 1 例) ,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 例(CR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8 例(CP5 例,AP3 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1 例(PR) 。中位年龄33(18 ~49) 岁。预处理方案:TBI9 ~10 Gy( 分2 次照射) + CTX 120 m g/kg 或TBI10Gy +CTX120 mg/kg + Vp16 500 mg 。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方案:CsA+ 短程MTX。供者年龄中位数32(14 ~52) 岁, 用GCSF5μg ·kg - 1 ·d - 1 ×5 ~6 天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 分离单个核细胞中位数9 ×108/kg[5 .79 ~13 .70) ×108/kg] ,CD34 + 细胞中位数13 .9 ×106/kg[5 .69 ~49 .00) ×106/ kg] 。结果全部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仅1 例(ABO 血型不合) 红系延迟重建。粒细胞> 0 .5 ×109/ L 中位数12(10 ~15) 天,血小板> 30 ×109/L 中位数13(8 ~24) 天  相似文献   

3.
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对24例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的三种动员方案、采集及移植后的PBSC数量与造血重建关系进行研究。24例中急性白血病13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晚期乳癌1例。三组动员方案:化疗+四氢叶酸+氟美松;化疗+rhGM-CSF+氟美松;化疗+rhG-CSF+氟美松。用流式细胞仪双染色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rhG-CSF组中9例CD34+CD33+细胞。结果表明:rhG-CSF组PBSC产率最高,平均每例单个核细胞(9.86±6.01)×108/kg,CFU-GM(21.08±16.86)×104/kg,CD34+细胞数与CFU-GM正相关(r=0.68)。动员后再用rhG-CSF1周,CD34+细胞显著增多,可连续每日采集,当≥5×106/kg即可停止;采集与回输的PBSC数与造血重建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例 1,女 ,7岁 ,重型 β地中海贫血 ,Pesaro临床Ⅲ期 ,血型为B型。供者为其胞兄 ,HLA全相合 ,血型为AB型 ,予G CSF 5 μg·kg-1·d-1× 5d皮下注射动员后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PBSC)。预处理方案 :马利兰 18mg/kg ,环磷酰胺 2 0 0mg/kg ,噻替哌 6mg/kg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110mg/kg。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预防用环孢菌素A(CsA)。患儿获得的单个核细胞为 10 .6× 10 8/kg,CD3 4 细胞为 11.7× 10 6/kg。移植后第 13天ANC >0 .5× 10 9/L ,但从移植后第 14~第39天白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AHCVD)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1例AHCVD合并MODS患者(MODS组)、20例AHCVD患者(AHCVD组)及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浆中ET1和CGRP水平。结果:MODS组及AHCVD组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MODS组ET1水平又明显高于AHCVD组(P<0.01)。AHCVD组血浆CG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MODS组血浆CGR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ET1/CGRP(E/C)比值明显高于AHCVD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结论:血浆ET1水平升高、CGRP水平降低、E/C比值严重失衡与MODS的发生相关;检测血浆ET1和CGRP水平对评估AHCVD患者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GVHD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移植物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启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这一现象最初是在给被照射小鼠输注正常鼠脾细胞后认识的。1966年,Billingham曾提出发生GVHD的3个基本要素:(1)移植物中应含有免疫活性细胞;(2)受者无免疫能力,对移植物无反应;(3)受者须有供者不表达的组织抗原,即供、受者间存在HLA差异。但后来也观察到,即使供、受者间无HLA差异,基因完全相同的种系和个体间也存在GVHD。1 GVHD发生机制急性GVHD的发生,首先与预处…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自体骨髓移植(ABMT)后的复发。采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激活骨髓(ABM)自体移植治疗白血病11例。10例预处理用MACC(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和环已亚硝脲)方案、1例用全身照射+环磷酰胺方案;移植后当天开始用rIL-2(2~4)×10 ̄5U/d×(15~30天),0~+5天开始用G-CSF300μg/L×(5~15天)。结果:所有患者造血都得到重建,时间缩短;移植前5例未缓解患者移植后均获完全缓解(CR),2例在移植后10个月与132天复发,其它9例持续CR至1996年3月,CR期为56天~30个月。2例出现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样表现;移植中感染发生率为36.4%。结论:ABM自体移植治疗白血病有效,并可能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降低ABMT的复发率,联合应用G-CSF和IL-2能加速移植后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配型相合的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UD-BMT)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疗效及移植相关并发症。方法 联合化疗及全身照射后,回输配型相合或基本相合的非血缘供者骨髓。结果 3例患者均值活,并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例1于+100d死于白血病复发,例2于+64d血型由O型转为供者B型,一年后因白血病复发死亡。例3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于移植后+64d。结论 UD-BMT治疗进展期白血病,尤其是慢  相似文献   

9.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T淋巴细胞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产生关系密切。以往唯一有效的方法是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及应用免疫抑制剂。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防止肿瘤复发,同时减少GVHD发生,对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是基因治疗肿瘤的方法之一。由于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能催化丙氧鸟苷(GCV)磷酸化后产生毒性物质,导致转基因细胞死亡。故我们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HSVTK基因导入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观察不同细胞系基因转染效率,并测定GCV对…  相似文献   

10.
1998年以来我们成功地采集2例低体重小儿外周血干细胞,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病例例1患儿2.5岁,体重11kg,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后好转,拟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剂马法兰70mg/d×1天,顺铂40mg/d×5天,GCSF7μg·kg-1·d-1×25天。例2,女,12岁,体重23kg,确诊地中海贫血。拟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其胞妹,5岁,体重12kg,动员采用连续注射GCSF15μg·kg-1·d-1,第5天开始采集外周血干细胞(PBSCC)。2PB…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观察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治疗白血病的疗效与副作用。所选供者均为HLA A、B、DR位点与患者完全相同的同胞兄弟姐妹。供者经 2 5 0 μg/kgrhG CSF动员 5天后 ,单采外周血干细胞 1- 2次。 4例白血病病人经过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 ,输入单个核细胞 6.78× 10 8/kg± 1.96× 10 8/kg( 5× 10 8/kg - 8.67×10 8/kg) ,其中CD3 4 为 15 .0 2× 10 6 /kg± 8.93× 10 6 /kg ( 5 .3× 10 6 /kg - 2 4 .2 3× 10 6 /kg) ,用MTX CsA MMF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结果表明 :移植前 2天到移植后 2天白细胞降至最低 ,移植后 11- 17天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 ,移植后 11到 5 5天血小板 >5 0× 10 9/L。 4例中 2例出现aGVHD ,2例出现cGVHD ,2例出现感染。移植后 2 8天复查骨髓显示造血恢复 ,STR位点的DNA检查显示供者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改良Bu/Cy方案和用MTX CsA MMF预防aGVHD方案进行PBSCT治疗白血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LA不全相合非亲缘供者脐血移植 (CB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造血及免疫重建情况及移植相关并发症。方法 对 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进行HLA 1个位点不合非亲缘供者的CBT。预处理方案 :例 1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 (BU CTX)方案 ,例 2采用BU CTX+卡氮芥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CsA) +霉酚酸酯 (MMF)方案。移植有核细胞数 (NC)例 1为 14.6× 10 7 kg ,例 2为 16 .2 4× 10 7 kg ,CD3 4+细胞例 1为 7.2 4× 10 5 kg ,例 2为2 1.11× 10 5 kg。结果 例 1和例 2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0 .5× 10 9 L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 5天和第7天 ;血小板计数 >5 0× 10 9 L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 5 3天和第 46天 ;全血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 6 0天和第 5 2天。例 1、例 2分别于移植后第 6 0天和第 30天免疫功能开始恢复 ,移植后第134天和第 12 2天免疫功能恢复正常。移植后第 19天和第 17天DNA指纹图提示供者型。例 1供者为男婴 ,移植后第 49天外周血及骨髓染色体检查均为供者型 :46 ,XY ,10 0 %嵌合。例 1和例 2分别于移植后第 2 6天和第 2 1天出现Ⅱ度急性GVHD。 2例受者已无病生存 2 1个月和 16个月余。结论 CBT造血重建与免疫重建快而稳定 ,移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LA不全相合非血缘脐血移植(CBT)治疗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ruton病)的疗效;观察其造血及免疫重建过程。方法为1例男性14岁Bruton病患儿行HLA1个位点不相合的非血缘CBT。预处理方案为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加抗CD3单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霉酚酸酯+甲氨蝶呤方案。移植有核细胞数0.42×108/kg,其中CD34+细胞0.35×106/kg。结果移植后30天(+30天)中性粒细胞数0.5×109/L,BPC20×109/L,显示造血重建。+45天性染色体检测46,XX∶46,XY为4∶1。+100天性染色体均为46,XX;受者血型由AB型转为O型(供者型);IgG从1.1g/L升高到3.5g/L;成熟B细胞在外周血中从0上升到占0.05,显示免疫重建。随访360d,患者血常规、骨髓象正常,IgG13.5g/L及成熟B细胞在外周血中占0.10,均为正常水平,未发生急、慢性GVHD,显示造血功能、免疫系统稳定重建。结论本例为首例非血缘CBT治疗Bruton病获得成功;HLA不全相合非血缘CBT治疗非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无关供者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unrelatedallo CBSCT)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方法 用HLA配型 6个位点全相合无关供者allo CBSCT治疗 1例成人重型再障患者。脐血由广州市脐血库提供 ,输入的单个核细胞 (MNC)数为 1.89× 10 7/kg(按患者体重 6 0kg计 ) ,CD34 阳性细胞占 0 .0 0 9,CFU GM为 1.8× 10 4 /kg。预处理方案由环磷酰胺 (CTX)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组成 ,CTX总用量为 6 0mg/kg;ALG按 12 0mg/kg给予。用甲氨蝶呤 (MTX)和环孢菌素A(CsA)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CsA用至 8个月逐渐减量停药。结果 输入脐血后白细胞最低值为 0 .6× 10 9/L ,血小板最低值为 12 .0× 10 9/L ,中性粒细胞于移植后第 10天大于 0 .5× 10 9/L ,血小板于移植后第 2 0天大于 5 0 0× 10 9/L。移植后 8个月时出现皮肤局限性GVHD。微卫星法DNA指纹图示稳定的供、受体混合嵌合状态 ,但迄今ABO血型仍为受者型。结论 此例为国内首例采用allo CBSCT治疗成人重型再障 ,并获得成功 ,脐血造血干细胞已长期植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降低预处理强度对HLA半相合异基因干细胞植入的影响。方法 用氟达拉宾 (30mg m2 × 6d)、白消安 (4mg kg× 2d)、环磷酰胺 [(30~ 6 0 )mg kg× 2d]组成FBC方案。将 12例白血病患者分成两组 ,HLA完全相合移植组 4例 ,移植前患者处完全缓解状态 ;HLA半相合移植组 8例 ,皆为难治性白血病 ,其中 1例HLA 3个位点不合 ,6例二个位点不合 ,1例一个位点不合 ,接受本处理方案后 ,进行G 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并于移植后第 30天 (+30天 )、+6 0天、+90天输注供者淋巴细胞 ,观察异基因干细胞植入和长期植入情况。结果 HLA半相合组患者平均接受 4.87× 10 8 kg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其中CD3 4+细胞平均数为 4.5 8× 10 6 kg,HLA全相合组平均接受 4.85× 10 8 kg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其中CD3 4+细胞 4.47× 10 6 kg。HLA半相合组 7例白细胞升至 1.0×10 9 L的平均时间为 2 9d(11~ 90d) ,血小板升至 2 0× 10 9 L的时间为 36d(14~ 96d) ,1例HLA 3个位点不合的患者移植失败 ,但该患者于 +5 0天恢复自体造血。而HLA全相合的 4例患者白细胞升至 1.0×10 9 L平均需 14d(11~ 18d) ,血小板升至 2 0× 10 9 L平均需 15d(11~ 18d)。经STR PCR检测 ,两组患者除 1例表现为混合嵌合体 ,其余均呈完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rate of utilizing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PBSC) as a source for allogeneic stem cells is growing rapidly. We aimed to demonstrate our 4 years experience as the largest apheresis center in Turkey and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the apheresis material. PATIENTS AND METHODS: From 1998 to the end of April 2002, 151 leukopheresis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on 116 healthy donors (M/F:66/50) with a median age of 30 years (14-53). The HLA identical sibling donors received rhG-CSF 10 microg/kg/day sc. for 4 days and at the 5th day leukopheresis was started until collecting >4 x 10e6/kg CD34+ cells. Two times the donors' total blood volume was processed in 195 min (178-245) on continuous flow cell separators using peripheral venous access. RESULTS: Preapheresis WBC was 51.5 x 10e9/L (range, 13.11-91.3). Mono nuclear cell, CD34 and CD3 quantity of the harvest material were 5.35 x 10e8/kg (range, 0.45-23.46), 6.4 x 10e6/kg (range, 2.49-33.27) and 2.79 x 10e8/kg (range, 0.46-30.95), respectively. We were able to reach the target CD34 count after 1st cycle in 39% and 2nd cycle 61% of the procedures. In all donors with a peripheral blood CD34 count >80/mcl we succeeded to collect enough stem cells with only one leukopheresis. CONCLUSION: Collec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with continuous flow cell separators is well tolerated, with no mobilization failures or poor mobilizers. We collected high values of CD34+ cells (med. 6.4 x 10e6/kg) at the expense of high CD3+lymphocytes (med. 2.79 x 10e8/kg), which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acute and chronic GVHD after allogeneic hema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疗效及其长期造血重建.方法1例急性再障患者,30岁,供者为其胞弟,HLA配型完全相合.动员方案G-CSF250?μg/d×6d.预处理方案环磷酰胺(CTX)50mg·kg-1·d-1×4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20mg·kg-1·  相似文献   

18.
非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66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6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非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探索提高移植疗效的措施。方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24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40例,其他血液病患者2例,经预处理治疗后,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本相合的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BMT)48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18例:部分患者采用长程加强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方案(将环孢菌素A提前至预处理开始时使用,同时加用霉酚酸酯)。结果64例患者达到完全稳定的供者植入,WBC植活中位时间15d(BMT组16d;PBSCT组12d,P〈0.01)。45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aGVHD),累积发生率为71.16%,其中28例患者发生Ⅰ~Ⅱ度GVHD,累积发生率57.15%;17例患者发生Ⅲ~Ⅳ度GVHD,累积发生率32.25%;COX模型分析得出HLA配型及移植方式是影响aGVHD发生的因素,HLA配型相合、采用G-CSF动员的PBSCT可以降低aGVHD,尤其是重度GVHD的发生。可供分析的36例患者中有21例发生慢性GVHD。66例接受移植的患者中复发6例,死亡27例,5年的预期生存率为52.91%。用COX模型分析得出aGVHD以及aGVHD与GVHD的预防方案的交互冈素是影响生存率的惟一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517和1.255。结论提高非血缘关系allo-HSCT疗效的关键是控制aGVHD,而选择HLA配型相合的供者,加强移植早期的免疫抑制,可以减少a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对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预防作用。方法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完全不相合的纯种近交系小鼠[供鼠为雌性 C57B/L6(H-2~b)鼠;受鼠为雄性 BALB/c(H-2~d)鼠]建立 allo-HSCT 后 aGVHD 动物模型。将小鼠随机分3组,给予 TIMP(A 组)、环孢菌素 A(CsA)(B 组)作为 GVHD 的预防方案。结果移植小鼠出现典型的 aGVHD 症状,未用 aGVHD 预防方案的移植小鼠(C 组)死亡高峰在移植后第5天~第7天,全部死亡。用 aGVHD 预防方案的 A 组和 B 组小鼠 aGVHD 症状明显减轻,平均生存时间较 C 组显著延长[分别延长(4.8±1.4) d 和(4.3±0.9)d,p<0.05]。不同 aGVHD 预防方案的移植小鼠之间,移植后外周血常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预防方案后,移植小鼠 aGVHD 病理表现减轻。结论 TIMP 能有效预防小鼠 allo-HSCT 后 aGVHD,减轻其症状和病理损害程度,显著延长平均生存时间。TIMP 对造血干细胞植入和造血恢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针对受者特异性产生干扰素γ细胞 (IFN-γ PC)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方法以37例HLA相合的同胞allo-HSCT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移植前供者、移植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分别作为反应细胞(RC),移植前受者PBMNC作为异基因刺激细胞(allo-SC),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后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针对受者特异性IFN-γ PC,分析其与aGVHD的关系。结果 allo-HSCT前检测受者特异性IFN-γ PC水平, 移植后发生aGVHD组显著高于无aGVHD组(P<0.01);供者针对受者特异性IFN-γ Pc≥20/2×10~5 RC时,发生Ⅱ-Ⅳ度aGVHD的比例显著高于<20/2×10~5RC组(P<0.05)。aGVHD发生时患者针对移植前受者特异性IFN-γ PC水平显著高于移植前相应供者针对受者的水平(P<0.05);亦显著高于 aGVHD患者针对移植前供者的水平(P<0.01)。移植后14天(+14天)和+28天时,aGVHD组受者特异性IFN-γ PC水平均显著高于无aGVHD组(P值均<0.01)。aGVHD患者经过免疫抑制剂治疗7 d后,受者特异性IFN-γ PC较aGVHD发生时显著降低(P<0.05)。结论受者特异性IFN-γ PC的水平能够反映allo-HSCT前后的同种异体反应,有助于临床aGVHD的预测、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