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耐三尖杉酯碱L_(1210)白血病细胞的建立及异搏定对耐药细胞的作用潘秀英,崔淑香,黄一虹,徐开林,万美蓉,韩泽广,张大锤建立耐药细胞是研究肿瘤耐药性的基础。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是目前国内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常用药物,但...  相似文献   

2.
高三尖杉酯碱对人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高三尖杉酯碱 (HHT)对恶性淋巴细胞系的影响 ,我们观察HHT在体外对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Raji增殖、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是否诱导Raji细胞凋亡。材料和方法1 试剂 HHT为杭州民生药厂产品 ,以RPMI 16 40培养液配成 10 0ng/μl,4℃保存备用。胎牛血清、谷氨酰胺为Gibco公司产品。蛋白标准品为Bio Rad公司产品。ApoptoticDNALadder试剂盒为BoehringerMannheim公司产品。牛血清清蛋白系Sigma公司产品。2 细胞培养 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Raj…  相似文献   

3.
高三尖杉酯碱抗血管新生潜能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已有研究显示,在体外高三尖杉酯碱(HHT)能诱导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凋亡。HHT主要通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色素C释放和半胱天冬酶3激活而诱导细胞凋亡[1 ] 。近年来,白血病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HHT是否也能通过抗血管新生作用,发挥抗白血病效应?为此,我们以huECV30 4细胞和K5 6 2细胞为对象,初步探讨HHT抗血管新生作用的潜能。材料和方法1 主要试剂 HHT(1mg/ml)购自杭州民生制药厂,使用前用RPMI 1 6 4 0液稀释至所需浓度。兔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多克隆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结合的羊抗兔IgG为Sant…  相似文献   

4.
刘忠民  马先槎 《临床荟萃》1991,6(4):183-184
(高)三尖杉酯碱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药物.随着人们对该药研究的深入,近年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将其新用途情况作一简介.一、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吕氏治疗2例均获完全缓解(CR).方法是三尖杉酯碱(Har)2~4mg/d,稀释后静滴,每日一次,连续或间歇使用,直至血红蛋白降至正常,达缓解的中数时间为60天,中数用药时间为34天,平均用药量为98mg(32~193mg).随访11例,7例无复发,复发的4例中2例重复用药,1例伍用马利兰,又获CR.单氏治疗13例(初治5例,复治8例),结果9例(69.2%)获近期疗效.作者认为与传统的治疗药物(马利兰、~(32)P,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和苯丙酸氮芥等)相比,本方法具有疗效好,起效快、缓解时间长,复发少,副作用轻及未发现有致急性白血病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高三尖杉酯碱启动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解码高三尖杉酯碱(HHT)启动白血病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方法:在建立HHT启动HL-60细胞早期凋亡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提取未用和经HHT作用的HL-60细胞总蛋白,构建其相应的双向电泳图谱,应用图像扫描仪及图像分析软件获得差异蛋白斑点的信息,运用MALDI-TOF-MS分析呈显著性差异的蛋白斑点,将检测出的肽链质量输入蛋白质数据库获得差异蛋白质信息。结果:MHCI类抗原分子、钙结合蛋白D-28K、氯通道蛋白6、癌蛋白OP18、锌指蛋白HELIOS和凋亡抑制物样蛋白2与HHT启动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相关。结论:运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解码HHT启动白血病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将有助于揭示HHT治疗白血病的机制,为开发HHT相关的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为靶位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三尖杉酯碱(HHT)以持续静脉滴注疗效为最佳,半合成和人工合成HHT每日二次皮下注射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与持续静脉滴注相当.HHT的主要作用机制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与抑制蛋白合成,并能直接抑制P210BCR-ABL蛋白的表达.HHT单用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是初诊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和α-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晚期CML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加用HHT可使部分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疗效处于平台期的CML患者获得疗效,对伊马替尼耐药尤其是T315I突变CML患者,HHT也是有效的补救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三尖杉酯碱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高三尖杉酯碱(HHT)是从三尖杉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临床上广泛地用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的治疗。我们以K562细胞为材料,观察HHT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模式及其引发的细胞死亡形式,以进一步研究HHT对白血病细胞损伤的机制。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13例初治费城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应用羟基脲治疗,白细胞降至20×109/L时停用,给予高三尖杉酯碱0.7~1.2 mg/(m2.d),缓慢静脉滴注,5~14d/月,联合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1次/2 d,3~6个月后维持量2次/周或1次/周,维持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血小板>60×109/L调整用药。每3个月复查染色体,6个月后以干扰素或羟基脲维持治疗。结果:13例患者中完全血液学缓解10例(76.92%),12个月完全遗传学缓解1例(7.69%),部分遗传学缓解2例(15.38%),微遗传学缓解2例(15.38%)。结论: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获得较高的血液学完全缓解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提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患者的疗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学组牵头成立的多中心CGL治疗协作组 ,自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10月应用罗荛愫(IFN α2a)联合高三尖杉酯碱 (HHT)治疗CGL 95例。结果显示 ,二药联合可产生较好的细胞遗传学反应 ,且不良反应轻微。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资料  95例CGL患者按国内标准[1 ] 经临床、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和 (或 )分子生物学检查确诊 ,其中男 6 4例 ,女31例 ,中位年龄 41岁 (15~ 73岁 ) ,慢性期 94例 ,加速期 1例 ,诱导治疗绝大多数应用羟基脲 (HU…  相似文献   

10.
高三尖杉酯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们自1996年起单用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HT)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 CP)患者进行诱导缓解和长期维持治疗,结果表明单用小剂量HHT治疗的CML CP患者的慢性期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使用羟基脲(HU)者。病例和方法1 临床资料 临床表现、外周血常规、骨髓象和染色体检查符合我国诊断标准确诊的CML CP患者共114例,初诊时患者按2∶1随机分为HHT治疗组和HU治疗组。HHT治疗组患者共76例,男4 4例,女32例,确诊时年龄14~6 5岁,中位年龄38岁;HU治疗组患者38例,男2 1例,女17例,确诊时年龄15~6 6岁,中位年龄39岁,两组间Sokal相对危险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有效的多药耐药联合逆转剂。方法:用MTT法、联合效应分析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技术研究奎宁(Quin)分别与环孢菌素A(CsA)、他莫西酚(Tam)、潘生丁(DPM)联合逆转耐药细胞系K562/HHT对柔红霉素(DNR)和高三尖杉酯碱(HHT)耐药。结果:逆转倍数是单用药的2~3倍,达到或超过单用2倍剂量的逆转效果,逆转剂间有联合协同作用,其中Quin与DPM或Tam联合的协同作用大于Quin与CsA联合,可增加细胞内DNR浓度。结论:Quin与CsA、DPM或Tam联合具有协同作用,不同机制逆转剂联合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环孢霉素A逆转复发难治性白血病多药耐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CsA)逆转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意义及推广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p170单抗JSB-1检测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p170表达,并对阳性患者随机分组,用CsA加联合化疗进行逆转多药耐药研究,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CsA血药浓度,探讨CsA血药浓度和逆转疗效间的关系。结果:p170在复发难治性白血病中有高表达;CsA有较好逆转复发难治性白血病多药耐药的作用(P<0.05);CsA血药浓度和逆转疗效呈正相关。结论:CsA可能成为安全有效的逆转药物,在治疗复发难治性AL中有较大临床意义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斑贞1号联合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SGC-7901/ADR的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斑贞1号联合氟尿嘧啶(5-FU)对胃癌SGC-7901/ADR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以SGC-7901/ADR细胞为靶细胞,分别设5-FU组、斑贞1号组、斑贞1号 5-FU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各药物组的细胞毒作用,光镜下动态拍照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药物组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斑贞1号联合5-FU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由单独用药时的(7.85±0.03)mg/L(、13.00±0.13)mg/L降至(4.75±0.04)mg/L(P<0.01)。对SGC-7901/ADR细胞毒作用斑贞1号 5-FU>斑贞1号>5-FU。光镜下斑贞1号 5-FU组细胞与单独用药组相比,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癌细胞体积变小,胞体全面皱缩。流式细胞仪检测斑贞1号 5-FU组SGC-7901/ADR细胞明显阻滞在G0/G1期,进入S期细胞减少,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P<0.05)。结论斑贞1号联合5-FU较单独用药对SGC-7901/ADR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素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107株,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32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107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占74.8%(80/107),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48.6(52/107);革兰阳性球菌占13.1%(14/107);真菌占12.1%(13/107).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耐药率均高于70.0%,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均低于10.0%.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耐药率分别为0和7.1%(1/14).结论 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该菌耐药性较强,临床上应加强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监测.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antibiotics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of pathogens i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aged female diabetics patient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linicians in selecting effective antibiotics. Methods Pathogen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specimens of 107 elderly female diabetic cases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were identified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s were performed by VITEK-32 analysator. Results Among all 107 kinds of isolated bacteria,the ratio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was 74. 8% ( 80/107 ), predominated by Escherichiacoli ( accounting for 48. 6% [52/107] ); the ratio of gramposition bacterias was 13. 1% (14/107) and eumycetes was 12. 1% (13/107). In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alysis,the gram negative bacteria showed higher drug-resistance to the some common-antibiotics, such as ampicililin,cefazolin,cefuroxime-sodium and cefuroxime axetil ( > 70. 0% ), while they were sensitive to imipenem and amikacin( < 10. 0% ). The gram positive bacteria were most sensitive to vancomycin (0%), followed by Linezolid(7.7% ). Conclusion Escherichiacoli were the major pathogenic bacteria i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aged female diabetic patients, with higher drug resistance. Therefore, drug resistance monitor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variety of pathogenic bacteria so as to guid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decrease drug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武汉地区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533例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检测.结果 支原体培养总阳性率为72.98%,其中解脲脲原体阳性率为40.90%,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四环霉素、交沙霉素、多西环素、原始霉素;人型支原体阳性率为2.06%,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红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克拉霉素、氧氟沙星、四环霉素、交沙霉素、多西环素、原始霉素;二者混合感染阳性率为30.02%,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四环素、原始霉素、多西环素.结论 支原体耐药性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临床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交沙霉素和多西环素是目前治疗武汉地区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热化疗对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HepG2/ADM耐药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的机制。方法 通过MTT法测定热化疗对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HepG2/ADM耐药性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ADM浓度变化。结果 热化疗使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HepG2/ADM耐药性降低;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提高。结论 热化疗具有逆转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HepG2/ADM耐药性的作用,可能与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医院内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及医院内感染监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美国DADE公司生产的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菌进行菌种鉴定,同时对常用抗菌药物进行MIC测定。结果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762株,其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39株,占31.4%。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集中在ICU、呼吸科和烧伤科病房,分别占31.8%、22.2%和19.7%;标本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的痰标本,占59.0%,其次为创面分泌物,占20.9%;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38.6%),其次为美罗培南(43.7),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多在60%以上。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较高,多重耐药性明显,临床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及预防管理,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扩散。  相似文献   

18.
甲诺孕酮和屈洛昔芬对K562/A02细胞株多种耐药机制的调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甲诺孕酮(NOM)和屈洛昔芬(DRO)对K562/A02细胞株耐药基因mdr1、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调节。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采用MTT比色法、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NOM和DRO均可明显提高K562/A02细胞株对阿霉素(ADM)的敏感性,增加细胞内ADM积累量。可显著下调mdr1、GSTπ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TopoⅡα基因表达。K562敏感株的GSTπ基因表达同样被抑制。都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MRP基因表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OM和DRO可明显逆转K562/A02细胞株对ADM的耐药性。NOM与异搏定逆转强度相似;两药对mdr1、GSTπ和TopoⅡα基因表达均有明显调节作用。调节呈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何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846-2847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类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50株铜绿假单胞菌,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类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其中最常用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达96%,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TEM(40%)、OXA-2群(5%)、OXA-10群(5%)、CARB(30%)4种β-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质粒型AmpC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2均为缺失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象严重,其原因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多耐药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肝癌多药耐药细胞系HepG2/ADM的建立及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系并研究其耐药特性及机制。方法应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采用阿霉素(ADM)浓度梯度递增诱导法,建立多药耐药细胞系HepG2/ADM。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用MTT法检测该耐药细胞株对多种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耐药细胞表面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达产物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及谷胱甘肽硫转移系统(GSH/GST)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检测MDR、MRP基因表达水平。结果HepG2/ADM对多种抗癌药物产生耐药,对阿霉素的耐药性提高了89.38倍。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45.5±5.1)%的HepG2/ADM细胞表面P-gp表达阳性,而对照细胞HepG2表达仅为(11.3±1.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HepG2/ADM和HepG2细胞的MRP及GSH/GST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RT-PCR检测发现HepG2/ADM中MDR mRNA高表达。结论HepG2/ADM具有明确的多药耐药性,其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 mRNA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