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国内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晚期淋巴瘤(NHL)的重要化疗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有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和低蛋白血症,急性胰腺炎等。L—ASP相关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0.7%~18%,其中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发生率为0.96%。L—ASP诱发的急性胰腺炎虽然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致命性后果。我院于2010年5月收治1例ALL患儿,在应用L—ASP治疗后第5天并发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经积极抢救和治疗痊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10):50-51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用于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重要药物,但随着L-ASP在临床上的应用,其诱发急性胰腺炎趋势上升,发生率为2~16%[1],而且诱发的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预后差。有文献报道[1~5]L-ASP诱发急性胰腺炎多数有可疑饮食史。作者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8例使用L-ASP化疗的患儿及其家长实施循证护理,并在停药后追踪观察3~6月,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3年1月~2005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共收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98例,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 相似文献
3.
梁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11):117-119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42例和B组58例。A组给予培门冬酶治疗,B组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尿素氮、血糖和血浆总蛋白等血生化指标水平,统计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和药物使用次数等。结果:治疗后A组与B组的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和用药次数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这两种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均较好,但使用培门冬酶进行治疗的患儿其住院时间更短,使用药物的次数更少,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患儿 ,女 ,6岁。 2 0 0 0年 1月发病 ,在我院确诊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ALL)。 2 0 0 0年 2月 18日采用VCA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阿霉素、泼尼松 )方案进行诱导缓解治疗 ,2周即获得完全缓解。之后坚持巩固及强化治疗 ,并常规鞘内注射。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 ,10 0 0 0U ,滴注 ,连续5d)后曾出现显著乏力、嗜睡 1d。 2 0 0 1年 4月 13日骨髓复发 ,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 0 .396。P糖蛋白 (P gp) 2 5 6 % ,mdr1(+) ,MRP 2 8.8% ,LRP 35 .3%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示对阿霉素及长春新碱较敏感 ,药物对细… 相似文献
5.
叶启东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0,23(6):338-341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联合化疗的一线药物之一,疗效显,但其应用于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着重对最近几年国外学对L-Asp在儿童ALL患中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防治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联合化疗的一线药物之一,疗效显著,但其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最近几年国外学者对L-Asp在儿童ALL患者中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和毒剐作用防治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酶活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初发的ALL病儿,在诱导缓解期中采用L-ASP治疗27例,PEG-ASP治疗27例,观察两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恢复时间及临床缓解程度,比较两组病儿微小残留病(MRD)值及门冬酰胺酶的活性。结果两组病儿骨髓抑制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5,P〈0.05);低、中、高危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组低、中、高危及T系、B系ALL的临床缓解程度与PEG-ASP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PEG-ASP诱导治疗后,两组MRD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及PEG-ASP用药后活性均大于100U.L-1,且PEG-ASP活性持续2周。结论 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ALL疗效相当,但PEG-ASP的作用时间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儿童白血病运用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白血病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培门冬酶治疗,对两组的住院时间、用药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缓解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缓解率较高,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和用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门冬酰胺酶和培门冬酶治疗白血病患儿疗效相当,但是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比,培门冬酶的用药次数少,住院时间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左旋门冬酰胺酶脱敏疗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左旋门冬酰胺酶脱敏疗法谢晓恬,顾龙君,王耀平,应大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目前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有效联合化疗方案中主要药物之一[1~3]。但由于L-ASP是异种蛋白,少数患儿可对其致敏而无法应用。我科曾对2例L-ASP皮试... 相似文献
1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致糖尿病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应给较广泛的化疗药物。近来,我们在ALL患儿应给L-ASP化疗中发现5例并发糖尿病,均为可逆性,其中1例第二次应用后再次并发,现将有关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5例,其中男1例,女4例(5次),年龄4~13岁,均经骨髓涂片检查确诊为ALL,病程最长2年。采用VDLD(长春新碱、强的松、左旋门冬酰胺酶、柔红霉素)方案联合化疗,其中,首次接受此联合方案3例,第二次1例,第三次1例。 实验室检查:5例患儿给药前尿糖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门冬酰胺酶(L-ASP)在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方法]对1996年6月-2004年6月我科收治的应用L-ASP进行化疗方案治疗的96例血液病患儿及其家长实施了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同时得到了严格的饮食控制.[结果]在使用L-ASP的356例次患儿中,停药后追踪观察6个月~10个月,无一例诱发急性胰腺炎.[结论]对应用L-ASP白血病患儿实施合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饮食的严格控制,从而可降低L-ASP化疗期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左旋门冬酰胺酶不同用法副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国产与进口、连用与隔日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副作用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病例分析方法 ,比较国产与进口L ASP以及L ASP连用与隔日使用肝功能、血尿酸、血糖、凝血三项 (PT、APTT、TT)、血浆白蛋白、血清钙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所需输注的纤维蛋白原量。结果 国产与进口L ASP相比 ,国产L ASP所需输注纤维蛋白量高于进口L ASP ,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连用与隔日使用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除纤维蛋白原降低外 ,国产与进口L ASP具有同样安全性 ;②连续使用与隔日使用L AS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同样安全 相似文献
13.
6例左旋门冬酰胺酶的脱敏注射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常用药物,可以提高患儿的缓解率和生存率,但它有致死性的过敏性休克和坏死性胰腺炎等严重不良反应。1997年7月至2001年10月,本院儿科对6例有L—ASP变态反应的患儿,成功实施了脱敏注射及护理。现将方法和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恶性肿瘤副作用的预防。方法对55例病儿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前检查血常规、血凝常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尿糖、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后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加左旋门冬酰胺酶6000-10000 U/(m^2.d)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6-10次,密切观察及预防副作用。结果128例次治疗中出现过敏反应4例次,胃肠道反应11例次,低蛋白血症20例次,血凝异常37例次,无1例急性胰腺炎和糖尿病发生。由于及时观察及正确处理,无1例死亡。结论积极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肿瘤化疗副作用,才能保证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观察86例患儿在诱导缓解后治疗期间,L-ASP使用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与用药前比,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0.01);FIB、AT-Ⅲ显著降低(P<0.01),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用药结束后1周时PT、APTT、TT、D-二聚体较用药前差异无显著性,FIB、AT-Ⅲ虽有回升,但仍低于正常(P<0.01)。结论:L-ASP可引起ALL患儿凝血功能异常,尤其对FIB、AT-Ⅲ影响明显,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小剂量左旋门冬酰胺酶安全性及药效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剂量(1000 U·m-2·次-1)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应用于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安全性与药效性。方法对6例应用常规剂量(5000-10 000 U·m-2·次-1)L-Asp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的患儿,改用小剂量L-Asp,观察有无再出现同样或其他的不良反应。随机取5例ALL患儿应用小剂量L-Asp前后的28份血样本,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血浆门冬酰胺(ASN)浓度。结果应用常规剂量L-Asp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的患儿,改用小剂量L-Asp后未再发生类似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用L-Asp前,患儿血浆ASN水平除例4(4.91μmol/L)外,均高于 5.00 μmol/L,而在应用小剂量L-Asp后的7 d内,患儿血浆ASN的水平除例3(3.70 μmol/L)外,都降到0.50μmol/L以下,即都能被降解到“完全缺乏”或“几乎完全缺乏”水平,并与应用常规剂量组所得结果相近。结论应用小剂量L-Asp治疗小儿ALL,即使对因用常规剂量L-Asp发生过不良反应的患儿也具有肯定的安全性,而且对小儿ALL具有较确切的药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方法 总结分析18例ALL患儿应用L-Asp的不良反应,并针对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落实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其中低蛋白血症5例,凝血障碍8例,肝功能异常7例,使用L-Asp前谷丙转氨酶(ALT)平均45 u/L,用后平均128 u/L.血象异常16例,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药前后加强监测及病情观察,及时对症处理,能缓解及减轻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降低左旋门冬酰胺酶在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方法 对1996年6月~2002年6月我科所收治的应用L-ASP进行化疗方案治疗的96例血液病患儿及其家长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同时采取严格的饮食控制。结果 在使用L-ASF的356例次患儿中,停药后追踪观察6~10个月,无一例诱发急性胰腺炎。结论 严格的饮食控制可降低L-ASF化疗期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