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睦森应用吴茱萸汤经验拾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睦森主任医师系近代著名中医学家魏长春之子,幼承庭训,学验俱丰,尤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内科疾病,现简介如下. 1 连萸芍草汤治疗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主要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而胃痛一症,尤以寒热错杂最为常见.用药过寒则阻遏气机,过热则胃热更炽,惟以辛开苦降最为合拍,如半夏泻心汤、左金丸皆属此例.<金匮>日:"呕而胸满,吴茱萸汤主之".又<伤寒论>云:"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魏师据此加用黄连、芍药、甘草治疗,常获佳效.药用吴茱萸3g,党参1 2g,红枣15g,生姜3片,炒白芍20g,炙甘草6g.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党参、红枣,益气补虚,健脾固胃;吴萸与黄连相须为用,含左金丸之意;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甘草缓急止痛.现代药理认为芍药甘草汤可以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疼痛、胃痉挛引起的呕吐等.  相似文献   

2.
吴茱萸汤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主要治疗阴寒内盛,浊阴不降所致的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和厥阴头痛.我根据<伤寒论>第33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本方治疗厥阴头痛,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伤寒三论     
论大结胸证 1.大结胸证病变中心在"胃脘"而非"胸膈"有关大结胸证之病位,历代医家多据结胸之"胸"字随文敷释为"胸膈".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结胸由邪在胸中,处身之高分."魏荔通<伤寒论本义>:"在胸则为结胸矣."现在使用的<伤寒论>教材也均持此观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余认为,<伤寒论>结胸之"胸"当作"胃".大结胸证是以胃为病变中心,旁涉胸胁,下及大小肠的一种急性危重病变.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的主治证候吴茱萸汤的主治证候,《伤寒论》中有三见:一、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二、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上三条,分别见于阳明、少阴、厥阴三篇中,所表现的症状虽各有不同,但病理机转却是一致的.第1条是指出胃寒呕吐的辨证与治疗.阳明病虽多实热证,但虚寒证亦不少见;食谷欲呕,是胃家虚寒的特征;胃家虚塞,不能腐熟水谷,浊阴之气上逆,故出现呕吐.第2条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 :阳明病篇第 2 43条 :“食谷欲呕者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篇第 30 9条 :“少阴病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第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的组成为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方中吴茱萸暖肝温胃 ,开郁下气 ;生姜温胃散寒 ,和中止呕 ,为呕家之圣药 ,与吴茱萸相配且重用 ,散寒降浊之功益著。佐以人参补气安中 ,生津益阴 ,既扶脾胃之虚 ,兼顾吐利津伤 ;大枣益气滋脾 ,甘缓和药 ,即制吴茱萸之燥 ,又助人参扶胃补虚。四药同用 ,共奏温中 ,…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对呕吐一证辨证准确,立法严谨,治疗精当.笔者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系统学习,同时借鏊<素问.咳论>相关理论,提出"呕吐虽多,无非胃病"、"五脏六腑,六淫之气皆能致呕,非独胃者"的观点:结舍<难经>"一脏脉象十变"、"五行生克主导疾病传变"等认识,进一步把握了呕吐病理演变规律,藉此达到明晰呕吐证治、掌握<伤寒杂病论>学习方法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凡三见: (一)阳明篇(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二)少阴篇(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厥阴篇(37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呕吐哕下利病》中有:“呕而胸  相似文献   

8.
正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均提到"吴茱萸汤主之",纵览吴茱萸汤全方,以一升吴茱萸为君,六两生姜为臣,人参三两为佐,大枣十二枚为使,分析其主证,有治疗阳明病的"食谷欲呕",有治疗少阴病的"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有治疗厥阴病的"干呕,吐涎沫,头痛",对比三条原文,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尽管所述症状不尽相  相似文献   

9.
王琳 《北京中医药》2009,28(2):104-107
在对<圣惠方>分步骤进行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的基础上,以现代脾脏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发现一些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在<圣惠方>中被作为具体证候;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圣惠方>虚证可直指"脾"、"脾胃"、"脾肺"、"心脾"、"脾肾";且只有"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圣惠方>有相对较多的"脾气不和"、"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证;<圣惠方>一些证候相关概念辨析不清;<圣惠方>实证、热证比例明显大于现代;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实证中,外邪直接相犯者比例较大;<圣惠方>认为证候虚多兼寒、实多兼热等.认为<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初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相似文献   

10.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 ,在《伤寒论》中凡三见 ,一见于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1 ]一见于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1 ]一见于厥阴篇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1 ] 自古至今 ,大多注家均随文释义 ,认为吴茱萸汤可统治阳阴、少阴、厥阴之证 ,清·汪昂《汤头歌诀》中更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为“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影响所及 ,现代五版教材《方剂学》中吴茱萸汤的“主治”也列为 :“1.胃中虚寒 ,食谷欲…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临床外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接近成熟果实,性味辛、苦、热,有小毒,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之功能.常用以治疗寒滞肝脉诸痛、胃寒呕吐、虚寒泄泻等证.近年来用于治疗高血压、癫痫、阳萎、皮癣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辨证运用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玲 《中医研究》2002,15(1):62-63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 ,在《伤寒论》中 ,论本方证治有 3条 ,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 ,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 ,手足厥冷 ,烦躁欲死” ,厥阴篇用治“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 2条 ,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  相似文献   

13.
陈蕾蕾 《北京中医药》2008,27(11):858-86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黄帝内经>首载呕吐之名;之后,张仲景提出"干呕""胃反"之名;孙思邈提出"漏气""走哺"之名;陈无择提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病名:成无己称"呕"为"畹";张景岳分"实呕"与"虚呕",并对呕、吐、哕、干呕病名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汤为汉代张仲景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吴茱萸汤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四味药组成.功擅暖肝温胃,降逆止呕.方中君以吴茱萸苦辛温热以暖肝胃,降逆气,泄胃浊;生姜辛散寒邪,镇呕为臣,两药配伍,相得益彰,使肝胃之阳复振,浊阴下泄不令上逆.人参、大枣甘缓益气和  相似文献   

15.
易桂生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52-1752
吴荣荧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阳明病篇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组成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药同用,共奏温中,暖肝温胃,消阴和阳,降逆止呕之功。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阴阳,为辛开苦降、寒热平调的一首名方.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广泛,在调整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肠功能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现结合典型案例介绍如下.1 组方特点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中也提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治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吴茱萸化学拆分组分与止泻、止呕作用的关系,为阐明吴茱萸性味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番泻叶致小鼠腹泻实验、豚鼠离体回肠作用实验、家鸽止呕实验考察了吴茱萸水煎液及其性味拆分组分(吴茱萸内酯单体、生物碱1组分、生物碱2组分、醇沉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和挥发油组分)的止泻、止呕作用。结果:吴茱萸水煎液、吴茱萸内酯组分、生物碱2组分及95%乙醇洗脱组分有止泻作用(P<0.05);吴茱萸水煎液及生物碱2组分有止呕作用(P<0.05)。结论:吴茱萸具有一定止泻、止呕作用,吴茱萸化学拆分组分中的吴茱萸内酯组分、生物碱2组分及95%乙醇洗脱组分是其发挥止泻、止呕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胆石病发作期病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病依其临床表现,可见于中医学中"肝胀"、"胆胀"、"胁痛"、"黄疸"、"胃脘痛"、"腹痛"、"胆瘅"、"结胸"、"肝气"、"肝胃气"及<伤寒论>中的"少阳病"等相关病种诸章节.有关中医胆病的记载首见于<灵枢·经脉>中,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心胁痛"的记载.<灵枢·胀论>中也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的记载,均指明胆腑有病可引起胁肋部类似胆囊疾病的症状.<金匮要略>中更有黄疸的专章论述,提出了多种治法,其中"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为后世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奠定了基础.常见的胆石病包括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慢性胆管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等.胆石病根据中医分型可分为发作期和静止期二期.吾师朱培庭教授师从已故著名外科专家顾伯华、徐长生教授,潜心钻研胆石病40余年,在长期临证中发现,胆石病发作期的发病过程中"邪从热化"、"热从燥化"是两个重要的病机,认识这些病机特点将有助于胆石病的防治.本文仅就胆石病的这些病机特点,择其精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孙欢欢  徐京育 《河南中医》2021,41(4):532-536
吴茱萸汤为治疗阳明胃寒之食谷欲呕、少阴阴盛之吐利、厥阴寒邪上逆之头痛而立,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实验研究表明,吴茱萸汤具有止呕、双向调节平滑肌、促进溃疡愈合、抗炎症性肠病、止痛、降血压、抗抑郁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相关实验研究为吴茱萸汤发挥治疗作用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但仍有部分疾病的治疗机理未得到证实,尚需进一步加强实验研究以验证。临床研究方面,部分文献属于验案报道,未进行系统地临床观察;应扩大样本量,以增加可信度。临证时,不必拘泥于寒证,可灵活变通,随兼证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吴茱萸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原方由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或厥阴头痛,吐涎沫。笔者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以上病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呕吐患者,男,48岁,2012年3月8日初诊。间断性呕吐伴头痛2年,加重3天。头痛以巅顶为甚,心烦易怒,重则呕吐食物,轻则呕吐涎沫,常常因生气诱发,伴胁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