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亚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为宏  方晶  沈仙娣  李威 《上海医学》2005,28(4):322-32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及相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严重,其次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最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两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P<0.001)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01)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血压(P<0.05)、糖尿病(P<0.05)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1)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更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于预测及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各亚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头颅CT/MRI确定梗死亚型.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不同梗死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梗死同侧显著高于非梗死侧;多发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单发性脑梗死组;脑血栓形成组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大脑皮层梗死者显著高于基底节梗死和脑干、小脑梗死.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类型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76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和头部CT/MRI区分为脑血栓形成(34例)腔隙性脑梗死(42例),并排除心源性脑栓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狭窄程度。结果 脑梗死侧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侧别有显著的相关性(P=0.037),颈动脉粥样硬化同侧半球脑梗死明显多于对侧半球;多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8.9%)明显高于单发梗死组(54.3%);多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17.1%:24.4%);脑血栓形成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5.3%)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52.3%);大脑皮层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90.0%)明显高于基底节区梗死(58.0%)和脑干、小脑梗死(57.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脑血栓形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门诊同期体检中老年健康者(对照组)各50例,检测血浆Lp-PLA2,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54.00%,有斑块患者LpPLA2水平高于无斑块患者(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水平明显升高,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更为明显,提示LpPLA2升高可能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颈动脉彩超和DSA对比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颈动脉彩超和DSA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彩超和DSA检查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检出率分别为82.1%与71.4%,颈动脉彩超较DSA能很好地显示颈部动脉血管壁病变。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应用颈动脉彩超有助于颈部动脉病变判断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放64例高血压患者及32例健康人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腔梗组及单纯高血压组内-中膜厚度(IMT)、IMT增厚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腔梗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5)。在64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斑块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检出斑块组(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杓型组(73例)、非杓型组(72例)和反杓型组(34例),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的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1.17±0.18)mm、64.71%,(1.03±0.15)mm、64.38%]均高于杓型组[(0.93±0.19)mm、18.92%](均P<0.05).(2)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55.88%、36.99%)均高于杓型组(14.86%)(均P<0.05).(3)反杓型组IMT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杓型组(均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反杓型节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Hp-CagA)-IgG抗体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4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且合并Hp-CagA阳性菌株感染的患者,分为有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组(16例)和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组(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CagA-IgG抗体浓度.结果 有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CagA-IgG抗体浓度显著高于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CagA-IgG抗体表达的增高可能通过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98例,异常检出率为83.0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7例,异常检出率为25.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122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3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照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程度.结果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95.9%)、硬化和狭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病理分型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斑块(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作为进展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中75%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认为造成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与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暂时性单眼失明(TMB)关系密切。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122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3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照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程度.结果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95.9%)、硬化和狭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病理分型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斑块(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作为进展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俐  吴曙粤 《广西医学》2008,30(2):212-214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951年Fisher[1]首次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随后许多研究证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狭窄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和危险因素,现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梗死部位密切相关[1].本文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以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23例,异常检出率为90.44%;对照组中为35例,异常检出率为34.3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急性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敏  辛小燕  杨健  徐运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8):830-832,I0004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对比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9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形态、数量和回声特征. 结果:脑梗死组斑块阳性率76.7%,明显高于对照组(32.9%,P<0.01);脑梗死组斑块以不均质斑块(61.1%)和不规则斑块(36.8%,P<0.01)为主,且梗死侧明显.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方法:对634例患者(包括72例脑梗死患者及5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用水银柱式血压计、医用磅称、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血压、身高、体重、血糖、血脂检测,统计吸烟指数。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81.94%、(7.24±0.07)mm、(7.21±0.60)mm]与腔隙性脑梗死组[28.85%、(7.45±0.10)mm、(7.52±0.75)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脂、血糖、高血压、肥胖、吸烟、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血糖、高血压、肥胖、吸烟等指标进行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硬化斑块及狭窄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很多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虽临床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但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高危人群。对这部分患者给予早期评估,加强预防,可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此,我们收集无明显急性脑梗死症状,但经头颅MRI证实有腔隙性脑梗死的44例患者,将其与33名无脑梗死患者对比,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50例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探测,并对其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20例,占34.3%。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率高达47.2%,其中3~4级颈动脉硬化者占37.9%,远远高于其他疾病组,经统计学处理有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组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EMT)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好发部位在颈总动脉分又处,斑块以软斑为主,左侧高于右侧。结论:彩色多普勒可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示将来同侧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干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