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琼 《亚太传统医药》2013,(11):121-12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1例冠状动脉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单支病31例(SVD组)和多支病变20例(MVD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血脂、血糖(FBS)水平,比较各组各指标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VD组和MVD组的hs—CRP、TC和TG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MVD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较SVD组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TC、TG、hs—CRP水平是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是预测冠脉病变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心房颤动(房颤)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2005年-2007年在我院心脏中心住院的房颤患者120例,分为持续房颤和阵发房颤两组,其中持续房颤又按房颤持续时间分为持续房额3个月组(38例)、持续房颤3个月以上组(42例)、阵发房颤组4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窦性心律失常患者(67例)。比较各组房颤患者hs—CRP水平及左房内径与房颤之间的关系。结果 阵发房颤组hs—CRP为(6.10±2.99)mg/L高于对照组的(2.10±0.61)mg/L(P〈0.05);持续房颤3个月组hs—CRP为(10.56±3.26)mg/L高于阵发房颤组(P〈0.05);持续房颤3个月以上组hs—CRP为(2.18±1.11)mg/L明显低于持续房颤3个月组(P〈O.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RP水平在房颤发生早期明显升高,随房颤持续时间延长hs—CRP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提示炎症反应在房颤发生与早期维持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6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165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急性期和恢复期hs—CRP含量并作比较;分析血清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病灶大小、死亡率,以及与患者血压、血脂、血糖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与阪复期hs—CRP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与NIHSS评分、脑梗死病灶大小、死亡率呈正相关(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hs-CRP含量变化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并与血糖、血脂、血压等血管性危险因子相关,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颗粒剂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对照组30例口服西比灵,治疗组口服小柴胡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综合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症状改善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CRP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偏头痛的发生可能与hs—CRP升高有关,小柴胡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颗粒剂可通过降低hs—CRP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腕踝针配合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血尿酸(BU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7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予常规降压药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腕踝针治疗,测定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UA、hs—CRP值,分析腕踝针治疗与其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UA、hs—CRP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治疗组BUA、hs—CRP降低程度更明显,两组治疗后hs—CRP、BUA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腕踝针配合药物可明显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BUA、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6)的血浆浓度,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对冠心病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单支病变的冠心痛患者70例作为介入组,4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选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hs-CRP和MMP-1水平。结果介入组患者术后血浆hs—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的,而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hs—CRP与术前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血浆MMP—1显著高于术前,而对照组冠脉造影术后MMP-1与术前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可促进冠心病患者血浆hs-CRP及MMP-1水平的升高,是否为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机制尚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性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sICAM-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3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3例,起始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mg,次日每日20mg;B组40例,每日阿托伐他汀20mg。于服药前、服药后1周分别测定sICAM-1及hs—CR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ICAM-1及hs—CR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O.05),服药后1周A组sICAM-1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B组(P〈O.05)。结论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sICAM-1及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观察组)hs—CRP和IL-6水平,分别与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各4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CRP和IL-6水平明显增高,与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纽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hs—CRP和IL-6水平增高,对预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情螽口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丹红注射液。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血液流变学和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63.10%(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和hs—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s—CR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和hs—CRP水平,是目前治疗ACI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前白蛋白(P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其在AECOPD病情监测及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15例老年AECOPD患者血清PA、hs—CRP、血沉(ESR)和白细胞(WBC)含量,与55例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比较;AECOPD患者根据预后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入院时和治疗7d后PA和hs—CRP的差异。结果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PA、hs—CRP与COPD稳定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WBC和ESR无显著性差异。死亡组入院第1天hs—CRP、PA与存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死亡组第7天PA较第1天降低,而hs—CRP与第1天相比无明显变化。存活组第7天hs—CRP较第1天降低,PA较第1天升高。第7天存活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A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结论PA、hs—CRP参与了AECOPD的发病过程,动态监测血清PA、hs—CRP对于评价AECOPD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产物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丙二醛(MD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软斑块形成患者,按颈内-中膜厚度(IMT)或斑块形成分为单纯IMT增厚组(A组,71例)、单发斑块形成组(B组,69例)、多发斑块形成组(C组,73例)。另外选择IMT正常健康组(D组)70名。观察各组hs—CRP、OX—LDL、MD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随IMT增厚及宽块的增加,hs—CRP、OX—LDL、MDA浓度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OX—LDL、MDA、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吴限  刘娇  李延 《天津中医》2014,(1):30-32
[目的]通过心脑通络液对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浆血栓素B2(TXB2)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心脑通络液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雄性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成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血脂康组、心脑通络液高剂量组(简称高剂组)、心脑通络液低剂量组(简称低剂组),每组8只。造模成功后,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兔血清TXB2及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TXB2及hs—CRP值显著升高(P〈0.05)。血脂康组及高、低剂量组的TXB:及hs—CRP值均减低,且高剂组TXB2及hs—CRP值与血脂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P〉0.05)。心脑通络液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RP(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标本100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标本120例,测定血清hs—CRP含量并与120例非急性脑梗死者作比较,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组血清hs—CRP含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测定血清hs—CRP浓度可为临床评估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胡玲波 《中医药研究》2012,(9):1132-1133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68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治疗组加服血脂康胶囊治疗12周,检测两组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N-(LDL—c)和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O.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脂康不仅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有调节作用,且可以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脉地仙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UA肾阳亏虚证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口服通脉地仙丸12g,3次/天,疗程30天;对照组30例,口服麝香保心丸,2次/粒,3次/天,疗程30天。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Hcy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血清hs—CRP、Hcy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其中治疗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脉地仙丸具有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作用,预防血栓形成,这可能是其治疗UA肾阳亏虚证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咏综合征(ACS)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对76例男性患者进冠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单支痛变组、双支病变组、三史病变组.根据临床分为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分别对hs—CRP进行检测。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和40mg治疗3月.观察对hs—CRP的影响及安全性。结果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hs—CRP水平逐渐升高。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hs—CRP水平进行性升高。40mg大剂量组在1月时hs—CRP即开始下降,并且比同期20mg小剂量组下降明显。结论hs—CRP可反映ACS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均可降低hs—CRP水平.40mg剂量组降低ACS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根据是否血液透析治疗分为非透析组50例和血透组30例,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测定3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及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并收集血清标本测定hs—CRP、肿瘤坏死因子Ot(TNF—d)、白细胞介素一6(IL一6)水平,分析肾衰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3组IMT平均厚度、IMT增厚阳性率、斑块阳性率以及血清hs—CRP、TNF—d、IL一6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血透组上述指标均高于非透析组(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hs—CRP与IMT呈正相关(r=0.65l,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常规透析不能改善微炎症状态,hs—CRP水平与IMT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疆巴州地区汉族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巴州人民医院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汉族冠心病(CHD)患者438例;对照组442例,为同期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阴性或其他检杏排除冠心病者。对所有纳入对象测定禁食12h后静脉血清尿酸值及其他生物化学指标,并结合造影情况,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CHD组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9.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尿酸水平(358.63±112.38)u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311.58±108.35)umol/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传统危险因素作用后发现,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I.742,95%CI:1.106~3.215;P=0.021)。CHD组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亚组之间高尿酸血症患病牢及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人群高尿酸血症是C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肾化瘀通络法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的影响。方法:将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治疗组35例,2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DM)饮食、控制血糖血压、优质蛋白饮食、限制水钠摄入及抗凝治疗等。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中药,用益肾化瘀通络法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观察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TC)等血糖血脂指标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组FBS、HbA1c、TG、HDL—C、TC等血糖血脂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hs—CRP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肾化瘀通络法结合西医常规疗法能够有效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并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80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隹进行心功能分级,分别用PETIA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正常对照组(30名)进行比较。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复查。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s—CRP、TNF—α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并且随LVEF的降低而逐渐升高,呈显著负相关;经治疗后治疗组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LVEF明显增加,hs—CRP、TNF—α明显降低(P〈0.05)。结论炎症因子hs—CRP、TNF12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疏血通注射液改善心功能与炎症介质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