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救援官兵地震1周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1周年后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患率.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组成调查表,于汶川地震1周年时对1176名参加抗震救灾部队官兵进行测试.以PCL-C、SCL-90部分因子作为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指标,用t检验、相关分析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周年后救援官兵PTSD现患率为3.45%.SCL-90量表中躯体化因子分[(1.43±0.57)分]、EPQ中内外向[(12.50±3.79)分]、SCSQ中积极应对[(2.05±0.71)分]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军常模(P<0.01或P<0.05),SCL-90量表中焦虑、抑郁、EPQ中神经质、SCSQ中消极应对分值均显著低于全军常模(P<0.01).PTSD组情绪更不稳定、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PCL-C总分与SCL-90中躯体化、焦虑和抑郁因子分及EPQ中神经质因子和消极应对分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EPQ中内外向因子、积极应对分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汶川地震1周年后救援官兵PTSD现患率为3.45%,官兵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具有神经质、内向性的个体及低年资、低文化程度的救援军人是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某部队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在不同时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抑郁、焦虑和躯体化3个因子在地震后3、12、18个月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部队的救援军人进行调查.结果 在3、12、18个月时:①救援军人PTSD总分≥38分的比率分别为23 80%、14.86%、3.27%,PTSD发病率显著降低(χ2=28.386,P=0.000);②救援军人的再体验(F=23.377,P=0.000)、回避(F=37.649,P=0.000)、高唤醒(F=28.522,P=0.000)以及PTSD总分(F=37.545,P=0.000)均显著降低,PTSD的17个条目症状显著降低,且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③救援军人的抑郁(F=8.021,P=0.000)、焦虑(F=8.537,P=0.000)和躯体化(F=4.306,P=0.000)得分显著降低.结论 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好转,这为今后制定救援后不同时期军人心理健康维护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增多,以及恐怖事件等的不断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汶川地震发生后,对幸存者和救援人员等亲历地震的人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和治疗成为当前心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内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安飞  王家同 《医学争鸣》2009,(24):3169-3172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救援部队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状况与其人格特征相关性.方法:采用人口学状况调查,卡特尔16项人格问卷(16PF),PTSD自评量表(PCL-C),对武警某部174名士兵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PTSD再体验症状、回避/麻木症状和高警觉症状均有较高的发生率,PTSD的总检出率为5.42%; PTDS的发生与16PF中的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幻想性等因素呈负相关,而与有恒性、世故性、自主性、紧张性等因素呈正相关; PTSD的发生与人口学调查中的与是否为士官呈正相关.结论:抗震救灾部队某些人格特征与其发生PTSD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加强部队官兵的人格教育和塑造,对于增强官兵的心理防护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减少非战斗性减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异地治疗伤员创伤后应激症状 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 了解异地治疗地震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从震区转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37例伤员在汶川大地震1月时进行一般状况、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鄄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问卷(CSQ)调查。【结果】6例(16.22%)伤员发生PTSD,PTSD症状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78.4%;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2.2%。相关分析发现年龄与再体验得分成正相关,地震前健康状况与回避/麻木得分成负相关,客观支持与PCL?鄄C总分、再体验、高警觉成正相关,SAS和SDS的得分与PCL?鄄C总分、再体验、回避麻木、高警觉都成正相关。【结论】汶川大地震的异地治疗伤员PTSD发生率不高,对异地治疗的地震伤员心理干预时要关注年龄较大者、震前患有躯体疾病者、客观支持过高和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者,还要注意避免过度关注引起二次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救援武警官兵心理应激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地震救援武警官兵的心理应激特点.方法 地震后11 d,使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ycho-logical stress self-evaluation test,PSET)对已返回驻地轮休的官兵(救援返回组)和仍在一线救援的官兵(持续救援组)进行调查.结果 ①救援返回组在PSET问卷的10个条目得分均显著高于持续救援组.救援返回组在身心疲惫、警觉性增高、灾难性场景浮现等得分较高,持续救援组则在警觉性增高、睡眠不好、身心疲惫等得分较高.②持续救援组PEST问卷总分≥70分的比例为6.16%,显著高于救援返回组(2.50%).结论 救援返回官兵的心理应激程度低于仍在一线救援的官兵,但救援返回的大多数官兵仍存在一些应激症状,对他们进行早期干预将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异地治疗地震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影响因素。【方法】对从震区转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37例伤员在汶川大地震1月时进行一般状况、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问卷(CSQ)调查。【结果】6例(16.22%)伤员发生PTSD,PTSD症状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78.4%;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2.2%。相关分析发现年龄与再体验得分成正相关,地震前健康状况与回避/麻木得分成负相关。客观支持与PCL—C总分、再体验、高警觉成正相关,SAS和SDS的得分与PCL—C总分、再体验、回避麻木、高警觉都成正相关。【结论】汶川大地震的异地治疗伤员PTSD发生率不高,对异地治疗的地震伤员心理干预时要关注年龄较大者、震前患有躯体疾病者、客观支持过高和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者,还要注意避免过度关注引起二次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后转移到重庆治疗的伤员,在不同暴露因素下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 按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转移到重庆市11所医院治疗的386名灾区伤员,采用PTSD-17项筛查问卷(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 ,PCL-C)于地震后1个月对其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分析不同暴露因素对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 暴露于目睹地震中有人被掩埋、死亡及地震中被掩埋,接受手术因素下的伤员PTSD严重度总分分别为(44.64±11.86)分,(44.67±12.49)分,(45.96±12.1)分,(44.80±12.92)分,较未暴露者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暴露因素中地震中被掩埋(OR=2.171,95%CI1.088~4.333)为PTSD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结论 暴露因素程度重者PTSD症状严重,被掩埋是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更长时间内患PTSD可能性大;应对此类伤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研究汶川地震创伤患者及亲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60例汶川地震经历者,其中创伤患者40例(创伤组)及亲属20例(对照组),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评定,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创伤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SCL-90总分和各项分值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且转归情况差;损伤程度、受困时间、治疗效果和生活正常化程度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和迁延的影响因素.结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和迁延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汶川地震幸存者的心理与精神创伤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应用SCL-90和PTSD-SS于2008年7月对北川等4个重灾区幸存者进行测试,记录受访者的心理及精神状况,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汶川灾区民众的平均应激障碍分数为41.93,48.31%的受访者有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结论 应对汶川地震幸存者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治疗,以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地震救援官兵急性应激反应状况,探讨其急性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急性应激反应量表(ASRS)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地震救援官兵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①地震救援官兵五种应激反应中,认知改变最重,生理反应次之,病理改变最轻。②地震救援官兵在难以决定、注意力减退、记忆缺失和疑惑症状上得分较高(>0.25),精神症状得分最低。③地震救援官兵在自责、退避和合理化的得分较高(>17.00),地震救援官兵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最少,总的来说,消极应对得分高于积极应对得分。④地震救援官兵急性应激总反应指数及各维度得分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地震救援官兵最严重的急性应激反应是认知改变和生理反应。军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应对急性应激反应。危机干预策略的重点是官兵的认知改变和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赴北川抗震救灾部队官兵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self-rating scale,PCL-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SCSQ)对126名赴北川抗震救灾部队某部官兵进行评定,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确定ASD组和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救灾官兵ASD患病率为13.49%,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闯入性痛苦性回忆,噩梦,创伤事件场景的重现,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兴趣下降,睡眠障碍和情绪不稳定.ASD主要症状之间相互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减少ASD的发生.结论 在急性应激阶段(1个月)部分抗震救灾官兵已存在ASD症状,应加强必要的心理评估和综合性的心理干预,减缓灾难所致的心理创伤,预防和减少ASD转化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对来穗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受灾群众心理应激状况的研究,探讨躯体损伤对大地震幸存者心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医治受灾群众身心,使之能尽早回归社会.方法 地震1周后米穗的受灾群众55人(其中有躯体损伤的27人,无躯体损伤的28人),通过晤谈以及PCL-C、SRQ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此次大地震对受灾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应激(PCL-C≥50分占43.63%,SRQ≥7分占78.18%,PCL-C≥50并SRQ≥7分占41.82%).有躯体损伤者的PCL-C、SRQ量表分值较高(PCL-C总分为49.780±14.503,SRQ总分为12.110±4.619),但与无躯体损伤者的得分(PCL-C总分为44.46±13.206,SRQ总分为10.460±5.000)差异不明显(P>0.05).伤员的"回避症状"及"激怂症状"分值较高,其中"努力回避地震的相关活动或场所"及"感觉和周围的人隔离开来了"两个方面存有躯体损伤者和无躯体损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34,0.018).结论 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群众带来严重的心理应激,其中伤员应激症状更趋于回避与激惹.因此在积极治疗躯体损伤的同时,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可以减缓灾难所致的心理创伤,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一个月后救援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抗震救灾1个月后部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重要相关事件对部队指战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在应急救援开始后32~42 d对驻映秀镇成都军区某红军师炮兵团、济南军区某师炮兵团和四川武警部队三支主力部队指战员为研究对象,随机整群抽样170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救援部队人员SCL-90因子分值分别与中国正常人常模和中国军人常模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确定差异显著性.结果:78份调查表符合要求纳入分析.救援部队官兵的SCL-90总分为130.25±33.07,阳性项目数为27.59±15.75,各因子分值在1.28~1.64之间;与中国正常人18~29岁常模相比,救援部队官兵躯体化症状因子偏高(P<0.05),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偏低(P<0.01);与中国军人男子组常模比较,救援部队官兵强迫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均偏低(P<0.05);比较参与和没有参与遇难者遗体挖掘处理的官兵,发现参与组在睡眠和饮食因子有较低的评分(P<0.01),而阳性症状均分有较高的评分(P<0.01).结论:地震救援部队官兵在震后32~42 d的心理卫生状况基本正常,某些阳性症状与遇难者遗体处理等抗震救灾相关事件相关,对官兵抗震救灾事件相关心理问题的定期监测能有效发现和干预可能的心理疾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地震救援部队官兵皮肤病的发病特点,观察自制外用药物的疗效.方法 对驻水磨镇的1538名地震救援部队官兵进行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发病特点,分别给予经针对性配制的专科外用药"水磨I号"和"水磨Ⅱ号"治疗,每日6次;每3天回访统计1次,观察评定疗效.结果 1538名救援官兵中确诊各种皮肤病患者612名(39.79%),其中虫咬皮炎为第一高发病例(231例,37.75%).经自制外用药物"水磨I号"或"水磨Ⅱ号"治疗后,虫咬皮炎治疗3 d的有效率为84.85%.6 d的有效率为93.94%.结论 地震救援部队官兵皮肤病发病率明显增高.自制外用药物在特殊条件下对常见皮肤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军队高龄老干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采用PTSD诊断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震后第30天对170名亲历地震的军队住院老干部进行评估。结果根据DSM-Ⅳ诊断标准,震后第30天有20.59%的老干部发生PTSD;PTSD患者年龄与非PTSD组患者年龄相比,明显较大(P〈0.05);PTSD组患者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1)。结论地震后1个月,军队老干部PTSD的发生率是20.59%,PTSD组老干部平均年龄比非PTSD组明显更大。有必要主动对受灾老干部进行精神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1月内脱离/未脱离震区的亲历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筛查阳性的发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对什邡地区235人(现场组, 称A组)、转入湘雅二医院住院的伤病员44人(伤病员组, 称B组)及家属36人(家属组, 称C组)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等进行心理评估。结果:(1)灾后1月内PTSD筛查总阳性率为35.56%,女性明显高于男性(χ2=16.27,P<0.001);A组、B组和C组PTSD筛查阳性率分别为39.15%, 31.82%和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mh=5.243,P<0.05);在PTSD筛查阳性者的3组人群中,A组在“麻木/回避”和“过度唤起”症状得分上明显高于B组和C组(均P<0.01)。(2)A组和B组的“焦虑”、“抑郁”和“躯体化”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C组(均P<0.05);(3)性别、居住地和是否脱离震区是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震后1月内对亲历者的心理影响较大,PTSD症状群、焦虑与抑郁症状是其主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女性群体,应予更多关注。早期脱离震区环境、扩大和强化支持系统是其保护性因素。早期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亲历者的心理承受力,有效预防PT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