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由结晶性均聚物聚氧乙烯(h-PEO)与半结晶性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嵌-聚氧乙烯-嵌-聚苯乙烯(SEOS)组成的干、湿刷共混物薄膜结构。结果表明:4种共混系统的薄膜结构均由嵌段PEO和PEO均聚物组成球形PEO分散相;随着均聚物含量的增加,PEO分散相尺寸逐渐增大;当均聚物质量分数增大到33.3%时,在聚苯乙烯(PS)连续相中形成了类似胶束的“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 DSC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具有不同形态结构的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二嵌段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及其微相分离行为。研究表明:PI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1)高于纯PI的T_g,并随PI嵌段子量的降低而略有升高;由PS组成基体(PS含量高)的嵌段共聚物的T_(g1)低于由PI组成基体(PS含量低)的嵌段共聚物的T_(g1),PS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2)低于纯PS的T_g,并随 PS嵌段分子量的降低而显著下降;由PS组成基体(PS含量高)的嵌段共聚物的T_(g2)高于白PI组成基体(PS含量低)的嵌段共聚物的T_(g2)。以上实验事实均可由在分相界面区内以化学链相连的PS与PI链段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PS与PI链段运动的影响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3.
通过阴离子溶液聚合合成了聚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嵌段共聚物(PS-b-PDMS),并用GPC、FTIR、DMA,^1H-NMR、TEM等分析手段袁征了其结构与组成;电镜测得该嵌段共聚物的微区尺寸大约为20~30nm,与计算微区尺寸的结果相近。该共聚物具有非常低的表面能。  相似文献   

4.
以S,S′-二(α,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TRIT)为链转移剂,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制备了窄分布的端羧基大分子链转移剂——聚苯乙烯和聚丙烯腈。以大分子链转移剂为RAFT试剂,引发苯乙烯或丙烯腈单体的RAFT聚合,进一步得到聚丙烯腈 聚苯乙烯 聚丙烯腈(PAN b PS b PAN)和聚苯乙烯 聚丙烯腈 聚苯乙烯(PS b PAN b PS)三嵌段共聚物。通过1H NMR、FT I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所得产物的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拉曼光谱(Raman)研究了嵌段共聚物薄膜的微相分离结构与热解行为。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中除PAN b PS b PAN外,分子量分布均小于1.2。嵌段共聚物薄膜经250 ℃热稳定化与600 ℃热解处理后,碳化并形成了规整的石墨结构,微区尺寸在75 nm左右。  相似文献   

5.
以柱状微相分离结构的聚乙烯基环己烷-聚乙烯-聚乙烯基环己烷(PVCH-PE-PVCH)三嵌段共聚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压延法和旋转涂膜法制得取向样品。利用偏振红外光谱法测定了PE柱状微区内结晶区中—CH2—基团的面内扭摆振动吸收峰的变化,以此来考察PE晶区折叠链片晶的链轴在柱状微相分离结构中的取向性。结果表明:在压延取向的样品中,由于外力的作用使得PE柱状微区沿着样品流动的方向取向,PE片晶的链轴也同样倾向于沿着平行于PE柱状微区的柱轴方向排列。退火使得PE片晶沿着链轴取向方向的取向程度升高。在由旋转涂膜制得的取向薄膜样品中,PE柱状微区垂直于基板排列,而PE片晶链轴则更倾向于沿着垂直于PE柱状微区的柱轴方向取向。  相似文献   

6.
以对苯乙烯磺酸钠(SSS)与苯乙烯组成无皂乳液聚合体系(PSSSS)制备了粒度不等的窄分布聚苯乙烯(PS)微球,微球粒径可在60~700 nm之间调节,粒径分布控制在2%之内。在PSSSS体系中SSS用量增多会使PS微球的尺度下降,但对粒径分散性没有影响。PS的数均分子量会随着SSS用量增多而略有下降。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多,PS微球粒径会下降,PS的数均分子量明显下降。在二氧化硅溶胶中可稳定制备聚苯乙烯微球,在PSSSS体系中引入纳米二氧化硅溶胶(NanoSiO2)组成NanoSiO2PSSSS体系,可对微球粒度进行调制,NanoSiO2用量的增多会导致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粒径下降,对于微球PS的数均分子量影响很小。聚苯乙烯中引入SSS后会增加苯乙烯聚合速率,提高制备的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过氧化氢硫酸亚铁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首先使苯乙烯(St)在乳液聚合体系中进行均聚合,制得了端羟基聚苯乙烯(PSt-OH),然后将PSt-OH增溶于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胶束溶液中,在硫酸铈铵的引发作用下,使水溶液中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在PSt-OH端羟基部位发生嵌段共聚合,制得了双亲嵌段共聚物PSt-b-PVP。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手段对嵌段共聚物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Ce(Ⅳ)盐的氧化作用下,增溶于胶束中的端羟基聚苯乙烯端会在端基产生自由基,顺利地实现NVP的嵌段共聚合反应。随着共聚合时间的延长,共聚物PSt-b-PVP大分子链中亲水嵌段PVP的比例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8.
在常压、惰性气体保护下,以正丁基锂引发苯乙烯进行阴离子聚合,并用少量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进行终端共聚,制得了侧基含有环氧基团的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嵌段共聚物。用GPC、FT-IR、1H-NMR及盐酸二氧六环银量法对共聚物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GMA用量、终端共聚的反应温度及时间对环氧侧基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少量四氢呋喃和氯化锂的存在下,1, 1-二苯基乙烯(DPE)“盖帽”的聚苯乙烯阴离子活性种在甲苯溶剂中可引发GMA单体聚合反应,所得聚合物分子链中环氧侧基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适宜的终端共聚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5 ℃和0.5 min。  相似文献   

9.
通过丙烯酸叔丁酯的自由基调聚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合成了聚丙烯酸叔丁酯-聚苯乙烯(PtBA-b-PS)嵌段共聚物,然后在三氟乙酸作用下进行选择性水解得到了两亲性聚丙烯酸-聚苯乙烯(PAA-b-PS) 嵌段共聚物。利用1H-NMR、FT-IR和GPC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了PAA-b-PS胶束,并利用激光纳米粒度仪和TEM观测了胶束的形态和大小,考察了PS嵌段的分子量对胶束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PAA-b-PS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球状胶束,胶束平均粒径为140~190 nm,并随PS嵌段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且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TEM)法,系统地研究了具有不同组成,不同分子量和不同形态结构的聚(苯乙烯-异戊二烯)二嵌段共聚物,并由TEM照片直接测量具有栓状,层状和有规双连续双金钢石(OBDD)结构的PS-PI二嵌共聚物的微区尺寸,讨论了其与分子量的关系。实验证明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有规结构的微区尺寸大小与分子量呈2/3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用HAAKE、DSC、IR等方法研究了侧基含有过氧键的反聚苯乙烯与LDPE之间的反应,并将其应用到LDPE/PS共混体系。考察了不同添加方式,交联助剂等对共混物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纳米碳酸钙/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研究了单体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包覆率的影响。利用TGA、TEM、SEM、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分析了复合粒子的包覆率、结构形态及其在甲苯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单体用量下,苯乙烯能以较高转化率聚合并包覆于纳米CaCO3表面;改性后的纳米CaCO3复合粒子在甲苯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将复合粒子分散于苯乙烯中原位合成纳米碳酸钙/聚苯乙烯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比纯聚苯乙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用微波加热法合成了表面功能化的聚苯乙烯/SiO2复合纳米粒子,分别用FTIR、TEM及TGDTA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能使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可制备出以SiO2纳米微粒为核,PMMA、PS为壳层的核壳结构复合纳米微球,微球粒径约15nm,颗粒较均匀,并且在有机溶剂中有良好的分散性,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14.
高分子共混物薄膜产品中的残余溶剂量与干燥过程密切相关,是影响高分子涂膜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将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与自制强制空气对流干燥装置相结合,研究了不同共混比的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共混物的二氯甲烷铸膜液在不同热空气流速和温度下的干燥过程,并应用蠕变传递模型关联了干燥动力学实验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高分子共混物的共混比例对干燥速率有较大影响。由于PC链段之间能形成氢键,导致PC链段微区较易结晶,对溶剂小分子的扩散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关联得到的溶剂在高分子共混膜中无限稀释扩散系数随着PC含量的增加而下降。选择合适的高分子-溶剂体系对减少高分子涂膜中残余溶剂,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用FTIR、DSC等方法研究了含恶唑啉官能力的聚苯乙烯(RPS)与氯化聚乙烯(CPE)之间的反应。RPS、CPE、PS、PE在不同温度下用反应式挤出要熔融共辊,结果表明,RPS/CPE对PS/PE共混物具有增容作用,提高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此反应性共混适宜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对RPSCPE共混物还进行了动态力学表征,并与RPS进行比较以进一步了解共混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三种反应性单体和两种PP接枝物改性的PP/PS共混物,用DSC研究了改性PP/PS共混物的结晶与熔融行为。结果表明:PS的加入提高了PP的结晶温度,两种接枝物的加入进一步提高共混物中PP的结晶温度,少量反应性单体对结晶温度影响不大,但高用量时则明显提高共混物的结晶温度;外加接枝物或者反应性单体对共混物中PP的熔融温度影响不大,但是熔融峰形与结晶温度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以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MPS)修饰的二羟基硅酞菁(SiPc(OH)2)为荧光单体(SiPc,OSi(C9H17O42)、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采用原位共聚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单分散聚苯乙烯荧光微球(P(St-co-SiPc))。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微球的形貌与组成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荧光单体与苯乙烯的用量、反应温度对微球形貌与荧光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紫外光谱进一步研究了该微球的光敏特性。结果表明,柔性不饱和侧链修饰的硅酞菁单体与苯乙烯的相容性良好,合成的荧光微球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与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磺化间规聚苯乙烯磺酸锌盐(SsPS-Zn)的增容作用以及sPS/PA6/SsPS-Zn三组分塑料合金的力学、热学性能和微观形态结构。结果表明:SsPS-Zn的加入明显地改善了sPS/PA6二组分合金的力学性能,在sPS/PA6/SsPS-Zn重量组成为80/20/5时,合金冲击强度最大,为14.2kJ/m^2。DMA和SEM结果表明,SsPS-Zn在合金中起到了降低微相尺寸和加强相间界面粘结的作用,可显著提高sPS和PA6两组分间的相容性,FTIR研究表明SsPS-Zn的磺酸锌基团和PA6的酰胺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年来用普通塑料,工程塑料和弹性体等共混改性聚苯乙烯的进展情况,提出了用纳米材料和反应挤出改性聚苯乙烯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利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可溶于甲苯的聚苯乙烯/多壁碳纳米管(PS/MWNT)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MWNT完全或部分被PS包裹。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复合材料中MWNT的两个特征峰D峰和G峰的位置均发生了红移,且D峰的强度及ID/IG值也较MWNT明显增大。凝胶渗透色谱测得复合材料的分子量相对于纯PS的分子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比较共混法与悬浮聚合法制得的复合材料在甲苯中的溶解性。可以认为悬浮聚合法制备复合材料的过程中,MWNT参与了PS的聚合反应,与PS形成了化学键从而完全或部分地被PS包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