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一二聚体(D-D),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D一二聚体用STAGO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cTnI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仪器为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35例急性肺栓塞(APE)和40侧正常健康人血浆中的D一二聚体和cTnl水平,所有数据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和cTn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o.05)。D一二聚体和cTnI单独检测APE的灵敏废分别为83.1、82.3%,特异度分别为36.7%、35.2%,两者联合检测APE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58.3%。结论血浆D一二聚体.cTnl在APE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联合检测血浆中D一二聚体、cTnI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表达水平,探讨其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RA患者按DAS28(疾病活动指数28)评分分为病情活动组(32例)及病情缓解组(26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其血浆DD、Fib及血浆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活动性RA组DD【(2.06±1.34)μg/m1]和Fib【(4.6±1.2)g/L]升高,与RA缓解组[DD(0.35±0.19)μg/ml,Fib(2.4±0.8)g/L]及正常对照组[DD(O.31±0.18)μg/ml,Fib(2.1±0.9)g/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A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A组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与血沉水平呈正相关(r==0.74,P〈0.01;r=0.32,P〈O.05),与CRP水平亦呈正相关(r=0.59,P〈0.05;r=O.35,P〈0.05)。结论血浆DD及Fib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活动有关,对RA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4.
过敏性紫癜 (HS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结缔组织病 ,其主要病变累及小血管壁 ,病变严重的病例小血管内有血小板血栓形成 ,这可能与HSP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产生异常免疫球蛋白有关。为此 ,近年来 ,我们对HSP患儿进行了ACL及D二聚体研究 ,从而探讨两者在HS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1994年 10月至 1996年 12月住本院儿科 ,按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1] 拟诊HSP患儿 39例 ,男女之比 1∶1.3,年龄 4~ 12岁 ,其中单纯皮肤型 18例 ,混合型 2 1例 ;结缔组织病 2 2例 ,男女之比 1∶2 .5 ,年龄 3个月~1…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观察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希森美康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53例子宫肌瘤患者,112例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36例,卵巢癌30例,绒癌16例,葡萄胎12例,乳腺癌18例)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并与22例妇科正常健康体检者作比较,进行分析。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均增高(P<0.01)。而且肿瘤恶性程度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分期有一定的考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106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液标本,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水平,GLAUSS凝固法测定D-D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 ACI患者血浆HCY、hs-CRP和D-D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CI患者血浆HCY、hs-CRP和D-D的水平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结论 血浆HCY、hs-CRP和D-D的水平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AC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测定1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健康对照组160例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纤维蛋白原用C lauss法,D二-聚体用ELISA法,试剂均为上海太阳公司产品。结果:脑血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检测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对提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浆D二聚体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及第3天,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病人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以探讨冠心病病人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50例AMI和UAP病人,50例健康对照者的TT、ATⅢ和D-D水平.结果:AMI组和UAP患者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MI组的D-D水平明显高于UAP组和正常组(P<0.01),三组TT水平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ATⅢ活性降低和DD水平增高是监测和鉴别AMI和UAP发生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患者血D二聚体(D-D)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80例妇科肿瘤患者为对象,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子宫颈癌30例,子宫癌25例,卵巢癌25例.以同期收治的30例子宫颈炎、25例子宫肌瘤、25例卵巢囊肿为良性对照组.并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D-D水平,分析其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 子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D -二聚体的临床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随机选择该科2014年08月至2016年01月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5例(A 组),同期选取45名体检者作 B 组,对所有入选对象血浆 D -二聚体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对比其测定结果。结果:对所有入选对象测定结果进行评定后,发现 A 组入选患者血浆 D -二聚体值比 B 组高,且患者神经功能组织的障碍程度和血浆 D -二聚体值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P <0.05)。结论: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D -二聚体,除了可客观判断患者病情外,还能准确预测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ACV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及其病理生理意义.②方法 对342例ACVD患者和60例正常人均采用免疫测定法进行测定.③结果 ACVD患者较正常人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急性脑出血(CH)与脑梗死(CI)两组问比较,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大面积脑梗死组血中D-二聚体含量高于腔隙性脑梗死.④结论 急性CI与CH患者机体内均存在高凝状态,脑出血不是原发或继发的纤溶亢进所致,而是高凝造成的血管硬化破裂所致,是高凝状态的另一种表现,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可作为ACVD的一个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D-二聚体(D-dimer,DDR)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测定肺心病患者(41例)与健康对照组(30名)血浆DDR及CRP水平。结果:肺心病患者血浆DDR及CRP浓度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肺心病患者CRP浓度增高提示肺部感染病理生理过程。DDR反映肺心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肺部微小血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梗死面积分成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其中大梗死组15例,中梗死组10例,小梗死组14例,腔隙性梗死组61例。50例选自我院健康体检者,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作为正常对照组。各观察组在发病48 h内测定初次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治疗到2周时复查一次,各组结果先与对照组比较,再相互比较。结果:四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四组初次血浆D-二聚体含量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复查,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梗死四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334.20±59.68)μg/L、(186.40±27.72)μg/L、(112.65±22.56)μg/L、(75.61±9.82)μg/L,均有下降(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但不同梗死面积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到2周时四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有下降并出现差异。这种变化有助于评价脑梗死进展及复发的风险,对急性脑梗死的抗栓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猝死。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AMI之间的一种临床过程。血浆D-二聚体(D—D)升高特异性反应体内有微血栓形成或溶栓治疗有效。而心肌梗死的病理为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本文观测UA患者血浆D—D含量变化,探讨其与UA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设立为梗死组,另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比较分析两组不同病灶及不同程度的Hcy、hs—CRP、DD的含量。其中Hcy、hs—CRP采用日本东芝TBA-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的110例患者血清中Hcv、hs—CRP、DD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大梗死病灶患者的Hcy、hs—CRP、DD的含量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病灶的含量(P〈0.05)。③重度梗死病灶患者的Hcv、hs-CRP、DD的含量明显高于轻度、中度梗死病灶的含量(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Hcy、hs-CRP、D-二聚体关系密切,上述各指标将逐渐成为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检测指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上述各指标的检测,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起到重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可作为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与纤溶发生的间接指标。测定其血浆水平能反映D二聚体在循环中的形成。近年来,应用ELISA方法检测D二聚体,有助于判断高凝状态。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健康青年组:自愿献血者40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