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 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E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R阴性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PR阳性者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ER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PR、ER阴性表达的淋巴结阳性率为 5 1 5 % ,而PR、ER阳性者为 10 7%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 ,可将PR、ER表达结果作为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法对7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AI1、PR、ER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AI1和PR的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 P KA H=0.0089、0.0103、0.0356,PPR=0.0026、0.000、0.0053);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或附件受累及的组织KAI1、PR、ER的阳性表达均明显低于无转移的组织(PKAII=0.0091、0.0073,PR=0.0006、0.0074,P ER=0.0129、0.0073);ER的阳性表达与FIGO分期呈负相关(P=0.0226);不同的病理类型中,只有P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6);而三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及宫颈是否受累均无关。KAI1、PR、ER表达阴性和阳性的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KA H=0.0043,PPR=0.0010,P ER=0.012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KAI1、PR、ER三个变量中只有KAI1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400,OR=0.24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KAI1、PR、ER表达均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KAI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其可作为临床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评估预后的综合指标之一。KAI1在子宫内膜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与PR有关,KAI1、PR、ER的缺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ERα和ERβ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内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ERα和ERβ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内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可手术乳腺癌97例和癌旁组织61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ERα、EERβ的表达。结果ERα、ERβ均在细胞核内表达。癌旁组织内ERβ阳性表达率高于ERα(分别为91.8%和42.6%,P〈0.0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ERβ在癌旁组织、腋窝淋巴结阴性(阳性率为81.6%)和阳性(阳性率为50.8%),三组中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ERβ在腋窝淋巴结阴性和阳性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ERα在三组内表达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Rβ,ERα均为细胞核受体。ERβ在癌旁和癌组织内广泛表达,且在癌旁组织内阳性表达率高于ERα,ERβ表达降低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因果关系;而ERα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 GDF -15和 p -mTOR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生物学特点的相关性,并分析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内在信号通路。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GDF -15和 p -mTOR蛋白在65例子宫内膜癌和6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GDF -15和 p -mTOR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GDF -15蛋白在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2.94%,Ⅲ-Ⅳ期中的表达率为90.3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GDF -15在癌灶肌层浸润深度≥1/2中表达率为92.00%,在癌灶肌层浸润深度<1/2组的表达率为57.50%(P <0.01)。GDF -15在存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85.71%,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59.46%,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2)。p -mTOR 蛋白在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4.71%,Ⅲ-Ⅳ期中的表达率为93.5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p -mTOR 在癌灶肌层浸润深度≥1/2中表达率为92.00%,在癌灶肌层浸润深度<1/2组的表达率为70.00%,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p -mTOR 在存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92.86%,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67.57%,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GDF -15、p -mTOR 的表达与患者的发病年龄、组织病理学分级无关(P >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GDF -15和 mTOR 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 =0.322,P <0.01)。结论:p -mTOR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受升高的 GDF -15蛋白水平的调控,可能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8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65.5%。ER、PR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G1级者ER、PR阳性表达率(74.4%、83.7%)显著高于G2级(55.6%、59.3%)(P〈0.01)和G3级(14.3%、21.4%)者(P〈0.0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77.4%,〉1/2者阳性表达率为38.7%、45.2%,两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9.4%、71.6%)分别与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0.0%、20.0%)进行比较,2者比较PR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E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分析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瘤组织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170与外周血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的表达及乳腺癌组织ER、PR、癌基因、Her-2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法对32例乳腺癌组织标本P170蛋白表达阳性的病人(试验组)和11例乳腺癌组织标本P170蛋白表达阴性的病人(对照组)进行化疗前的外周血液MDR1mRNA及ER、PR、Her-2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170表达阳性的病人中,外周血MDR1mRNA表达阳性者14例(43.75%),阴性18例(56.25%);乳腺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170表达阴性的11例病人中,外周血MDR1mRNA表达阳性者6例(54.55%),阴性5例(45.45%);P170阳性组外周血MDR1mRNA阳性表达率43.75%与P170阴性组外周血MDR1mRNA阳性表达率54.55%之间差异无相关性(Χ^2=0.383,P〉0.05)。P170阳性组Her-2阳性表达12例(37.50%),阴性20例(62.50%);P170阴性组Her-2阳性表达2例(18.18%),阴性9例(81.82%);P170阳性组Her-2阳性表达率37.50%与P170阴性组Her-2阳性表达率18.18%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391,P〉0.05)。P170阳性组ER表达阳性者13例(40.63%),阴性19例(59.37%);P170阴性组ER阳性表达者7例(63.64%),阴性4例(36.36%);P170阳性组ER阳性表达率40.63%与P170阴性组ER阳性表达率63.64%之间差异无相关性(Χ^2=1.742,P〉0.05)。P170阳性组PR阳性表达者20例(62.50%),阴性12例(37.50%);P170阴性组PR阳性表达者4例(36.36%),阴性7例(63.64%);P170阳性组PR阳性表达率62.50%与P170阴性组PR阳性表达36.36%之间差异无相关性(Χ^2=2.267,P〉0.05)。P170阳性组淋巴结转移者9例(28.12%),无淋巴结转移23例(71.88%);P170阴性组淋巴结转移者5例(45.45%),无淋巴结转移6?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6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并评价其与患者年龄、临床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62例中,34例(54.84%)PR阳性,30例(48.39%)ER性。PR的阳性表达与临床手术分期(P<0.01),组织学分级(P<0.05)、肌层浸润深度(P<0.01)及生存率(P<0.05)相关;ER的阳性表达只与肌层的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PR的阳性表达可能是独立于其他临床学参数的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R,PR和p16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ER,PR,p16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中ER,PR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85.29%、76.47%、23.52%;宫颈腺癌为33.33%、42.86%、80.95%,子宫内膜腺癌ER,P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腺癌,宫颈腺癌p16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腺癌。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中3种标记差异均有显著性(ER:χ^2=20.78P〈0.005;PR:χ^2=8.32P〈0.01;p16:χ^2=17.24 P〈0.005)。结论:ER,PR,p16联合检测对鉴别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R、PR和PS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各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15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R、PR和Ps:的表达。结果全组PS2表达阳性率为38.1%,与ER、PR表达符合率分别为60.6%、62.6%。在ER阳性和阴性病例中,PS2阳性率分别为48.6%和29.4%(X^2=5.977,P〈0.05);在PR阳性和阴性组中,PS2阳性率分别为50.8%和28.9%(X^2=7.664,P〈0.01),均呈正相关关系。PS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月经状况、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腋窝淋巴结状况(P〈0.01)、临床分期(P〈0.05)有关。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S2的表达与ER、PR呈正相关关系,并与腋窝淋巴结状况和临床分期有关,提示PS2可能对指导乳腺癌临床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BI-1基因与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乳腺癌及配对正常组织中BI-1的表达,并分析与ER、PR受体的关系.结果:乳腺癌及配对正常组织中BI-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08%、18.75%,两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ER阴性组BI-1表达阳性率高于ER阳性组,阳性率分别为94.74%和65.52%差异有显著性(P<0.05);PR阳性和阴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组BI-1表达率高于未转移组(P<0.05).结论:BI-1与ER的联合检测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16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2例子宫内膜癌中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为69.1%(29/42),显著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100%,8/8)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90.9%,20/22)中的阳性率(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随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增加、临床分期的升高及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P16蛋白阳性率逐渐降低(P<0.01)。PCNA标记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浸润无关。P16蛋白阳性者的PCNA指数低于P16蛋白阴性者(P<0.05)。结论:P16基因蛋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并与部分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bel-xl基因的表达与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乳腺癌组织中bel-xl、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bel-xl、ER、P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43%、62.86%和55.71%。bel-xl的表达在ER阴性组高于ER阳性组(P〈0.05),其阳性率分别为76.92%和52.27%;在PR阴性组高于PR阳性组(P〈0.05),其阳性率分别为77.42%和48.7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其阳性率分别为64.58%和36.36%。结论bel-xl与ER、PR的联合检测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也为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个性化放化疗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表达、意义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增生和50例子宫内膜癌中VEGF和ER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中VEGF表达强阳性率为64.0%(32/50),明显高于正常内膜和增生内膜,两者阳性率均为0(0/30),P值均为0.0025;而ER表达阳性率为82.0%(41/50),明显低于正常内膜和增生内膜,两者阳性率均为100.0%(30/30),P值均为0.031。非内膜样癌中ER表达阳性率为50.0%(6/12),显著低于内膜样癌92.1%(35/38),P=0.044;G3级内膜癌中ER表达阳性率为50.0%(5/10),明显低于G1 95.2%(20/21)和G2级84.2%(16/19),P值分别为0.045和0.039;Ⅲ期内膜癌ER表达阳性率为42.9%(3/7),明显低于Ⅰ期93.8%(30/32)和Ⅱ期,72.7%(8/11),P值分别为0.029和0.049。G3级内膜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100.0%(10/10),明显高于G1级76.2%(16/21)和G2级84.2%(16/19),P值分别为0.048和0.049;内膜癌中VEGF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手术-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子宫内膜癌中VEGF表达与ER表达成负相关关系,r=-0.4216,tr=3.9705,P=0.0051。结论:ER表达与内膜癌发生和预后有关,VEGF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生长旺盛有关。内膜癌中ER表达可能通过调节VEGF表达而影响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2组子宫内膜标本中ER、PR、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STAT3、ER表达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R则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STAT3与ER激素呈正相关(γ=0.452,P=0.000),与PR激素无关(γ=0.1378,P=0.071)。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R、PR、STAT3过度表达有关,而STAT3的表达与雌激素调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4^ARE。和p5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18例子宫内膜癌及30例正常宫内膜组织中p14^ARE及p53的表达。结果:p14^ARE。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中分别为25.4%(30/118)、38.1%(45/118)、14.4%(17/118)和22.0%(26/118),与正常内膜0(0/30)、56.7%(17/30)、33.3%(10/30)和10.0%(3/3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宫内膜癌中p14^ARE。表达缺失的比例高于正常宫内膜;p14^ARE表达水平与手术病理分期、宫颈间质受累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与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和肌层侵犯深度无关;不同p14^ARE表达水平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1。p53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中分别为13.6%(16/118)、40.1%(48/118)、28.0%(33/118)和17.8%(21/118);与正常内膜相比分别为36.7%(11/30)、36.7%(11/30)、16.2%(5/30)和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癌中p53阳性表达的比例高于正常宫内膜;p53表达与肿瘤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和肌层侵犯深度相关,与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和宫颈间质受累无关;不同p53表达水平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6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4^ARE。与p53表达呈负相关,r=-0.243,P=0.008。结论:p14^ARE和p53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密切相关,但对其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组织中PR、pS2、Cath—D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雌激素调节基因孕激素受体(PP)、pS2及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R、pS2及Cath-D的表达。结果PR,pS2的表达与ER表达呈正相关性(P<0.01);随组织学分级的增加,PR、pS2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1或P<0.05)。肿瘤实质Cat-D表达与淋巴结转移、ER状态、组织学分级无关。有淋转移的乳腺癌,间质Cath-D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PR、pS2表达与ER有关,PR、pS2确能反映雌激素调节系统的完整性,可作为预测内分泌治疗效果的指标。间质Cath-D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Cath-D 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与cerbB—2基因表达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与cerbB-2基因表达及相互关系,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分型,临床分期与癌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10例原发性乳腺癌进行了ER、PR与cerbB-2检测。结果:ER的阳性表达率59.05%,PR的阳性表达率47.62%,cerbB-2的阳性表达率33.81%,cerbB-2的阳性表达与ER、PR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分型有显相关性(P<0.01),与腋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ER、PR与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检测结果对于临床治疗,辅助判断患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PS2表达在判断乳腺癌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PS2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判断乳腺癌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9例乳腺癌组织中PS2、ER、PR蛋白的表达。结果:PS2阳性表达率为38.2%(34/89);PS2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状况和月经 状况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PS2、ER表达均与5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相关(P<0.05);PS2与ER、PR表达呈正相关(P<0.01);PS2、ER表达与内分泌治疗疗效相关(P<0.01)。结论:在指导内分泌治疗时,PS2可以作为1个重要的指标补充ER、PR的不足,三者结合可进一步提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PS2对判断乳腺癌的预后有一定价值,但不是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9.
人乳腺癌C—erbB—2及nm23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C-erbB-2,nm2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数及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乳腺癌术后石蜡包埋标本117例行免疫组化法(SP)法。结果 (1)C-erbB-2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阳性表达率以浸润型导管癌最高,为70.60%,单纯癌57.10%,髓样癌为50.00%。而nm23阳性表达率以单纯癌高,为65.07%,浸润性导管癌为58.82%,髓样癌为53.57%。三者间C-erbB-2,nm23的表达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C-erbB-2阳性率在无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5,淋巴结转移≥5,分别为28.1%,77.5%,100%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nm23最性率分别为61.40%,60%,55%三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3)C-erbB-2阳性者病复发率32.8%,阴性者复发率为12%;nm23阳性者复发率为16%,阴性者复发率为34.80%,两者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的过度表达与组织类型无相关性,而多个淋巴结转移时常见过度表达,且与术后复发呈正相关,而nm23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亦无相关性,但与术后复发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C—erbB-2、p53、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分期、转移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83例原发性乳腺癌C—erbB.2、p53、ER、PR的表达情况,进行对照比较。结果C—erbB-2、p53、ER、PR阳性表达者分别为30例(36.1%)、31例(37.3%)、45例(54.2%)、53例(63.9%)。C—erbB-2的表达与p53呈正相关(P〈0.05),与ER、PR呈负相关(P〈0.05)。C—erbB-2和p53的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增加和淋巴结转移而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ER、PR阳性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的递增和淋巴结转移的减少而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ER、PR阳性表达率与C.erbB-2、p53表达呈负相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erbB-2、p53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ER、PR与临床分期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联合检测C-erbB-2、p53、ER、PR可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