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RCA1、BRCA2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类抑癌基因 ,其变异与乳腺癌及卵巢癌的肿瘤易感性有关 ,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有关BRCA1、BRCA2的基因定位、结构、产物分析和变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BRCA1、BRCA2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类抑癌基因,其变异与乳腺癌及卵巢癌的肿瘤易感性有关,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有关BRCA1、BRCA2的基因定位、结构、产物分析和变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411,000位女性死于该病。在许多大中城市乳腺癌已占妇女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其发病年龄年轻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量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讨它们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乳腺癌预防、早期诊断及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5~10%的乳腺癌和遗传易感性相关.这其中最常见的乳腺癌易感基因是BRCA1和BRCA2.但仍有部分乳腺癌并未发生这2个基因的突变.所以目前对易感基因的数量和分布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就这两个易感基因与乳腺癌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411,000位女性死于该病。在许多大中城市乳腺癌已占妇女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其发病年龄年轻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量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讨它们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乳腺癌预防、早期诊断及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5~10%的乳腺癌和遗传易感性相关.这其中最常见的乳腺癌易感基因是BRCA1和BRCA2.但仍有部分乳腺癌并未发生这2个基因的突变.所以目前对易感基因的数量和分布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就这两个易感基因与乳腺癌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BRCA1基因变异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中,15%~20%存在BRCA1的细胞系突变,BRCA1(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1)是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易感基因,该基因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并有很高的外显率。自BRCA1基因成功地定位、分离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女性BRCA1变异携带者一生中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达60%~80%,在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乳腺癌已占妇女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HIV-1耐药是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随着抗病毒疗法的普及和接受治疗者的增多,HIV-1耐药的问题日益凸显,使艾滋病治疗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了解各抗病毒药物治疗引起的HIV-1耐药突变位点并及时采用有效方法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HIV-1耐药位点基因型检测方法因其快速准确的特点,目前是HIV-1耐药检测最常用也是最有前景的方法.本文对HIV-1耐药位点和耐药基因检测的研究进展做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研究宁夏地区回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2)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 方法:收集60例回族居民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及15例乳腺小叶增生或纤维腺瘤标本。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BRCA1基因第2、11和20号外显子和BRCA2基因第11号部分外显子突变情况。 结果:60例乳腺癌BRCA1基因有10例突变,突变率为16.7%,突变位点均位于BRCA1基因。15例对照均未检出突变且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组间BRCA1基因突变率差异(30.8%与5.9%)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RCA1基因突变可能与宁夏回族女性乳腺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4例宫颈癌患者(观察组)和34例正常女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方法,比较两组的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结果 BRCA1871T/T、C/T和C/C、C/T+T/T基因型明显降低了宫颈癌发生的风险。其中C/T:OR=0.29(0.14-0.69),T/T:OR=0.29(0.13-0.70),C/T+T/T:OR=0.29(0.15-0.62)。BRCA1基因发生突变和人类发生宫颈癌有密切的关系。当BRCA1871CT时,宫颈癌的发生概率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华东地区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BRCA2和DBC2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早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家族史阴性的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40岁),中位发病年龄37岁(24~40岁);3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提取外周血DNA,对BRCA1基因第11和第24外显子、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以及DBC2基因第5外显子的编码序列进行PCR扩增,通过直接测序法鉴定DNA突变位点。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没有发现BRCA1基因第24外显子、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突变。在BRCA1基因第11外显子发现exon11+3232A〉G突变18例,其中乳腺癌患者13例(包括5例纯合性突变),健康志愿者5例。研究组和对照组突变频率分别为32.50%(13/40)和16.67%(5/30),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G等位基因携带率分别为22.50%和8.3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BC2基因第5外显子发现exon5+382C〉T突变8例,均为乳腺癌患者,突变频率为2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CA1第24外显子、BRCA2第11外显子突变可能在华东地区人群中不常见,与该地区早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BRCA1基因exon11+3232A〉G突变、DBC2基因exon5+382C〉T突变,可能增加该地区早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0.
大约5%~10%的乳腺癌与遗传因素有关,在早发性乳腺癌(<35岁)中,25% ~ 40%由遗传因素所致,而在这些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乳腺癌中,60% ~ 75%为BRCA1/2胚系突变所致[1-2].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和克隆定位已证实,BRCA1和BRCA2是高外显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在西方,一般人群到70岁时患乳腺癌的风险约为7%,但若携带BRCAI/2胚系突变基因,携带者到70岁时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3].卵巢癌是遗传性乳腺和卵巢癌(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HBOC)综合征的突出表型,约48%和27%的遗传性卵巢癌分别由BRCA1和BRCA2突变所致[4].BRCA1/2胚系突变携带者终生患卵巢癌的风险也显著增高[5].此外,BRCA1/2胚系突变与其他一些肿瘤如前列腺癌、胰腺癌等风险增高也有关[5].因而,BRCA1/2基因突变外显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可用于评估突变基因携带者患某些肿瘤的风险,从而指导对遗传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通常,外显率指突变携带者到70岁时患某种肿瘤的风险[6].本文将对BRCA1/2突变基因携带者70岁时患乳腺癌、卵巢癌、对侧乳腺癌、男性乳腺癌等肿瘤的风险研究作一综述,为遗传咨询双方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RASSF1基因2个转录本基因在胃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以及RASSF1 2个转录本基因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设计特异性的引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RASSF1家族中2种不同转录本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40例胃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表达缺失率为60.2%(24/40),RASSF1B基因表达缺失率为37.5%(15/40)。结论:RASSF1A和RASSF1B2种转录本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RASSF1A基因在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的抑制作用,RASSF1B的表达还可能与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RCA1基因启动子区rs799906位点和编码区rs79991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广东汉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利用Sequenom Mass Array iPLEX GOLD系统对107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及93例健康对照者的BRCA1基因两个SNP位点(rs799906,rs799917)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rs799906位点TT、TC和CC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有差异(χ2=8.407,P=0.018)。相对TT基因型而言,TC杂合型能增加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OR=2.566;95%CI:1.101~5.983;P〈0.05),但等位基因T和C的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χ2=2.169,P=0.141)。rs799917位点CC、CT和TT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和等位基因C和T的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3.994,P=0.136;χ2=0.903,P=0.342)。结论 BRCA1多态性位点rs799906TC杂合型与散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有相关性;而rs799917位点多态性与散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BRCA1基因全长mRNA序列测定方法。方法:根据文献和GenBank(U14680)报道的BRCA1基本序列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建立6个特异性逆转录PCR(RT-PCR)技术,分段且扩增BRCA1全长mRNA,然后采用毛细管电泳进行cDNA测序,方法建立后用于3名健康女性样本。结果:6个特异性RT-PCR反应扩增片段相互覆盖,使序列分析结果包括全长BRCA1mRNA,共5000多bp。3名经PCR技术检测确定携带正常BRCA1基因的样本的mRNA分析结果显示,其BRCA1mRNA序列均与过往报道的正常mRNA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所建立的RT-PCR特异性结合BRCA1基因,能用于其mRNA全长序列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人种散发性乳腺癌(SBC)BRCA1基因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SP法对中国人69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纤维腺瘤石蜡切片组织进行BRCA1基因蛋白检测,分析其SBCBRCA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关系。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人种SBCBRCA1基因蛋白表达比较。结果 中国人BRCA1蛋白在SBC中的表达率为60.9%;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乳腺癌组织中BRCA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良性肿瘤组织(P〈0.05);SBC组织中BRCA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720 P〈0.01)。与淋巴结转移数目、患者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根据相关文献,黄种人中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我国台湾地区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白种人情况相差悬殊。英国与法国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种人与法国白种人差异显著(P〈0.01)。中国人、日本人分别与英国白种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中国人SBCBRCA1蛋白的表达水平的下调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其表达的减弱与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有关。提示预后差。黄种人和白种人SBCBRCA1基因蛋白表达率均有矛盾分离现象。黄种人与白种人间差异显著;表明BRCA1基因无论在相同人种或不同人种SBC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5.
多药耐药1基因与膀胱癌耐药及其逆转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导致肿瘤化疗的失败,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多药耐药1基因的过度表达。本文对多药耐药1基因与膀胱癌耐药关系及临床逆转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BRCA1蛋白在散发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散发性卵巢癌组织中 BRCA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 3例散发性卵巢上皮性癌 (OEC)、10例交界性和 14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 BRCA1蛋白的表达。结果 :OEC、交界性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 BRCA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9.5 %、90 .0 %和 92 .8% ,OEC组织中 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良性和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P<0 .0 0 5 )。结论 :BRCA1蛋白表达降低在散发性卵巢癌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乳腺癌基因-1(BRCA1)及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AG-1)检测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铂类化疗敏感性、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晚期(Ⅲ期和Ⅳ期)NSCLC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经过铂类药物化疗...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作为女性健康的杀手,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我国虽然是乳腺癌的低发地区,但仍稳居城市女性肿瘤首位,发病率为49.25/100 000,而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和病例数明显增加的趋势[1].随着细胞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乳腺癌发病的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ctide polymorphism,SNP)易感位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 BRCA1)是著名的肿瘤易感基因,它编码的蛋白质在正确修复受损DNA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BRCA1的报道多集中在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遗传易感性方面,关于BRCA1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的效用知之甚少,本文将综述BRCA1基因突变、mRNA及蛋白表达与CRC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其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娜  李平  喻姗姗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275-1277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car cinoma,LSCC)中MDC1、53BP1和BRCA1三种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5例LSCC和25例瘤周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DC1、53BP1和BRCA1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MDC1、53BP1和BRCA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50.8%、56.9%,与瘤周组织比较,MDC1表达升高,53BP1和BRCA1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蛋白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吸烟、肿瘤分布部位无关,MDC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53BP1、BRCA1的表达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BRCA1与肿瘤分级程度相关。结论:MDC1、53BP1、BRCA1在LSCC中均有表达,并与肿瘤T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三种蛋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