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柱侧凸外科治疗中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中,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经过10余年的不断完善,目前正在逐渐受到重视。椎弓根螺钉可同时固定畸形椎体的三柱,增加了把持力,便于去旋转、撑开、加压等矫形操作。通过对正常和畸形胸椎椎弓根形态及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研究和改进,目前已经提出了几种相对成熟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脊柱侧凸的矫形实践中验证是可行的,综述如下。1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发展Roy-Camille(1986年)首先将椎弓根螺钉技术用于治疗胸椎骨折,并总结了技术要点。此方法得到了普遍接受,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该方法相对简单,其进钉点为通过下…  相似文献   

2.
朱巍 《脊柱外科杂志》2007,5(4):255-255
有大量文献报道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能加强后路矫形能力。但这些报道均未考虑术前脊柱侧凸的柔韧性。在不考虑固定何种结构的情况下,僵硬的脊柱侧凸矫形程度显然差于柔软的脊柱侧凸。三个医疗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72例Lenke1型AIS行后路矫形患者。在考虑术前脊柱柔韧性的前提下,作者比较了不同术式术后最初及术后两年的矫形程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节段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凸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总结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方法。方法选取入组患者1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9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2~19岁,平均15.9岁。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30~82°,而平均为52°。全部采用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均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0例行胸廓成形术。结果术中术后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手术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3~44个月,平均23.5个月,无术后疼痛,X线正侧位及动态位片未发现断钉、假关节形成。术后平均矫正Cobb角41°,16例患者术后Cobb角平均为11°,矫正率达78.8%。所有患者均在4~8个月内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结论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内固定矫形治疗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概率低。  相似文献   

4.
脊柱内固定技术40年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20世纪60年代Harrington脊柱矫形内固定器械出现为标志,建立在脊柱生物力学和材料科学基础上的脊柱内固定技术已走过40余年的历程。40年来新理论、新器械不断涌现,内固定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拓宽了脊柱外科治疗领域,为脊柱畸形矫正、节段稳定性重建和促进脊柱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器械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是内固定“风行”的今天,如何冷静地接纳“新技术”、客观的看待“老方法”、正确地把握治疗原则是当前重要的课题。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依次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80年代CD系统的出现(第三代)。矫形固定…  相似文献   

5.
多才多艺 ,既是篮球和高尔夫球高手 ,又是医学方面的奇才 ,更是机械方面的天才。这便是脊柱外科发展史上的明星———PaulHarrington ,其内固定系统及椎弓螺钉的发明即是他多方面才能的展示。  PaulHarrington ( 1911~ 1980 )生于美国堪萨斯州 (Kansas)的堪萨斯城 ,早年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 ,因获得篮球奖学金而进入堪萨斯州立大学学习。原打算作一名理疗师的他 ,在他的田径教练劝说下攻读了医学。 193 8年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毕业。 1942年到 1945年到美国陆军特种兵团服役。二次大战后在休斯顿 (…  相似文献   

6.
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6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采用钩-棒、钩-钉-棒或钉-棒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对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畸形程度、矫正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组在畸形程度、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椎弓根钉-棒固定组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正率和维持矫正效果均较钩-棒或钩-钉-棒固定组明显提高。结论: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提高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7.
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评价使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1998年7月~2003年7月手术治疗的8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4例行后路椎小关节截骨、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0例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7例先行一期前路脊柱松解、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切口感染1例,延迟愈合4例,7例术后出现呼吸道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6例围手术期内出现心脏病复发,经过内科会诊处理平稳缓解。随访6个月~4年,影像学检查无断钉断棒,未见上、下融合椎部位的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2年以上随访者42例,Oswetry功能评分由术前58.62±12.48分改善至31.15±14.12分。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可达到矫形、固定、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有利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8.
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脊柱侧凸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三维畸形的效果。方法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23例,年龄14~28岁,平均17岁;冠状面Cobb角38°~108°,平均62.46°,矢状面后凸角(T1~T12)-8°~60°,平均43°;旋转畸形Ⅰ~Ⅲ度。采用撑开、加压和旋转的方法对脊柱畸形进行矫正,最上达T2椎弓根水平。结果术中椎弓根螺钉一次置入成功率为96%,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脊髓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Cobb角5°~42°,平均20°,平均矫正率71.06%。矢状面后凸角(T1~T12)5°~41°,平均24°。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角度丢失率平均5.8%,无内置物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椎弓根钉棒矫形系统具备三维矫形能力,操作方便,用椎弓根钉连接矫形棒和脊柱增加了矫正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脊柱内固定器的负面效应及对固定方式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脊柱内固定为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保护脊髓、促进融合、术后护理和早期康复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拟于2006年8月25-27日举办第四届脊柱外科新技术学习班及宁波市2006年骨科论坛,届时将有名脊柱外科专家贾连顺、杨迪生、田伟、徐荣明、陈其听等教授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当代脊柱外科进展;脊柱肿瘤手术进展;枕颈固定技术;寰枢椎不稳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四点内固定技术;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颈椎椎间盘置换技术;颈椎前路内固定技术;颈胸段固定技术,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胸腰椎畸形截骨矫形技术;胸腰椎前路重建内固定技术;腰椎前、后路融合界面固定技术;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技术;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手术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长期随访矫正角度丢失的程度与原因。方法 15 0例经椎弓根螺钉固定 ,85例随访 3~ 11.4年 (平均 8.6年 ) ,术前、术后及随访的X片对比 ,分析矫正角度丢失与融合节段选择、侧凸类型等之间的关系。结果长期随访结果 ,随诊 3~ 7年 39例 ,7~ 9年 17例 ,9年以上 2 9例。丢失 0~ 5°5 1例 (6 0 % ) ,6~ 10° 9例 (10 .6 % ) ,11~ 2 0° 13例 (15 .2 % ) ,2 1~ 30° 9例 (10 .6 % ) ,31°以上 3例 (3.6 % )。丢失角度与断棒、脱钉、断钉、弯钉、融合节段选择有明显关系 ;同年龄、侧弯类型无明显关系。结论优良的内固定器械和融合节段的选择是防止矫正度丢失的关键 ;提高融合技术是减少假关节和矫正度丢失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脊柱外科是骨科领域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这得益于X线片、CT、MRI等影像诊断手段的不断进步,得益于脊柱生物力学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得益于Harrington棒、Luque棒、Roy-Canaille椎弓根螺钉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内固定系统的不断临床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脊柱内固定系统代表了脊往外科的发展水平。处在这样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即便是一个资深的脊往外科医师,也很难全部掌握各种内固定系统的真谛.更不要说一般的普通骨科医师了。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顶椎置钉与否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6月~2010年1月采用全椎弓根螺钉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69例Lenke 1型AIS患者,年龄12~20岁,平均15.0岁,主弯Cobb角50°~70°,平均53.7°。根据顶椎置钉与否分为:顶椎凸凹侧均未置入螺钉组(A组,35例)和至少一侧置入螺钉固定组(B组,3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主弯Cobb角、柔韧度、顶椎旋转度和固定节段数、置入物密度、术后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等指标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B组病例在CT图像上统计顶椎不良置钉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主弯Cobb角、柔韧度和顶椎旋转度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矫形术后均未发生冠状面与矢状面的失代偿。随访24~30个月,平均27.7个月,两组患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植骨融合牢固,均未出现明显的矫正丢失。A、B两组置入物密度分别为63.4%、65.3%,平均固定节段数分别为11.3和11.6,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73.9%和72.6%。两组在置入物密度、内固定节段数和主弯Cobb角矫正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去旋转率A组为18.4%,显著低于B组的34.8%(P<0.05)。B组顶椎置入的41枚螺钉中,有5枚为不良置钉(12.2%)。结论:对于Cobb角在50°~70°非严重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置钉尽管并不能显著提高侧凸矫正率,但可以明显矫正顶椎旋转,因此,在注意置钉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在顶椎置入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15.
非影像监视下行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非影像监视下徒手置入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57例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手术,徒手法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术后常规拍摄脊柱全长X线片,随机选取10例患者行CT扫描观察,了解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362枚。术后X线片观察到10枚螺钉偏外,4枚螺钉偏下,其中2枚螺钉引起轻微肋间神经痛,3周后完全缓解。CT观察47枚螺钉有2枚螺钉导致椎弓根内壁膨胀内移,没有相应神经症状。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0.4°(32°~121°),术后平均18.3°(1°~70°),平均矫正率71.9%(38.1%~98.0%)。结论:徒手法置入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疗效。方法对26例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后路截骨、椎弓根内固定矫形。8例行后路Ponte截骨,13例行椎弓根截骨术(PSO)联合Ponte截骨,5例行全椎体切除术(VCR)。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的变化及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30°~135°(90.7°±30.6°),术后12°~30°(18°±5.6°),矫正率为82.5%,末次随访13°~32°(20°±5.8°),丢失4.3%;后凸Cobb角:术前20°~60°(40.6°±18.5°),术后10°~26°(16.8°±6.2°),矫正率为85%,末次随访13°~30°(20.5°±7.0°),丢失3.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术前3.8~6.5(5.1±1.3)cm,术后0.3~1.3(0.7±0.3)cm,末次随访0.4~1.7(0.8±0.3)cm。所有患者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仅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经延长固定节段后骨性融合。结论术前充分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后路截骨方式,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能有效矫正畸形和恢复脊柱冠、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17.
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连续或间断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 93例脊柱侧凸患者 ,平均年龄 14 .3岁 ,特发性 5 1例 ,先天性 4 2例 ,术前Cobb角分别为 71.2°和 6 8.3° ,根据畸形程度和脊柱柔韧性 ,采用一次性矫形或分期矫形。结果 特发性侧凸术后Cobb角和矫正率分别为 2 8.7°和 6 1.5 % ,先天性侧凸为 32 .6°和 5 3.8%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脊柱产生撑开、加压及旋转矫正作用 ,其矫正力大 ;且不占据椎管空间。尽管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难度较大 ,风险较高 ,但因其能对脊柱产生撑开、加压及旋转矫正作用 ,矫正力大 ,且不占据椎管空间 ,因此在具备一定技术条件时 ,该方法应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经怀根脊柱内固定术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内固定矫形治疗为治疗脊柱侧凸的重要方法。随着生物力学和材料学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内固定系统不断涌现,这些内固定系统各具优点但又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个体化置钉技术治疗Lerike I型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方法]将2006年3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的38例Lenke I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标准置钉组(19例)和个体化置钉组(19例),术前两组病例的年龄、冠状面Cobb's角、T5~12后凸Cobb's角、柔韧性和顶椎旋转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置钉组术中均采用文献推荐的胸椎进钉点选择方法,而个体化置钉组则根据术前CT预先设计出的胸椎进钉点来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利用SPSS11.5软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及置钉准确率.[结果]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化置钉组的置钉准确率和顶椎去旋转率均高于标准置钉组(P值分别为0.001、0.02).[结论]个体化置钉技术可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并提高Lenke I型脊柱侧凸的横断面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