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引起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克服这种作用的手段有两个:(1)使用对β-内酰胺酶氢解作用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具有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酶抑制剂联合用药。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克拉维酸较低浓度可抑制质粒介导的TEM,OXA,PSE酶和金葡菌产生的青霉素酶(ClassⅢ),但对头胞菌素酶(ClassⅠ)无效;舒巴坦抑酶谱与克拉维酸相似,活性则稍差;他唑巴坦的抑酶谱及活性与克拉维酸接进,且更稳定,但同样对头孢菌素酶(ClassⅠ)仅有中等活性。  相似文献   

2.
多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引起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克服这种作用的手段有两个:(1)使用对β-内酰胺酶氢解作用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具有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酶抑制剂联合用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自从Woodward报道了青霉烯核的化学和生物特性以来,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安全有效,多年来在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细菌对常用药物也在不断产生耐药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研究表明,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机制,解决细菌耐药性的一种策略是,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合用,如棒酸〈Clavulanic  相似文献   

4.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迅速发展起来的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的抗生素。由于几十年来,各种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致使许多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其耐药原因之一,细菌产生包括各种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破坏对酶不稳定的β-内酰胺抗生素,使它们失去活性,造成临床治疗上的困  相似文献   

5.
用试管肉汤二倍稀释法,检测β-内酰胺抗生素及非β-内酰胺抗生素共11种对5株耐Aztreonam(AZ)阴沟杆菌和4株相应敏感菌的MIC。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细菌β-内酰胺酶及外膜蛋白,分析它们在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指出,4株耐AZ菌株,β-肉酰胺酶明显升高。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直在抗菌药物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细菌对这类抗生素耐药性日益发展,严重影响其疗效。研究表明,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中,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最重要的机制。临床上分离的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多数菌株(90%以上)产生β-内酰胺酶,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
肠杆菌科细菌是临床感染,尤其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其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主要机制。近十余年该科细菌中不同种属、特别是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能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且常为多重耐药株,已引起临床注意。 根据ESBLs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稳定性分为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的ESBL和对其耐药的IRESB两大类,根据其衍生来源分为TEM、SHV型及非TEM、SHV型,ESBLs酶蛋白表型已近70种,几乎都由耐药质粒介导,耐药性极易传播。通过NCCLs推  相似文献   

8.
质粒介导的AmpCβ- 内酰胺酶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具有比ESBLs 酶更广的水解底物谱,能有效水解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抑制.携带编码AmpC 酶基因质粒具有可转移性,导致耐药性广泛传播.本文就质粒介导的AmpCβ- 内酰胺酶的发现、流行病学特点、酶基因特点、药物敏感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抗生素(β-Lactam),为一类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化合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近10多年来,又发展了一批单环β-内酰胺药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含β-内酰胺环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如棒酸(Cavlanic acid),碳杂青霉烯类(Carbapenam)及硫霉素(Thienamycin)等.β-内酰胺抗生素近10多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近期临床分离的3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情况及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三种AmpC酶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常规检测和用药的参考。方法:用头孢西丁药敏法、表型筛选法和三维实验法分别检测AmpC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头孢西丁药敏法、表型筛选法和三维实验法的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56.7%、13.3%、10.0%,头孢西丁药敏实验与三维实验相比,存在较高假阳性率82.4%,表型筛选法与三维实验符合率达96.7%;17株耐头孢西丁菌株的药敏实验显示出严重的多重耐药,对青霉素类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的复合药物、氨基糖苷类均呈高比例耐药,对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和他唑巴坦的头孢菌素类较为敏感,而对亚安培南和头孢肶肟的敏感率达100%。结论:表型筛选法操作简单省时,且准确率高,适合临床推广使用;治疗产AmpC酶菌感染以亚安培南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肶肟较优。  相似文献   

11.
<正>时隔11年,新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正式颁布~([1]),对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有巨大的指导意义。随着我们对新版指导原则学习的深入,发现本指导原则仍存在一些问题,特此提出,敬请同道指正。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适应证不确切指导原则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药物说明和适应证中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描述中有两段话:①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抗生素由于其耐药株可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其β—内酰胺环而失去抗菌作用。过去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研究是通过改变其化学结构以阻碍细菌产生的酶的降解,从而达到提高抗菌活性的作用,目前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β—内酰胺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庄愉 《医学信息》2005,(1):20-20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目前临床比较成功的一种对抗特殊耐药机制的方法。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因此药物直接靶向作用和逆转耐药机制显得十分重要。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环中的酰胺键,并且阻止活性药物与靶部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结合。许多革兰氏阴性菌、葡萄球菌、厌氧菌甚至分枝杆菌都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4.
Aztreonam(AZ)、亚胺硫霉素(IMI)属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本文以其它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为对照,观察它们对11种标准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它们的抑酶作用。用头孢噻啶(CRD)作底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β-内酰胺酶活性,以及它们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研究结果表明,AZ、IMI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甲羧肟、头孢氨噻类似,对11种标准β-内酰胺酶均高度稳定,除酶K-1对头孢氨噻相对水解率达25%外,其它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 其抗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达到杀菌的效果。然而, 由于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菌株间的广泛传播, 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中, blaTEM耐药基因是β-内酰胺酶的主要编码基因之一, 迄今已鉴定出243个blaTEM亚型, 其在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blaTEM基因的发现、结构及启动子, blaTEM基因的分布和传播, blaTEM基因的耐药机制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旨在为细菌中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亚型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SHV型β-内酰胺酶动力学及抑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2种SHV型β-内酰胺酶的动力学。分别以L-B作图法求取Km和V_(max),以Dixon作图法求取Ki。结果表明:除SHV-1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没有水解作用外,SHV型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水解作用。头孢噻肟对SHV-2、有较高的亲和力(低Km),但V_(max)均不超过15%。抑酶实验结果证明头孢噻肟对SHV-2、有抑制作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对SHV-1,2均有抑制作用。SHV型酶的最适pH值为6.6~7.4;最适反应温度是34℃~40℃。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nitrocefin法对21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了β-内酰胺酶定性检测,用等电聚焦技术对β-内酰胺酶进行定型,并比较了11种β-内酰胺抗生素对产酶与不产酶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不同酶型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提示:产酶阳性率高达77.62%。产酶与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机理是产生了β-内酰胺酶,为了有效地控制耐药菌的感染,开发酶抑制剂成了新药研制中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特点、抗菌活性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型及其药敏特征。方法对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哈尔滨地区临床分离的74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测定菌株对常用β-内酰胺类和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采用SHV型和TEM型特异性引物检测ESBLs的基因型。结果产ESBLs细菌对头孢吡肟、氨曲南、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依次为71.6%、20.3%、54.1%、31.1%,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为54.1%,69株(93.2%)对亚胺培南敏感。74株产ESBLs细菌中携带blaSHV和6kTEM基因的阳性例数分别是45例(60.8%)和23例(31.1%)。结论哈尔滨地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β-内酰胺类和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临床上需慎用酶抑制剂复合物及第4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仍是治疗产ESBLs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blaSHV的流行频率高于blaTEM.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研究3种体外药敏试验在测定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等3种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 采用肉汤稀释法、纸片扩散法(K-B法)和自动化微量肉汤稀释法(ATB法)检测Hi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的药物敏感性.以肉汤稀释法为参考方法,分析比较K-B法和ATB法结果间的一致性和误差率.结果 K-B法与肉汤稀释法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的药敏一致率分别为77.19%、91.58%、69.16%,ATB法与肉汤稀释法的一致率分别为70.18%、73.16%、51.98%,K-B法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这两种药物的一致率显著高于ATB法.结果 误差方面,K-B法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呋辛的重大误差率和极重大误差率都显著低于ATB法,K-B法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重大误差率也显著低于ATB法.结论 检测Hi对β-内酰胺抗生素药敏实验方面,K-B法和肉汤稀释法的一致性较好;ATB法对Hi药敏试验产生的误差较大.临床工作中报告ATB法药敏结果时,应结合β-内酰胺酶试验,出现异常药敏表型,或者对ATB药敏结果有疑问时,建议联合使用其他药敏方法,对ATB法结果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