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砷的致癌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由于环境,职业和治疗性原因使人类长期暴露于砷及其化合物,皮肤,膀胱及呼吸系统等部位的肿瘤发病率明显增高[1].在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台湾,孟加拉,中和南美洲的居民,长期饮用高砷(5μg/mg)水,皮肤损伤和皮肤癌,膀胱癌发病率很高,皮肤癌可以发生在身体暴露和非暴露于阳光的部位.病理形态上是鳞癌和基底细胞癌,或者两类混合发生[2-3].若经呼吸道途径吸入砷,机体易发生肺癌[4].  相似文献   

2.
正砷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地砷病主要由长期饮用无机砷过量的饮水引起,患者表现为皮肤色素脱失或过度沉着。除皮肤改变外,过量摄入砷还可诱发皮肤癌、肺癌等癌变,且毒害持续时间较长。近年来,饮水型砷中毒发生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研究显示,水砷暴露可导致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部分居民因长期饮用砷过量地下水死亡。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由砷摄入过量引起的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砷对细胞及细胞膜损伤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化学元素.是地球200多种矿物质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居住于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居民通过长期摄入饮水、空气或(和)食物中过高的砷而引起以皮肤损害为主的全身性慢性中毒。长期摄入无机砷(〉500μg/d)还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肝肾功能的改变,也与糖尿病、皮肤癌、膀胱癌、肺癌及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砷作为一种环境毒物,对健康的损害是全身性的、多系统的.人暴露于无机砷,可引起膀胱癌、肺癌、皮肤癌、肝癌、肾癌以及许多其他非癌毒性效应,如皮肤损害、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效应及生殖毒性效应等.  相似文献   

5.
正砷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认的人类的Ⅰ类致癌物质~([1])。饮水砷暴露是其主要的环境暴露方式,饮水中的砷主要为无机砷(iAs)。长期环境高砷暴露会引发膀胱癌、肺癌、皮肤癌等癌性损伤以及周围血管疾病("黑脚病"、动脉硬化)、神经病变等非癌性损伤~([2])。由于砷暴露涉及范围广、威胁人口多、病情危害大,现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是全球单一元素生物学作用及其危害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砷是地壳中的一种常见的类金属元素,它以三价和五价的形式存在于食物、土壤和水中。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会通过食物、饮水、呼吸等途径接触到砷化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暴露于高浓度砷的人群易发皮肤癌、膀胱癌、肝癌及肺癌等癌症[1]。除了诱发癌症以外,砷暴露也会引起乌脚病、  相似文献   

7.
1流行病学 最早发现砷暴露与糖尿病之问关系的是Lai等人。他们的数据来源是台湾一个乌脚病高度流行地区的891位居民的健康检查报告,结果检测到这里的饮用井水有过量砷暴露,这些村庄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台湾一般人口的二倍左右,研究表明累积砷暴露量作为一个复合的危险因素,与糖尿病患病率之间存在着关系。Tseng等人同样在砷暴露高度流行的村庄每半年做一次口服糖耐量试验研究,并且同台湾Ⅱ型糖尿病非爆发乡镇的发病率进行比较,其结果同“等人的相似。其后的调研发现,在砷暴露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且远远高于台湾其他非砷暴露地区。在另一项研究中,Rahman等人进一步审查在有皮肤损伤和非皮肤损伤的患者当中砷暴露与尿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皮肤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类型是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前两种类型的皮肤癌发病率大大超过黑色素瘤,但是大多数患者容易治疗,长期预后更好。BCC和SCC均来源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它们不如黑色素瘤致命,主要是因为它们局限于其发病部位,这使得其治疗更加直接[1]。CM是皮肤癌最致命的形式,由表皮黑色素细胞产生,是一种难治疗性和倾向转移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的黑色素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来治  相似文献   

9.
孙祥 《地方病通报》1993,8(1):111-113
自1887年Hutchinson首次报道砷引起皮肤癌及其与角化过度的关系以来,不少学者和医生对慢性砷中毒的皮肤损害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现有资料表明,无论职业或环境污染接触、还是应用含砷制剂发生慢性砷中毒,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本文仅将饮水砷污染引起地方性慢性砷中毒的皮肤损害作一综述。 一、饮水砷污染的原因 砷在自然界中多以三价或五价的盐类形式存在,其中以砷黄铁矿(FeAsS)、雄黄(As_4S_4)和雌黄(As_2S_3)等硫化物最常见。它们常以混合物形式分布于含有金、银、铜、铅、锌、钴和硒的矿石里。从矿石浸出的砷可污染水源和土壤。  相似文献   

10.
人类通过环境长期暴露于砷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专业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体内外实验证实,无机砷对机体的损害效应是复杂的、多系统的.目前,已经从高砷暴露人群的皮肤、血液、尿液、痰液等生物样本中发现了一些与砷暴露有关的蛋白表达的改变,这为证明砷的毒性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也为筛选慢性砷暴露早期健康损伤效应标志物提供了候选蛋白.为此,作者根据人群研究资料,对慢性砷暴露与人类蛋白表达改变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综述了一些心血管药物对皮肤的副作用,例如乙胺碘呋酮所致皮肤损害发病率就占有重要地位,乙胺碘呋酮损害皮肤有两种类型即光致敏作用和皮肤色素沉着,前者表现为光照性皮炎。此种皮炎可发生在用药的各个时期,但多发生在用药的头一个月。损害部位主要是身体暴露部分,如面部、颈部和手部,并感到奇痒,若受强烈和长期阳光照射,则可发展成为急性红斑病和大水泡性皮  相似文献   

12.
砷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存在于地壳、土壤、海水、河水、大气及食物中。人类摄砷的主要途径是饮水和食物,食物中含有机砷和无机砷,而饮水中则主要含有As^3-、As^1-、As^0、As^1+、As^3+和As^5+等多种形式的无机砷。砷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有很多种,如皮肤和内脏器官肿瘤、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等都与砷暴露明显相关,尤其是饮水型砷暴露。  相似文献   

13.
1一般资料慢性砷中毒是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犤1犦,主要是由于长期(1~5年以上)接触砷及砷化物所致。其发病大多数是生存环境中含砷量过高,特别是饮水中含砷过高(一般为三价砷),也是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的反复接触,如染料、农药、制革等工业。另外,因治疗需要服用含砷的药物(如中药雄黄)而引起发病。慢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中最为典型、发生率最高的是掌跖部位皮肤的改变,即掌跖角化和躯干部位皮肤的色素异常,即色素沉着斑。掌跖角化主要是双侧掌跖部位皮肤角化过度粗糙,对称发生。较为典型和多发的是鸡眼样角化突起,中央略凹陷,并常融合成片。角…  相似文献   

14.
砷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认的人类皮肤癌和肺癌致癌物,长期暴露可导致以皮肤色素脱失和或过度沉着、掌跖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慢性中毒.砷中毒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劳动,如何对患者进行合理治疗,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阻断远期效应的发生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多年来,防治工作者们不断探索治疗砷中毒的药物和方法,在抗氧化、排砷解毒、保肝等药物治疗以及对症和手术治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是生活在特定地区的人群,由于长期从饮水、食物或空气中摄入过量砷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脱失,色素沉着,掌跖过度角化,皮肤癌或脏器癌等。但在皮肤损害出现前或后常伴有肝脏肿大、盆血及神经系统等异常改变。笔者选择临床资料完整者194例,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呼和浩特盆地西部3个饮水型砷中毒病区自然村的普查结果,选择临床资料完整者作为分析对象。皮肤改变诊断依据“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和临床诊断暂行规定”[1]。尿砷、发砷测定用硝酸-硫酸消…  相似文献   

16.
砷是国际肿瘤机构(IARC)确认的人类致癌物质之一,长期暴露可引发皮肤等的部位肿瘤.砷吸收后通过循环系统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对循环系统的危害首当其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与心肌损害有关的心电图异常和局部循环障碍导致的雷诺氏综合征、球结膜循环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等[1].作者将对近年来砷对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现况和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砷及其化合物是国际肿瘤机构(IARC)确认的人类致癌物[1-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砷暴露和人群肺癌、膀胱癌、皮肤癌、肝癌、肾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生殖发育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危险性增加有关[3-5].随着砷毒作用研究的深入,砷的致病机制已成为学科领域内热点、难点课题,已有多种假说提出,包括:氧化应激与活性氧的产生、染色体畸变、干扰DNA甲基化、诱导细胞增殖及改变信号转导模式等.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贵州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主要分布于4县9乡镇32个行政村,暴露人口约4万人,8700余户.现症病人2848人。其主要流行特点为室内砷暴露水平与煤含砷量、用煤量、燃煤时间、房屋大小及通风情况、食物干燥储存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多途径摄砷;多在冬季发病,起病较急,首先出现亚急性砷中毒表现:肝硬化腹水是主要死因之一;氟、砷、二氧化硫等多重污染共存。该病在贵州省发生与流行已久,虽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未能得到完全控制,建议在病区政府领导下.制定限期控制行动计划,采取以健康教育为基础,禁采高砷煤、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尽快控制病区砷污染。  相似文献   

19.
皮肤癌主要是中年和老年人的疾病。头颈部的大多数肿瘤性皮损是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或恶性黑色素瘤。前两种癌通常出现于60~80岁,后一肿瘤最常见于40~60岁。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男女相等,而鳞状细胞癌则男性较多见,恶性黑色素瘤则女性较多见。然而,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男性较女性多0.5~1倍。大约25%的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病人不只有一个皮肤癌。另有10~25%的皮肤癌是在4年以内或4年以上新发生的。病人在数年内,同时或分别发生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甚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受饮水型砷暴露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于13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67个病区和1969个潜在病区村,受威胁人口约207万[1].慢性砷暴露对身体危害十分严重,能引起皮肤、膀胱、肾、肝和肺部发生肿瘤[2].研究发现[3],不同种族、不同个体之间对砷的敏感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地方性砷中毒(包括饮水型砷中毒和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发病存在个体差异已经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证实,即在相同暴露条件下,砷暴露者发病情况及病情差异较大,提示个体易感性因素可能是促发砷中毒的关键因素之一[3].这种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剂量水平、暴露途径、饮食以及暴露砷的特定类型,参与砷生物转化过程的某些酶的基因多态性也与这种差异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