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头脑风暴,让普通护士也能参与到质量控制工作中去。提高留置针应用安全性,减低患者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及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阳光天使",确立"降低留置针应用存在的安全问题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分析210例血液病住院患者(3d以上)静脉留置针存在的不安全问题及原因,统计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安全问题发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安全问题发生率降幅56.5%,达到预期目标。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留置针应用存在的安全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管理对降低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降低妇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从人、物、法、环四个方面查找原因,经过要因论证,确定主要因素,提出并落实降低妇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的对策,制定出留置针静脉输液及防范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标准化措施。结果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36%降至活动后的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妇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拔管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本科室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9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另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科室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9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成立品管圈,根据品管圈的"PDCA"循环管理原则,确立"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作为品管圈的活动主题,分析非计划拔管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对应的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置管时间和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12.56±3.32)d、(8.83±2.25)d,经t检验,观察组的平均置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11.22%(11/98),观察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3.13%(3/96),经χ~2检验,观察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中施以品管圈活动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置管时间,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成功留置时长与拔管原因情况。方法 对安徽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3~12月收治的1 565例次患儿留置针成功留置时长与拔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脱管和堵管随留置时间延长,72 h以内和72以上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留置时间在72 h以上渗出发生率为39.4%,较72 h以内渗出发生率的46.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9.23%患儿留置时间在72 h以内;留置时间在72 h以内和72 h以上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46.3%和4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成功留置时间以72 h内为主,导致拔管原因以输液渗出和静脉炎为主,堵管和脱管及其他次之。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药实践》2016,(2):146-14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应用各种统计数据及品管工具,对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查找拔管的根本原因,从而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降低拔管率。结果: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由改善前的63.29%降低到改善后的31.47%。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全体圈员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凝聚精神,使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下降,提高了留置针的使用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以“提高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为活动主题,对所有实施品管圈前的311例及实施品管圈后366例患者留置针穿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穿刺成功率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由86.5%提升至96.72%。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叶婷婷  张娟  许燕  魏徽  张银兰 《安徽医药》2019,40(12):1402-1404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能否促进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规范服用抗凝药物。方法 选择2017年6~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动脉瘤介入术后住院的患者150例作为实施前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成立品管圈,分析影响规范用药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活动实施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再次调查同类住院患者150例作为实施后组。统计并比较实施前组与实施后组患者的规范服药率。结果 实施前组患者的规范服药率为77.07%,实施后组为89.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1,P < 0.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促进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规范服用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8.
徐建云 《北方药学》2013,(11):184-184
目的:运用PDCA循环法,对使用耐乐固固定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进行质量控制。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在我科住院的160例使用耐乐固固定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男性118例,女性42例。运用PDCA循环法对使用耐乐固固定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进行护理,每月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把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个循环管理的重点。分析患者的非计划拔针率、意外拔针率、计划性拔针率。结果: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非计划拔针率由63%降至20%、意外拔针率由28%降至0、计划性拔针率由9%上升至80%。结论:运用PDCA循环法对使用耐乐固固定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能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杨培培  许元宝  余维  朱猛  夏玉环 《安徽医药》2015,36(10):1276-1278
目的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排药差错,优化工作流程和制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用药安全。方法 组建品管圈,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排药差错的原因,拟定和实施改善措施。结果 排药差错由活动前平均每日1.47次降低到活动后的0.71次,达标率113%。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排药差错,提高了排药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6月在本科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44例为对照组(活动前),选择2013年7~12月在本科使用浅静脉输液的患者148例为实验组(活动后),运用品管圈的方法,分析影响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改善对策。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由82.64%提高至94.59%,堵管发生率由27.78%下降至6.76%,脱管发生率由13.19%下降至3.38%,静脉炎发生率由15.28%下降至3.38%。结论品管圈活动规范了浅静脉留置针操作,可有效提高留置针的留置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留置针使用率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感染科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2017年4月至6月留置针使用率,开展品管圈活动后2018年10月对留置针的使用率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前,患者留置针使用率为30%,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患者留置针为95%,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留置针使用率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提高感染科留置针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头皮针(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在新生儿腰椎穿刺术(简称“腰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铜川市人民医院需行腰穿的住院新生儿65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使用5.5号头皮针进行腰穿,对照组使用传统腰穿针进行,观察两组的1次进针成功率、穿刺失败率及副损伤等指标。结果 1次进针成功率观察组(84.85%)显著高于对照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P<0.05);穿刺失败率观察组(6.06%)显著低于对照组(2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副损伤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头皮针在新生儿腰穿中一次进针成功率高,失败率低,方便控制,副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早八点静脉输液的审核分科速度,确保患者准时用药,安全输液。方法:以自愿方式参加组成小组,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骤、七大手法和PDCA循环进行活动。结果: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早八点输液审核分科速度从每小时每人794.3瓶提升到每小时每人1028.4瓶,进步率提高29.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参与者的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荣誉感、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提高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审核分科速度,更好服务于病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7,(16):113-1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子痫前期孕妇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讨论。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明显增加,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目标达成率为149.9%,进步率为80.9%。结论品管圈方法的提高孕妇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输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孕妇安全。  相似文献   

15.
段秀丽  程瑞 《安徽医药》2020,41(6):717-719
目的 观察针道加压限位法在外架固定患者针道感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外架固定治疗的骨缺损或开放性骨折病例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以碘伏消毒针道、骨针及其周围皮肤,敷料包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橡胶瓶塞制成的限位扣卡在外架的骨针上,沿骨针向内推挤,使其挤压敷料压紧针道。观察比较1月后两组针道感染病例百分比和感染针道百分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针道感染病例百分比分别为15.62%、51.61%,感染针道百分比分别为5.27%、19.0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外架术后患者,采用针道加压限位法有利于预防针道感染。  相似文献   

16.
陈伟  方宇 《中国药事》2018,32(1):142-149
目的:分析商洛市中心医院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效果,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商洛市中心医院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015年6-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2016年6-12月)各600份有效清洁手术病历,运用品管圈方法,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分析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效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67.3%下降到36.8%;给药时机合理率由79.7%提高到96.5%;术后使用疗程合理率由43.6%提高到75.3%;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57.2%提高到89.2%。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预防用药率由100%降低到0%。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明显提高了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对促进医院安全、有效、经济及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小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压疮发生率的效果。方法2013年2—8月,以该科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成立品管圈小组,从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与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压疮发生率从改善前的13.49%降低为改善后的5.26%,目标达成率为123。39%,目标进步率为61.00%。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压疮发生率,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护理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化,圈员之间相互团结协作,团队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在降低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方法由肿瘤科护士长牵头,科室成立外周静脉留置针项目管理小组,通过前期搜集文献及资料,访谈肿瘤科使用静脉留置针而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患者,制定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情况调查表。2017年1~6月实施项目前的980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7~12月实施项目后的930例作为实验组,记录住院患者留置针使用现状。结果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下降(P 0.001);脱管原因发生率降低(P 0.001)。结论项目管理可以降低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控制产生脱管的原因,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神经外科患者胃管意外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以"萤火"为圈名的品管圈,确定"降低神经外科患者胃管意外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患者胃管意外拔管的原因及运用PDCA循环方法进行措施制定,实施检讨与护理质量改进,对活动开展前后取得的有形成果与无形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活动开展后患者胃管意外拔管缺陷率低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开展后圈组成员在QC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个人表达能力、工作热情、责任与荣誉、创新思维等无形成果较开展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QCC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患者胃管意外拔管率具有显著效果,具有主动管理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延长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天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管理活动小组,采取方便抽样方法,选取连续3个月我科室接受输液的患儿120个,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有效措施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患儿静脉留置针平均使用天数上升73.96%,延长了患儿留置针的使用天数。结论:品管圈活动进一步规范患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减少患儿再次穿刺的痛苦,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