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药外治疮口不敛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疮口不敛的外用方,基于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疮口不敛外用中药的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常用药物组合及新处方。结果 共纳入外用方71首,涉及中药101味,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有12味,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是乳香、龙骨、没药;101味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多辛、甘、苦、涩,主归肝、心、脾、肺经,药物功效以活血化瘀、拔毒化腐生肌为主。常用药物组合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乳香-没药、乳香-龙骨、乳香-血竭,4个核心药物组合包括乳香-没药-龙骨-血竭等;3首新处方分别是乳香、龙骨、没药、轻粉、血竭,白蔹、白及、降真香、五倍子、滑石,黄连、槟榔、当归、木香、铅丹。结论 中药外治疮口不敛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拔毒化腐生肌、清热、收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中药外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以"过敏性鼻炎"或"变应性鼻炎"、"外用"、"中药"为检索关键词,检索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卫生部药品标准》等数据库和文献,纳入分析55首处方,对其进行用药规律的初步归纳和分析。结果:中药外用治疗过敏性鼻炎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分别为:辛夷、细辛、白芷,苍耳子等;性味上,温性最高,寒性次之,辛味最高,苦味次之,再者为甘味;归经上,入肺经最高;药物分类上,解表药最高,清热药与补虚药次之。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解表药、开窍药。结论:中药外用治疗过敏性鼻炎用药较为规律,但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王清任使用桃仁的药物配伍规律。方法: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建立《医林改错》药物数据库,采用Clementine 11.1数据挖掘系统中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研究桃仁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结果:找出了与桃仁配伍常用的对药、药群等;桃仁和其他药物的配伍主要集中在:与活血化瘀药物的配伍,与补血养血药物的配伍,与补气药物的配伍,与理气药物的配伍等几个方面。结论: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药物配伍规律研究是可行的,关联规则可作为探寻药物配伍规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软件分析腱鞘炎中药外用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自建库至2015年治疗腱鞘炎的中药外用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和新处方。结果对筛选出的76个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27个核心组合和3首新处方。结论腱鞘炎常用的药物以祛风湿、活血化瘀药为主。该研究结果对治疗腱鞘炎的组方用药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药外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选药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刊载的中药外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处方,统计处方中出现的各类中药的用药频次。结果:筛选有效文献80篇,录入95首方剂,包括127味中药,主要分4类,祛风湿药36味,总用药频次386次,活血化瘀药22味,总用药频次333次,解表药13味,总用药频次142次,补虚药14味,总用药频次120次。结论:中药外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兼顾补血活血、温肾固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宋代名医陈自明所撰《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用药组方配伍规律及主干药的功效。方法整理《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方药并将方剂录入计算机,建立《外科精要》方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其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外科精要》方剂99首,使用中药174味,用药总次数达499次。采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高频核心药为甘草、乳香、黄芪、大黄、当归、人参、木香、没药、瓜蒌等;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药性为温、寒、平,累计频率达92.99%;药味为苦、甘、辛,累计频率达86.42%;归经为脾、胃、心、肺、肝、肾,累计频率达86.09%。结论陈自明擅长运用核心药加减,药类主要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治疗中医外科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归纳中风后口眼歪斜的常用药物及配伍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5.0》中治疗中风后口眼歪斜的古代及近代中药处方,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软件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并利用SPSS Statistics24和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库中的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研究最终纳入方剂621首,中药331味,药物总频次7880次。其中最常用单味药物为防风,频率达47.5%。最常见药类为解表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常用药组蝎梢-天麻-僵蚕在设定支持度15%、置信度70%条件下出现频次最高。[结论]数据挖掘结果体现了先贤治疗中风后口眼歪斜重视单味药物防风的应用及虫类药与平肝熄风药的配伍使用,对现代遣方用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外科发挥》中治疗外科疾病内服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并整理《外科发挥》中治疗外科疾病的内服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挖掘方法,对《外科发挥》中治疗外科疾病内服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内服方192首,涉及中药207味;使用频数≥10的有43味,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生甘草、当归、人参、茯苓;频数≥30次的药物组合共12个,使用频数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人参-生甘草、生甘草-当归;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Ⅰ和Ⅱ为23对,在以上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类得到新处方23个。结论薛己临证辨治外科疾病注重活血化瘀、托补内消、养阴生肌,为临床辨治中医外科疾病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伤科补要》治疗骨伤用药规律。方法 整理中治伤的内服及外用方剂,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学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进行归纳,使用SPSS Modeler 14.1进行复杂网络图展示并关联规则分析。统计药物使用频率,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涉及95个内服方,35个外用方。内服药物中使用频率≥10次的中药共24味;外用药物≥5次的共16味;内服和外用药物多见性温,以辛、苦和甘味为主;归经多见心、肝;功效以活血化瘀和补虚为主。关联规则得出川芎-当归等13组内服核心药物,乳香-没药等5组外用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内服药物共4类,外用药物共3类。结论 该书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敛疮生肌为主要思想,运用当归、川芎等内服药物和乳香、没药等外用药物治疗骨伤科疾病,为临床治疗骨伤科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穴位合并中药治疗脂溢性脱鬓的临床选穴与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CNKI、万方国内中文数据库中1985年1月—2015年12月的相关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脂溢性脱鬓临床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运用辅助系统将符合标准的穴位及用药分别进行组方选穴规律的分析。结果:将最终纳入的159首处方进行分析,明确各证型处方中的用药频次,并提取出四个核心穴位为百会-风池-头维-上星穴及四个核心药物为何首乌-当归-女贞子-旱莲草,以此作为临床穴位与药物结合应用于临床的基础方。结论:揭示临床治疗脂溢性脱鬓主要以行气活血、补益肝肾、调经通络为主要治疗方法,并根据兼证配伍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祛风解毒等药物为主要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整理中医临床治疗痤疮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01~2015年治疗痤疮的中医临床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其处方用药规律。结果:筛选治疗痤疮方剂218首,分析得到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用药模式、用药规则、药物关联的网络化展示,并得到优化新方5首。结论:以清热药为主,凉血活血与养阴透散相辅相成,是治疗痤疮中医处方的重要选药和配伍方法,通过5首新方可以得到痤疮的五种分型:热毒壅盛型、肝脾不调型、气血不调型、痰瘀互结型、阴血亏虚型。新方体现的治法分别是清热解毒法,疏肝健脾法,调和气血法,活血化瘀、散结消肿法,滋阴补血法。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可以较准确归纳其用药模式和用药规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研究恶性腹水外治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医学网、百度学术网中文建库至2018年9月31日收录关于恶性腹水中医外治的文献,提取文献中处方,利用EpiData 3.1软件构建数据集,规范中药命名,然后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TCMISS V2.5)中复杂系统熵聚类法、Apriori算法和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核心算法,获取恶性腹水外治方剂组方规律及新处方,并根据结果绘制相应网络图。结果:纳入方剂共147首,进行分析后得到药物使用频率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常用药60组、外用新方核心组合24个和新方12首。结论:中医外治恶性腹水以攻邪扶正为组方原则,以攻逐水饮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温阳化饮药、补虚药为组方为首选,并结合兼证辅以解表药、理气药、化痰药等。  相似文献   

13.
<正>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反复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咬伤、抓伤等多种形式[1]。非自杀性自伤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类疾病,在全球青少年中的患病率高达17%[2-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高达44.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技术的方秀兰中医辨治肺癌学术经验的规律,以此为基础分析方秀兰的肺癌治疗思想及用药特征。方法:收集方秀兰教授2022年1月~2023年1月门诊时确诊的124例肺癌患者的治疗处方,将各项用药信息转化为方剂基础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159味药物(出现频数进行系统的聚类分析,并借助于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律分析等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间的配伍规则,以两周为1疗程,评价用药后1个月时的疗效,深入挖掘方秀兰教授治疗肺癌的用药思路。结果:中药方剂共378首,涉及中药159味。中药四气以寒性药物居首,以温性药物次之。五味以苦味、甘味药物为主。归经以肺经药物使用频率最高,脾经、肝经的药物次之,分别位列第二、三位,药物功效以补虚为主。结论:方秀兰教授治疗气阴两虚型肺癌强调病症结合、辨证论治,以益气养阴、解毒化痰、活血化瘀、健脾化湿、化痰散结为法,辅以补虚、理气、清热,符合肺癌以正虚为主,痰、瘀、毒夹杂为病的发病机制。方秀兰教授的用药规律与治法可为肺癌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化痰祛瘀法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采用化痰祛瘀法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有效医案348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关联规则和提取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 348张初诊处方中涉及66味中药,以垂宁方为化痰祛瘀法基本方,通过辨证配伍分析产生潜在新处方7张。结论 通过TCMISS初步揭示了化痰祛瘀法为基本大法基础下,随证配伍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的处方用药规律,为总结课题组中医药临床用药经验提供客观方法,有助于为中医药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日,根据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评审细则》有关规定,经公开申报、资格审查、陈述答辩、专家委员会复核、结果公示,确定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共计285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和总结近2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文献中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CNKI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分析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剂90首,涉及中药146味。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0个,新处方10首。结论 :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剂的组方规律体现了益气养阴、补肾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了102篇中医药有效治疗糖尿病的文章,摘录其中方剂共102首,把每首方剂中的单味药输入EXCEL 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102首方剂中,共使用177味药物1795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主要有黄芪、山药、生地、麦冬、天花粉、山萸肉、丹参和茯苓。按照中药学分类统计,清热药居于首位,其次是益气养阴药,第三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淡渗利湿药、理气药等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在益气养阴,清热润燥传统治法的基础上,逐渐重视活血化瘀,并开始认识到调肝理气等治法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所有含木香中成药处方的证治及配伍规律,为木香的临床运用及相关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运用复杂系统熵聚类、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和改进的互信息法对含有木香中成药处方中的药物分布、性味归经、主治证候及疾病进行统计,并对其核心药物组合和证治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含木香中成药处方451首,主治证候106种,主治疾病128种,核心药对7对。其中,高频主治证候为食积证、气滞血瘀证,其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木香顺气散和香附四物汤;高频主治疾病为积滞和腹痛,其对应的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木香顺气散和香砂六君子汤。结论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木香的中成药在消化系统疾病上的运用最为广泛,于其他方面的应用较少;其治疗食积证和积滞病均以木香顺气散为基本方;治疗气滞血瘀证和腹痛病,分别以香附四物汤和香砂六君子汤为基本方;木香在抗炎、抗菌及抗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新药研发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圣济总录》心悸方用药规律。方法:使用方剂配伍信息综合挖掘系统(V1.0)统计药物频次及药类频次,并使用病药关联规则及病证药关联规则分析心悸方证与药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根据用药规律分析得出,心悸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主要表现为心气虚,治疗以补气安神为原则,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远志、炙甘草、防风、天竺黄等,同时病证不同,选择的药物不同。高频药物配伍主要为茯苓-炙甘草,麦冬-炙甘草,人参-炙甘草等。结论:通过对《圣济总录》心悸方的系统分析研究,可了解治疗心悸病的基本思路,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