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弓形虫复杂的生活史包含多个生命阶段、多种宿主和多种生存环境,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换,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均需要精密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弓形虫缺乏其他真核生物典型的转录因子,却存在着丰富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相关研究证明,弓形虫在转录后水平存在着以组蛋白修饰为主的大量修饰机制,如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和类泛素化等;同时发现弓形虫非编码RNA在弓形虫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弓形虫的致病机制,从而有效防治弓形虫感染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3.
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使人们认识到几乎所有人类肿瘤都是由表观遗传学异常与基因改变共同引起并促进其演变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主要包括DNA甲基化改变和组蛋白修饰,这两种调控模式本身及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可导致印记丢失,染色质重塑,非必需重复序列的转录、基因的异常活化以及抑制肿瘤发生和演进基因的异常沉默等,在异常的克隆性增生和癌性增生的级联事件起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酵母模型中的研究更深入的理解了肿瘤干细胞的定义以及引起肿瘤的相关分子机制.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各种特性,优化肿瘤的早期诊断,改善肿瘤的预后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徐忠秀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2,21(2):164-169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修饰的一门学科。表观遗传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基因组印记、母体效应、基因沉默和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等。目前,对于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的调控上,其机制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亦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慢性炎症疾病.表观遗传修饰可能是链接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桥梁,深入了解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微小RNA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进一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且由于表观遗传修饰可逆,这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靶点. 相似文献
6.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12)
表观遗传学沉默几乎是人类恶性肿瘤的普遍特征,其影响涉及从肿瘤起始到进展的所有关键信号通路,靶向表观遗传学异常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表观遗传学治疗药物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单独或与其他治疗相结合,在一些血源性肿瘤及实体瘤中获得了突出的疗效,正在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快速转化.本文就表观遗传学治疗药物单独及与其他治疗相结合在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以便发现并确定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加速其向肿瘤临床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8.
4.遗传性肝病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中枢器官。近年,对诸多肝脏疾病的遗传学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遗传性血色病是白种人最常见的遗传代谢性肝病,Antonello Pietrangelo等人的研究表明至少5个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血色病的发生:HFE、转铁蛋白受体2(TfR2)、Hemojuvelin(HJV)、Hepcidin和Ferroportin基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为肝病领域中研究最为活跃的课题,取得的进展也最快。目前至少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3种(表1),其中甲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已经弄清,非甲非乙型肝炎可能是由一种或几种病毒所引起。 相似文献
14.
15.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3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疾病,病情迁延反复,有癌变的风险.目前UC的具体发病机制与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可介导UC的易感性基因与机体内、外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在UC的始发及其疾病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与UC患者的结肠黏膜免疫和防御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对可能影响UC发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综述,探讨表观遗传修饰在UC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以扩大的心室和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心肌病.DCM在所有心肌病中发病率最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大慢性病.DC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亦无特效药物及方法.因此,探寻DCM新的发病机制,从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靶点,对临床救治具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消化系疾病遗传学基础的研究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 ,正确认识消化系疾病的遗传因素将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同时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该文主要对近年来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对消化系疾病遗传学基础的研究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正确认识消化系疾病的遗传因素将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该文主要对近年来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7,(6)
正原发性肝癌,主要为肝细胞肝癌(HCC),因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和癌症致死原因。据研究报道~([1]),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男性、女性分别为第五、七位,其死亡率在全球男、女排名分别为第二、六位。我国是原发性肝癌大国,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26万例,其中42.5%发生在我国~([2]),原发性肝癌已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虽然近年来出 相似文献
20.
尽管近年来对肝脏疾病的诊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缺乏根本有效的治疗。在我国,大多数慢性肝病与病毒感染有关,而且目前的抗病毒治疗仍然存在总体疗效偏低、用药时间长、临床费用高及病毒变异等问题,尤其是病情进一步发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时更缺乏有效的治疗。因此积极深入探讨各种慢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