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11-114
目的 分析辽宁某医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保证患者临床用药更合理、更安全、更有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2019 年辽宁某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54 例中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发生年度、患者年龄、性别、药品剂型、给药途径、涉及系统及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结果 中药不良反应在60 岁及以上患者中多发,主要以中药注射剂为主(77.95%),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前5 位均为为中药注射剂,排名第一的药品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结论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引起的60岁以上老人的不良反应的情况,对老年人如何用药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老年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系统收集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216例,对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的品种、给药途径及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菌药物的比例最大(59.26%),其中以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最为显著,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结论:在给药时要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确保老年人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的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涉及的药品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构成比为54.69%,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高,构成比为41.86%。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院2011年度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药剂科上报的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注射给药占96.04%,一般的不良反应占95.05%,60岁以上的患者占17.80%,累及的器官/系统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3.56%。药品主要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占所发生不良反应例数的31.68%,占药品品种数的32.56%。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合理用药意识,注重临床用药监测,不断总结经验,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马洁 《中国医疗前沿》2013,(20):89-89,7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以来上报的不良反应,对ADR发生的患者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整理、统计。结果发生ADR的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占57.14%;大于60岁的人群易发生ADR,占44.16%;静脉给药是最容易引起ADR发生的给药途径,占79.2%,中药制剂、抗菌药物和循环系统用药是ADR涉及最多的三类药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1.33%,其次是全身性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结论和综合医院相比,中医医院ADR的发生有其自身特点,与中医医院患者人群分布、用药特点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5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例ADR中,41岁~60岁发生率较高;中药注射剂14例(占26.9%),生物制品11例(占21.2%),抗感染药9例(占17.3%);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静脉滴注用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以保证用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静脉滴注用药ADR共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静脉滴注用药ADR在临床表现方面常以皮肤过敏反应、免疫系统损害最为多见;抗菌药物、中药静脉注射剂是引起静脉滴注ADR发生的主要因素;经统计,开始用药10~20min时静脉滴注ADR发生率较高,为28.24%,其次为≤10min时静脉滴注ADR发生率为24.71%,30min~1h静脉滴注ADR发生率为23.53%。结论:加强静脉滴注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监测,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钟建雄 《华夏医学》2013,26(3):557-560
目的:分析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全年ADR共10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36.89%),以抗菌药物引起ADR最常见(41.75%),静脉给药是ADR发生最常见的给药途径(80.5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36.36%),其中不合理用药引起ADR发生37例(35.92%)。结论:临床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雪艳 《吉林医学》2012,33(25):5465-5466
目的:总结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方法:对发生的266例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最多,占90%;抗感染药物使用最多,占39.2%;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24.8%;静脉滴注是导致ADR发生呢个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9.5%。结论:临床用药要注意不良发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密切关注联合用药后患者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8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81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老年患者(≥40岁)发生不良反应率高,占77.8%;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用药后6~60 min不良反应率高,占79.0%。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对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高危药物、高危患者、高危时间段重点观察,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诱发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儿童使用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42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全部为11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全身性损害及呼吸系统损害;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应用该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不良反应主要在用药60 min内出现.结论 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在年龄、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和规律,应规范儿童应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赖金华  周学琴 《当代医学》2012,18(17):128-130
目的分析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类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1年7月30日收集到的46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ADR/ADE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原患疾病及因果关系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6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ADR/ADE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光敏反应、呼吸系统等;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40min内,多数患者在停药后1d内康复或明显好转。结论应重视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用药后的监护,减少或者避免严重ADR/ADE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148例有效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10岁以下儿童及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最多;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81.08%;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63.5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见,占60.14%.结论 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结合喜炎平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报道,探讨其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中关于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对纳入研究的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52篇,包含不良反应/不良事件57例。分析结果发现,喜炎平注射液相关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中,尚未发现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性别、过敏史有关,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多发生于<10岁年龄组,患者原患疾病多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早期,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30 min内,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主要类型为变态反应,在经过临床有效处理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发生,无肝肾损伤。[结论] 引起喜炎平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可能因素众多,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主,病情大多发展迅速,在得到及时处理后,预后良好,无肝肾损伤。  相似文献   

15.
57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年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情况,为安全使用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57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从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药品种类、剂型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年度发生例数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喹诺酮类发生不良反应较多,占28.90%;静脉注射粉针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它剂型,占56.31%。结论抗感染药物发生ADR的例数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医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ADR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精神类药品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及其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例精神类药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不良反应主要分布在20-40岁年龄组,累及神经系统、代谢与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8类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神经系统的锥体外系反应最为高发。结论:精神类药品发生的不良反应非常广泛,应加强其临床监测,加快推进药品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彦凤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2996-2997
目的分析艾迪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按照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例不良反应中,男性4例(57.1%),女性3例(42.9%);不良反应主要的临床表现:过敏4例(57.1%),恶心呕吐1例(14.3%),静脉炎1例(14.3%),一过性转氨酶增高1例(14.3%)。结论艾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大多为一般过敏反应,但应加强其监测工作。提醒临床医务工作者加强用药监护,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从而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诱发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2012年自发上报的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35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醒脑静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及呼吸系统损害;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应用该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不良反应主要在用药30 min内出现。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在年龄、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和规律,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儿童用药过程中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李盟 《中国病案》2012,13(8):65-66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2011年上报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93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变态反应占38.7%,其次为神经系统占21%,心血管系统占19.3%,消化系统占12.9%,肌肉反应占4.3%。其中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有58人,占不良反应发生率的62.3%。女性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略高于男性,占不良反应发生率的56.9%。结论临床应重视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危害性。高龄患者在使用莫西沙星时应慎用,静脉给药时应控制好滴速。  相似文献   

20.
胡慧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72-74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门诊西药房收集到的262例有效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ADR发生的年龄分布广泛,尤其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39.69%。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39.93%;其次为循环系统药物,占24.54%。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其次为神经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对老年人ADR的监测工作,减少不必要的ADR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