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TXA)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采用软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术后关节腔内注射20 mL溶有1.0 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术后夹闭引流管4 h后放开;对照组术后直接向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20 mL,同样夹闭引流管4 h后放开。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复查血常规指标、术后并发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术后2 d总的引流量、输血人数及输血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比容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凝血功能、血栓发生率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全膝关节术后出血量、输血率,同时并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观察不同用法用量氨甲环酸防治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10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配至4个组。静脉滴注组术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 g;关节腔注射组术中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 g;静脉联合关节腔组术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 g,并于术中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 g;对照组术前及术中不使用任何止血药物。比较4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凝血功能变化、住院时间、治愈率、28 d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静脉联合关节腔注射组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组与对照组理论总失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间出血量或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纵向比较,术前和术后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部分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普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各组间住院时间、治愈率、28天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氨甲环酸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中有较好的止血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疗效相近的情况下,建议使用单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联合关节内灌注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46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于止血带充气前10min静脉滴注溶有2.0g氨甲环酸溶液100ml,术后松止血带前2min关节腔内注射100ml溶有2.0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夹闭引流管1h后开放引流;对照组止血带充气前10min静脉滴注100ml生理盐水,术后通过引流管直接向关节腔注入生理盐水100ml,夹闭引流管1h后负压吸引。术后第1、3d复查患者血常规,并记录每日引流量,评价术后输血比例及术后血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总的引流量以及总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术后凝血功能血栓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术后静脉滴注联合关节内灌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出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孟涛  尚希福 《安徽医药》2015,36(11):1325-132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铁剂和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失血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因单侧膝骨关节炎就诊并行初次TKA的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于术前2周至术后2周口服补充铁剂,术中于松止血带前20 min静脉给予15 mg/kg氨甲环酸,并于切口缝合完毕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0 g氨甲环酸+20 mL生理盐水),其余治疗方案两组相同。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人数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前检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FIB、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1天、3天、2周时Hb及Hct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人数均少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联合应用铁剂和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单侧TKA围手术期的失血,促进患者术后Hb、Hct水平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老年患者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150例行初次单侧TKA的老年患者,通过完全随机化的方法分为3组,每组50例。静脉应用组:将1.5 g氨甲环酸配入100 mL生理盐水中,术前静滴;局部应用组:关节腔关闭前,向关节腔内注射1.5 g氨甲环酸;联合应用组:术前静脉滴注1.5 g氨甲环酸、关节腔关闭前腔内注射1.5 g氨甲环酸。分别记录3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术前和术后第1天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清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以及术后7 d天3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应用组、静脉应用组和局部应用组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输血例数分别为(857.7±142.1) mL、(926.9±126.0) mL和(925.9±146.0) mL;(239.9±45.1) mL、(267.4±80.8) mL和(267.2±81.6) mL;(432.8±166.2) mL、(495.3±140.8) mL和(498.3±154.2) mL;1例、7例和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应用组和局部应用组在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输血例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中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手术期患者的失血量,且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围术期使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全髋置换术后失血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接受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25髋.对照组单纯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内灌注氨甲环酸1g/50ml并夹闭引流管6小时.试验组分别以不同的氨甲环酸剂量(10mg/kg 15mg/kg 20mg/kg),于切皮前静脉滴注一次,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内灌注氨甲环酸1g/50ml并夹闭引流管6h,采用Gross方程来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对照组,联合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更有效地减少围术期失血,C组止血效果最好.结论 联合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减少THA围术期失血量,其作用呈浓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围术期使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全髋置换术后失血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接受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25髋.对照组单纯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内灌注氨甲环酸1g/50ml并夹闭引流管6小时.试验组分别以不同的氨甲环酸剂量(10mg/kg 15mg/kg 20mg/kg),于切皮前静脉滴注一次,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内灌注氨甲环酸1g/50ml并夹闭引流管6h,采用Gross方程来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对照组,联合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更有效地减少围术期失血,C组止血效果最好.结论 联合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减少THA围术期失血量,其作用呈浓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武辉  全健  雷斌 《安徽医药》2018,22(10):1983-1985
目的 研究关节腔和静脉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疗效及出血量的影响。 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陕西省中医医院共收治86例行TKA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在止血带松动前20 min行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1)溶液100 mL,术后经引流管向关节腔直接注射1.0 g氨甲环酸,引流管夹闭1 h后行负压吸引;对照组患者在止血带松动前20 min行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术后经引流管向关节腔直接注射1.0 g氨甲环酸,引流管夹闭2 h后行负压吸引。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后失血量、凝血功能、临床资料及输血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 结果 术后观察组在显性失血量与阴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5.674,6.519,7.767;P<0.001,<0.001,<0.001);术后两组患者在凝血酶原时间(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及D-二聚体(D-D)等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8,0.786,1.537;P=0.797,0.434,0.128);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比容及血体积改变等方面明显不同(t=2.128,3.637,14.604;P=0.036,0.001,<0.001);术后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观察组为13.95%,对照组为1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输血率观察组(13.95%)明显低于对照组(39.53%)(χ2=7.182,P=0.007)。 结论 关节腔和静脉联合应用TXA对人工膝关节手术患者治疗中,有效降低了术后患者出血量,改善了患者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比容及血体积,同时还有效降低了患者术中及术后输血率,且不增加DVT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本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术中和术后分别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进行治疗,均使用1次,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48 h凝血功能,术前和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统计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引流时间、创面干燥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48 h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全血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疼痛情况、行走稳定情况、行走距离、行走辅助、伸屈情况、肌力水平得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失血,降低术后引流量,缩短术后引流时间,促进创面愈合,同时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且对凝血功能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段文  蔡善保  高大柱  秦慈南  张继学 《安徽医药》2017,38(12):1567-1569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手术出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安徽省肿瘤医院收治5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氨甲环酸组在手术开始前15分钟给予氨甲环酸(20 mg/kg),随后以20 m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输血例数、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氨甲环酸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退行性脊柱侧弯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在不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分析应用 2 μm激光汽化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用经尿道 2 μm激光前列腺汽化剜除术(ThuVEP组)、普通电切设备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UEP组)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 145 例。 观察并比较2组术中出血情况、冲洗液量、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RUV)及并发症等。 结果 2组患者年龄, 术前病程、前列腺质量、IPSS 评分、QOL评分、Qmax及 RU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手术均获得成功。 ThuVEP组术中出血、术后冲洗时间、术后保留尿管时间等较 TUEP组减少(P< 0.05), 且无术后并发症, TUEP术后并发症 5 例。 术后随访3~ 12个月 , 2组患者IPSS、QOL、Qmax、RUV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1),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尿道 2 μm 激光汽化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较传统 TUEP 更加安全有效, 能明显改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排尿症状及生活质量, 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尹爱民  廖威明 《安徽医药》2016,20(6):1185-1188
目的 分析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氨甲环酸关节腔内给药对其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确诊并收治的9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两组均实施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在关节囊缝合后单纯向囊内注射生理盐水混合液,研究组在关节囊缝合后向囊内注射氨甲环酸注射液与生理盐水混合液。术后常规实施抗血栓生成及康复锻炼,对失血量大的患者结合临床进行异体红细胞输注。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对比两组术后24 h及72 h的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D-二聚体水平变化幅度。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输血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 h引流量及合计总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血红蛋白变化幅度,术后24 h及术后72 h D-二聚体变化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72 h血红蛋白变化幅度、术后24 h及术后72 h红细胞比容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中6例输血,研究组无输血病例。结论 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氨甲环酸关节腔内给药可显著减少术后引流量,遏制术后出血,从而避免引发贫血相关的并发症发生、避免输血治疗,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同时不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手术切口浸泡氨甲环酸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符合收入标准的需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连续200例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其中氨甲环酸组97例患者在止血带释放前、假体植入后切口浸泡浓度为1%的氨甲环酸溶液100 m L共5 min,对照组103例患者局部浸润生理盐水100 m L,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假体类型、止血带使用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值和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前和术后HSS评分以及术后24 h引流量和总出血量。在术后必要时B超检查双下肢动静脉有无血栓形成。结果:随访率98%,在总出血量、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前血红蛋白与术后最低值之差方面,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手术前后HSS改善值、下肢血管血栓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输血率无显著性意义,但是在输血量上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浸泡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失血量、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丢失量,在改善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方面作用显著。可以减少输血量,但是对于对输血率改善不明显。本实验中氨甲环酸浸泡并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风险。  相似文献   

14.
鲁超  侯卫坤  杨治  蔡元真  彭侃  许鹏 《河北医药》2016,(17):2569-2571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 Kellgren-Lawrence Ⅳ级)患者62例,依据随机平均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研究组在假体装配完成后,止血带解除前10 min经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3 h后以同样剂量及方式再次给药;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同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记录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总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前3d输血量、凝血检测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接近( t =1.238,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t=10.237, P <0.05;t =8.446, P <0.05;t =6.014, P <0.05;t =9.667, P <0.05;t =6.159, P <0.05);2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205, P >0.05;t =1.557, P >0.05;t =1.662, P >0.05;t =1.147, P >0.05);2组患者术后3 h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 =1.304, P >0.05;t =2.012,P>0.05;t =1.624, P >0.05;t =1.059, P >0.05);截止术后第15天,研究组患者未发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或肺栓塞等临床表现,术后第15天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在TKA术中及术后短期内运用氨甲环酸能安全减少患者术后的失血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维超  徐斌  涂俊 《安徽医药》2019,40(4):361-365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及术后应用富血小板血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创伤与关节镜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患者70例,按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试验组采用富血小板血浆(PRP)浸泡移植肌腱及关节腔注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泡肌腱及关节腔注射。试验组术后第3周开始,连续3周每周在关节腔内注射PRP,对照组术后不作特殊处理。测量两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3天大、小腿周径,术后3、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术后6、12个月行膝关节MRI检查。结果 术后随访12~17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第3天,试验组大、小腿周径与术前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IKDC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术后3、6个月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IKD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IKDC评分较对照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MR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MR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膝关节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及膝关节僵硬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PRP能够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早期膝关节功能,缓解膝关节肿胀,促进移植韧带重塑。  相似文献   

16.
李宇飞  丁恒一 《安徽医药》2018,39(5):572-57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与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南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住院时间、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0% vs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加快病情康复进程,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且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优于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  相似文献   

17.
王磊  周开国  李建忠 《中国药事》2020,34(2):246-252
目的: 探讨院前使用血凝酶或氨甲环酸对颅脑损伤患者止血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本院神经外科住院部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血凝酶组和氨甲环酸组,各62例。血凝酶组院前使用血凝酶进行止血治疗;氨甲环酸组院前使用氨甲环酸进行止血治疗。结果: 血凝酶组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氨甲环酸组,治疗前,两组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凝酶组Hb水平较氨甲环酸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前,两组HCT、Fib、APTT、PT、PA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CT、PA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Fib、APTT、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凝酶组HCT、PAR水平较氨甲环酸组明显增高,P<0.05,两组Fib、APTT、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凝酶组再出血率、预后不良率为1.61%、22.58%,明显低于氨甲环酸的11.29%、40.32%,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院前使用氨甲环酸比较,血凝酶对颅脑损伤患者止血效果更满意,有利于更明显降低再出血风险,改善预后状况,且不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Objective: Viscosupplementation with intra-articular hyaluronic acid (HA) is an alternative to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knee osteoarthritis (OA) with pain relieving drugs. Sinovial, is a sterile, non-pyrogenic 0.8% solution of highly purified sodium hyaluronate for intra-articular application.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profile of this prepa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knee OA over 24 weeks.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is was a single group, open-label study, including outpatients of both sexes, aged between 18 and 85 years, with symptomatic knee OA. All patients underwent weekly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s of HA for 5 consecutive weeks and were followed-up for 19 additional weeks.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profile (primary endpoint) was assessed by adverse event (AE) reporting. The secondary endpoint was efficacy evaluated by changes in 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 score vs. baseline. Patient and physician satisfaction were also recorded.

Results: Intra-articular HA was generally well tolerated. The most frequent AE was pain at the injection site (5.8% of the injections); no serious treatment-related AE was reported. The WOMAC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in the first 2 weeks of treatment (from 4.02 ± 1.90 to 3.55 ± 2.04, p = 0.0011), further decreased by the end of the injection series (week 6: 2.59 ± 1.90; p < 0.0001) and maintained during the follow-up (week 24: 2.44 ± 1.88; p < 0.0001). The WOMAC subscore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from week 4 for ‘pain’ and from week 6 for ‘stiffness’ and ‘physical function’.

Conclus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intra-articular HA was well tolerated and safe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knee OA. Based on the sustained improvements in WOMAC score and subscores, a carry-over effect lasting for at least 19 weeks after the last injection may be proposed. These results further confirm the evidence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articular HA in the management of knee O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