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寅  杜萍  陈露  韩鹏  周峥  姚永忠 《安徽医药》2019,40(5):558-561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的理想置管长度与患者身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75例不同入路植入TIVAP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组71例经右侧颈内静脉植入,B组29例经右侧锁骨下静脉植入,C组37例经左侧颈内静脉植入,D组38例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通过术中记录的置管长度及术后当日胸片判读计算TIVAP理想置管长度,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各组TIVAP理想置管长度与患者身高的相关关系。结果 A组和B组患者TIVAP理想置管长度(Y)与身高(X)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63、0.845,P<0.05),回归方程如下:A组Y=0.09X-0.57(R2=0.132),B组Y=0.14X-5.72(R2=0.715)。C组和D组患者TIVAP理想置管长度与身高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 推荐经右侧颈内静脉或右侧锁骨下静脉途径行TIVAP植入,通过身高的回归方程计算理想置管长度,可以提高导管头端理想位置的到位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西格列汀对肥胖大鼠代谢指标及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组(ND组,n=10)和高脂饲料喂养组(HD组,n=30)。16周后HD组成功建立肥胖模型(n=16),并随机分为肥胖对照组(OB组,n=8)和西格列汀干预组(SITA组,n=8)。分别测定干预前后各组大鼠体质量(BW)、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干预前,HD组的BW、FBG、TG、TCH、LDL-C、FINS、HOMA-IR、内脏脂肪素高于ND组,HDL-C低于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ITA组FBG、TG、TCH、LDL-C、FINS、HOMA-IR低于OB组,HDL-C高于O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脏脂肪素与BW、FBG、FINS、HOMA-IR、TCH、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 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模型出现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明显增加,西格列汀能下调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改善糖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杨光耀  燕威 《安徽医药》2018,39(10):1228-1232
目的 比较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亳州市人民医院行PCI术治疗的184例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SH水平分为A组(TSH为0.45~1.49 mIU/L,n=71)、B组(TSH为1.50~2.49 mIU/L,n=59)、C组(TSH为2.50~3.49 mIU/L,n=36)、D组(TSH为3.50~4.49 mIU/L,n=18),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调查,记录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TSH水平与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PCI术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4组对象性别、年龄、基础疾病、ACS类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血压、冠脉病变数目、置入支架数目、服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及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浓度及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所占比例高于A、B、C组(P<0.05)。②4组对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入院、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D组最高。③正常范围内TSH水平与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PCI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呈线性相关,经多因素校正后,TSH水平与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PCI术后不良事件率仍呈正相关(P<0.05)。结论 TSH水平与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正常范围内TSH水平上调,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HFOV)对新生儿呼吸衰竭(NRF)临床症状及呼吸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88例NRF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时间随机将其分成研究组(A组,n=44)和对照组(B组,n=44)。B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HFOV方案,A组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小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经气管插管给药方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T0)、治疗后3小时(T1)、治疗后6小时(T2)、治疗后24小时(T3)等不同时间点呼吸功能指标及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记录其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差异,分析其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治疗后转归、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T1-T3时,两组新生儿PaO2水平均较T0时显著提升,且PaCO2及氧合指数(OI)、吸入氧气体积分数(FiO2)、MAP等呼吸功能指标均较T0时降低(P<0.05);其中A组新生儿各指标改善幅度大于B组新生儿(P<0.05);②A组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新生儿(P<0.05);③治疗后24小时,两组患儿呼吸衰竭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A组患儿降幅大于B组患儿(P<0.05);④两组新生儿在病死率、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NRF患儿予以小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经气管插管给药联合HFOV疗法,安全有效,可有效提高患儿呼吸功能,对缓解其相关症状、改善呼吸状态等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改进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lltima 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0.05mol/L硼砂溶液(用85%磷酸调pH值至5.0)-甲醇-乙腈(60∶37∶3);检测波长为214nm;流速为1.0ml/min。结果 盐酸林可霉素和盐酸利多卡因分别在浓度为0.02~0.40mg/ml(r=0.9999,n=6)和0.01~0.32mg/ml(r=1.0000,n=6)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盐酸林可霉素和盐酸利多卡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RSD为0.62%,n=6)、101.1%(RSD为0.46%,n=6)。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验证复方氟康唑凝胶对耐氟康唑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效果。方法 选用琼脂扩散法,比较复方氟康唑凝胶与氟康唑凝胶对耐氟康唑假丝酵母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感染耐氟康唑假丝酵母菌大鼠治疗试验,比较复方氟康唑凝胶与氟康唑凝胶治疗效果。结果 复方氟康唑凝胶抑菌圈直径(18.55±0.03)mm(n=20),氟康唑凝胶抑菌圈直径(7.12±0.01)mm(n=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氟康唑凝胶治疗感染耐氟康唑假丝酵母菌大鼠15d的转阴率为80%,氟康唑凝胶为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15);复方氟康唑凝胶抑制阴道灌洗液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能力、减轻病变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氟康唑凝胶(P<0.05,n=15)。结论 复方氟康唑凝胶对耐氟康唑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效果肯定,较氟康唑凝胶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葛小花  郑贤芳 《安徽医药》2017,38(8):1042-1044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清宫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确诊瘢痕妊娠患者50例临床资料,将其中30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刮宫术"患者作为A组,20例行"药物治疗+刮宫术"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以及月经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A组患者术中中位出血量低于B组(10 mL vs 16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43,P=0.001)。A组患者术后阴道流血时间(5.87±1.57)d短于B组(7.55±1.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4,P=0.001)。不良反应监测,A组17例患者出现了下腹痛,其中4例低热的症状,予以对症治疗后2~4 d缓解。A组患者住院费用(10 369.50±436.30)元高于B组(5 407.30±365.2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32,P=0.001)。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清宫中安全有效,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恢复期时间,但治疗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啶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术中唤醒期的麻醉策略。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行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且术中需要唤醒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15)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B组(n=15)使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C组(n=15)使用生理盐水联合瑞芬太尼。检测各组受试者的苏醒时间、唤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不同时间点(T0-T6)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以及术中不良反应等基本参数,对比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术中唤醒期的麻醉管理策略。结果 A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唤醒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著短于B组和C组(P<0.05);T3时刻A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B组和C组患者,心率显著低于B组和C组患者(P<0.05);T5和T6时刻A组患者的收缩压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患者对指令反应的准确性以及对唤醒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呛咳、躁动)例数较B组和C组患者少,术中知晓例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通过靶控输注的方式,结合Narcotrend检测仪,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术中唤醒期的麻醉管理策略,临床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咳喘胶囊(I)中绿原酸与黄芩苷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采用双波长HPLC法,以甲醇为流动相A,0.4%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7 nm(绿原酸)、280 nm(黄芩苷),柱温40 ℃,体积流量1.0 mL/min,进样量,10 μL。结果 绿原酸在6.29~41.96 μg线性良好(r=0.999 9,n=5),黄芩苷在5.78~38.52 μg线性良好(r=0.999 9,n=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和100.0%,RSD分别为0.9%和0.9%。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有效控制咳喘胶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庞琴霞  姜伶俐  柳洲  彭垒  王鹰  吴建发 《安徽医药》2020,41(11):1294-1298
目的 比较米非司酮、孕三烯酮、醋酸亮丙瑞林治疗子宫肌瘤腹腔镜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市周浦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132例,根据药物治疗选择,分为对照组(未服用激素类药物,n=40)、孕三烯酮组(服用孕三烯酮,n=24)、米非司酮组(服用米非司酮,n=36)和醋酸亮丙瑞林组(注射醋酸亮丙瑞林,n=32),并于术后监测预后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第12个月,米非司酮组和醋酸亮丙瑞林组分别出现肌瘤复发3例、1例,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3组患者子宫体积、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子宫体积、FSH、LH、E2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P<0.05),血红蛋白呈上升趋势(P<0.05),随访第12个月,醋酸亮丙瑞林组患者子宫体积、FSH、LH、E2小于孕三烯酮组和米非司酮组(P<0.05),血红蛋白高于孕三烯酮组和米非司酮组(P<0.05)。结论 米非司酮、醋酸亮丙瑞林药物对预防子宫肌瘤腹腔镜切除术后患者的肿瘤复发均有显著的效果,醋酸亮丙瑞林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刘永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9):1385-1386,F0003
临床上常常由于各种原因经颈内静脉穿刺建立血管通路,然而颈内静脉穿刺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存在各种变异,并且受年龄、不同的位置以及头部体位等因素的影响。详细了解颈内静脉,颈内静脉与静总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介入手术的外周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介入手术血管穿刺成功率及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190例心律失常介入手术中行血管穿刺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股动、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53%,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8.93%。②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股动脉组(7.85%)较股静脉组(0.42%)、颈内静脉组(0.15%)、锁骨下静脉组(0.22%)为高(P<0.05)。③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股静脉组、颈内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律失常介入手术外周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经皮股动脉穿刺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大多数经内科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26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颈内静脉置管组(A组,n=72),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n=54),对置管成功率和常见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5).结论:临床麻醉中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4.
刘朋  郭秋娥  李建鹏 《安徽医药》2019,40(5):504-506
目的 评价超声显影线定位法辅助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需要行动脉测压的择期手术患者1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1例采用触摸法定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观察组82例于超声辅助下定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平均时间,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02%vs 75.31%;89.02%vs 6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100.00%vs 92.59%;100.00%vs 8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穿刺置管时间、总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5.44±2.09)min vs(24.48±4.31)min;(22.36±3.17)min vs(33.72±4.2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均无明显血肿、渗血、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显影线定位法辅助桡动脉穿刺置管可提高穿刺置管准确性和成功率,缩短诊疗时间。  相似文献   

15.
颈外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的较佳途径.方法 将9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E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Ⅰ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组(S组),记录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完成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组穿刺置管的穿刺完成时间比Ⅰ组和S组穿刺要短(P<0.01)、并发症少(P<0.05).E组穿刺和Ⅰ组穿刺比S组穿刺的置管完成时间长(P<0.01).三种穿刺的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总成功率无差异(P>0.05).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穿刺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与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是一种更为安全实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吴  黄迅 《江苏医药》2012,38(14):1675-167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用超声对胸前区腋静脉段及伴行腋动脉进行测量。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和平面内技术行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腋静脉第二段区域位于锁骨下缘中点外1-3cm处。在锁骨下缘中点外3cm纵线上,穿刺点至锁骨距离为(5.22±0.43)cm,向锁骨中点内1cm处进针,平均进针角度(42±4)度,平均进针深度(4.6±0.6)cm,平均穿刺次数(1.00±0.86)次。随访评价满意。结论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可成功完成腋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成都铁路分局医院肾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共165例尿毒症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建立临时血管通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1第一针穿刺成功率89.70%,第二针穿刺成功率5.45%,未穿刺患者占4.85%。2渗血发生率7.88%,均压迫后止血。结论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极大提高置管的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B超引导定位和体表定位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方法将60例需行颈内静脉置管的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应用体表定位法行中心静脉置管,B组用B超引导定位行中心静脉置管。结果与A组相比,B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15.3±6.7s vs 33.6±8.2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7%vs 83%)、置管成功率(97%vs 87%)均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穿入动脉低于A组(3%vs 1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超引导定位可提高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的效果和优势。方法将60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右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使用普通静脉留置针,观察并记录两组的留置时间、穿刺次数、并发症发生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患者或家属对使用该穿刺方法的主观评价;将资料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穿刺次数、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行右颈内静脉置管后患者或家属在减轻痛苦及费用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P<0.01)。结论应用中心静脉置管开放静脉通道能有效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质量,从而达到成功救治患者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lood sampling site a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rugs on the pharmacokinetic (PK) parameters obtained after intravenous and nasal administration in sheep and compare results with computer simulations. Methods. Three drugs, insulin, morphine, and nicotine, were administered nasally and by intravenous (IV) injection to sheep, and serial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concurrently from the carotid artery (insulin, morphine) or cephalic vein (nicotine) and jugular vein.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and pharmacokinetic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performed, to evaluate sampling site differences. Results. After nasal insulin, bioavailabilities calculated from the two blood sampling site data were comparable. In contrast, apparent bioavailabilities following nasal morphine or nicotin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when sampling was from the jugular vein. These results were supported by computer simulations. These observations are attributed to the greater effects of noninstantaneous mixing of drugs for jugular vein sampling following nasal dosing, compared to the other sampling sites,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drugs that are rapidly and well absorbed and that have a high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Conclusion. The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ug and the blood sampling site can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harmacokinetic results obtained after nasal administration in shee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