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药鉴定的任务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整理中药复杂品种,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目前,中药鉴定的研究方向是既要继承传统的知识和经验,又要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与国际接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鉴定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中药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研究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等内容的一门学科。是中药专业开设的最主要的专业课之一。新版《中药鉴定学》教材(任仁安主编)在原版教材记述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中药拉丁名和  相似文献   

3.
刘秋艳 《中医研究》2012,25(1):66-68
侯士良教授,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本文总结了侯教授中药鉴定相关理论及认识,认为中药鉴定应以经验鉴别为主导,现代科技作为补充与延伸,注重中药材的"道地性",建立切实可行的中药饮片鉴定标准,达到正确鉴定中药品种,确保中药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和中药研究科学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郑倩  郑玉光  张丽丽 《河北中医》2014,(11):1605-1607
孙宝惠,主任中药师,河北省中药鉴定首席专家,全国第三、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高级中药鉴别师培训指导老师。孙老师从事中药鉴定工作近50年,目前仍然坚持在中药鉴定工作第一线,对中药正品伪品的鉴别一丝不苟,对真伪鉴别方法的研究深入细致,颇具独到之处。孙老师常说《黄帝内经》提出“治病求本”的治病原则,鉴别中药与中医治病一样,治药也应求其“本”。兹将孙老师“治药必求其本”中的学术思想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鉴定和评价中药真伪优劣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确保中药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中药鉴定学有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四大鉴别方法。其中,来源、显微、理化鉴别法为近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惟有性状鉴别法传承于中国古代本草学,是传承中医药传统的方法,其中丰富生动、形象的鉴别术语则是千年传承的智慧结晶。故以历版《中药鉴定学》教材中的中药性状鉴别法为例,阐述了性状鉴别中经验鉴别术语的表达形式和特点,分别以中药羚羊角和杜仲为例,用简练、形象的鉴别术语对其性状鉴别特征进行概述,并将此方法在教学中运用与创新,旨在弘扬这一有着千年传承和发展史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7.
郭红艳  马静  宋俊骊  郑倩  张伟 《河北中医》2009,31(10):1445-1447
孔增科主任药师为第二、三批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邯郸市中医药研修项目指导老师,药学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从事中医药实践近40年,从20世纪70年代对中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的"四自"实践开始,在中药饮片鉴别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对传统性状鉴别的"看、摸、闻、尝、验"方法有所发挥.我们有幸跟随孔老师学习,兹将其中药饮片性状鉴别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范崔生既善于继承中医药学的精华,更善于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思想和方法开发道地药材、发展中药炮制,在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领域形成了“以质为本,以炙为用”的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中药鉴定在保证中药质量、鉴别中药品种、确保安全用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中药鉴定技术有很大提高。在中药鉴定工作中,随着中药成分不断提取和分离,使用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越来越多。但作为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的中药传统鉴别经验,对于快速,准确确定中药品种和质量,仍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药鉴定是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以及质量好坏的有效方法。传统鉴定的方法即以四大鉴定(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为主。传统的中药鉴定技术,主要是经验的性状鉴别,如通过眼观、鼻闻、口尝、手摸及升华、水火试等对药物的性状、大小、轻重、颜色、表面特征、折断面纹理、气味、粘性、酸碱性等进行鉴别和描述。这些方法虽简便、快速,但对多来源药材、破碎药材、粉末药材以及中成药的鉴定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客观、准确鉴定。因此,需要更进一步借助先进的科学手段来鉴定中药。近年来,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中药鉴定学科中,中药鉴定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单锋  郝近大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2):2464-2469
通过本草文献及现代研究,梳理了紫花前胡及前胡的历史应用情况,明确2种前胡的区分,并确立紫花前胡的药用归属.依据历代本草及相关医书,并结合现代研究进行分析.伞形科植物紫花前胡Angelica decursivum在历史上长期用作当归的替代品,近代出现充作中药前胡使用的情况,尤其受日本文献观点的影响,促使了紫花前胡成为前胡正品来源,但是缺乏足够的历史依据.中药前胡的历代来源主要为前胡属植物,以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为正品.2种前胡从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亦有着明显的区分.2010年版《中国药典》紫花前胡与前胡相同的功效描述可能无法阻止紫花前胡充作前胡应用的情况.必须进一步结合现代研究,确立紫花前胡的功效和药用归属.  相似文献   

12.
菊花作为我国传统的一味中药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菊花在药用和保健中都有很好的效果,是我国卫生部发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药材。近年来,菊花在药品及保健食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主要的药效成分为黄酮、挥发油和苯丙素类化合物。在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概念,基于化学成分、临床药效、药动学、传统药性、传统药效、不同储藏条件以及不同加工方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菊花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菊花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升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功效,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麻疹不透、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气虚下陷、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崩漏下血。是一味既具有升浮药性,又具有沉降药性的代表药物。由于升麻属植物资源分布广且品种繁多,为深入开展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根据中医临床用药传统,以《中国药典》收载的升麻基原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Cimicifuga dahurica”“Cimicifuga foetida”为检索词,检索1990—2021年在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文献,共检索到国内外文献1075篇,筛除非药典基原品种研究文献后,纳入有效文献156篇,对近30年来《中国药典》基原品种升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传统中药升麻的升降浮沉药性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选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升麻基原品种,紧密结合升麻的传统中医功效主治进行药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对于弘扬中医药特色,进一步揭示升麻升降...  相似文献   

14.
山羊角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文星  刘睿  赵晶晶  朱昭颖  朱悦  郭盛  段金廒 《中草药》2022,53(9):2825-2838
山羊角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us的角,具有清热、镇惊、明目、解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惊厥、高热神昏、青盲等疾病。系统梳理总结山羊角的本草记载与历史沿革、物质组成、药理活性、鉴定与质量评价方法、现代临床应用,深入挖掘了山羊角的药用资源价值,并进一步提出以类效替代原则开发珍稀动物药新资源药材的思路与建议,为实现珍稀濒危角类药材资源的补偿与供给、引导山羊产业加工过程巨量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服务于中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畜牧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沈涛  刘鸿高  王元忠 《中草药》2023,54(18):6106-6117
天麻Gastrodiae Rhizoma为我国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医疗卫生、康养保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梳理天麻名称、效用、产地、加工炮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对近年药材生产、资源利用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当前天麻开发利用面临的新趋势与新问题进行探讨,建议后续进一步完善天麻药用资源评价体系,挖掘天麻传统用药经验,解析天麻加工炮制科学内涵,建立药材质量控制、产地溯源、保鲜存储新技术与新方法,为助力高品质天麻生产及其产业现代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茯苓Poriacocos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在药品、食品及保健品中均有广泛应用。随着对茯苓的深入研究,其三萜类和多糖等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开发研究备受关注。对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综述,根据质量标志物的概念,从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药效、传统药性、化学成分可测性、不同加工方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茯苓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茯苓质量评价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雪冬  潘烨华  田雨闪  杨烨  龚普阳 《中草药》2022,53(18):5873-5883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为药食两用的传统药材,在我国中医药及多民族医药中具有广泛且悠久的应用历史。不同医药体系、民族、地域及时期对余甘子的药用方式及功效认识存在差异。通过对历代本草典籍考证,系统梳理和归纳了余甘子的名称、基原、产地、用法及功效,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余甘子的鲜干差异、炮制工艺、道地品质与质量控制等现代研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余甘子的临床有效应用、功能产品开发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范帅帅  高乐  田伟  王彪岳  王鑫国  张铁军  牛丽颖 《中草药》2021,52(23):7389-7400
豨莶草作为我国传统中草药,用药历史悠久,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的治疗。豨莶草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主要成分为二萜类、倍半萜类、黄酮类,其二萜类成分历来被认为是主要的药效物质。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ker,Q-Marker)理论,从化学成分特有性、成分有效性、可测成分、入血成分4个方面对豨莶草Q-Marker成分进行预测分析,豨莶苷、奇壬醇、豨莶精醇、槲皮素、黄芩苷作为豨莶草的Q-Marker,为豨莶草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按现行生物分类系统,厘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正文中收载的98种药用动物、93个动物药入药部位的基本信息;回顾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药用动物养殖研究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分析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正文收载药用动物养殖进展,以期为药用动物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管理提供参考,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刘丽  张笑敏  许浚  张纪红  张铁军  陈常青  刘昌孝 《中草药》2020,51(10):2689-2702
吴茱萸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黄酮等类成分,传统认为生物碱和苦味素为其主要药效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生源途径、化学成分与传统功效、传统药性、新的临床用途、毒性、可测成分、入血成分及不同配伍环境几方面对吴茱萸Q-marker成分进行预测分析,为明确吴茱萸Q-marker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