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成业 《新中医》2008,40(7):110-110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医宗必读·痹>.原义针对行痹,日:"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相似文献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之风是指中风病,而不是病因学中的外风及内风;血是指瘀血,血行瘀除则中风病自愈.外风致病,宜祛风为主;内风致病,宜熄风为先.风邪较燥,长期使用易耗伤阴血,在祛风剂中配伍使用养血活血之品,实为佐使之法.内风中之血虚生风者使用养血活血药物治疗,是针对病机用药,而非治风先治血之义.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之认识历时4个阶段,从外风、内风、非风到现在的脑血管疾病,瘀血是中风病之病理基础,瘀血行,经络通,则中风病自愈,故日: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南宋以前中医大家治疗中风病之经验总结及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4.
马桂琴 《北京中医药》2009,28(10):814-815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一语出自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三>之<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原文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意即治疗与风邪有关的疾病,都应配伍治血之药,或养血,或活血,或凉血.这个治疗法则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5.
周唯 《中医研究》2008,21(11):2-4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出自《妇人大全良方》,原语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所谓治血,是指治疗风病配伍活血、养血药。这一治则为历代医家所尊崇,许多传统经典方剂都体现了这一治则,其疗效已为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肯定。然而治风何以需治血?本文拟对其中的意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观点首载于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中,他在本篇提出:“贼风偏枯,其状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作痛,……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治法当用火儿风汤……养其血,则风自去矣.”到了公元1347年,朱丹溪为突出治疗学上的观点,把医字改为治字,遂成“治风治先血,血行风自灭”.现就谈谈我们这观点的看法: 一、含义与应用范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从字面而言:是指风邪为患的病证——风证.首先通过治血,使  相似文献   

7.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在阐述行痹的治疗方法中提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李氏的防风汤及如意通圣散中都使用了补血活血的当归,从中更能看出从血论治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充分表明理血在风证进展和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荨麻疹多由风血合病,风邪善行数变,致使此病发无定时,发无定处。而风邪又分"内风"和"外风",风或从外生,或从内生。风从外生,多由风邪夹杂寒邪、热邪、湿邪侵袭肌表,多兼有卫外不固的症状,风从内生,多由脏腑功能受损失调或因七情内伤等多种致病因素诱发,而临床上无论是血寒、血热、血虚、血瘀皆可化风而引起瘾疹,风邪为临床多数荨麻疹病患的根本致病因素。而李氏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思想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对风邪致病证型的皮肤病的诊疗意义非常。临床上发现荨麻疹大多病情缠绵难愈,易致邪气入里,遂应辨清其标本虚实,历代医家主张以治血理血为重,兼以疏风和营之法。导师张燚深入剖析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提出将荨麻疹分为血寒生风、血热生风、血虚生风、血瘀化风,4个证型,并自拟中药方剂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从血燥须用养血之剂则风不除而血去论述肝风血燥热者不宜使用天麻须用养血药物,得血则燥自灭;从贼风偏枯先宜养血方论述中风的内虚病因,也可看作补阳还五汤的先声;从阴阳两竭抽搐先治血论述凡误汗、失血、泄泻、痘疹以及产后老弱小儿诸人阴血失守先当治血养阴,进而探骊旴江医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学术思想及意义,论证旴江医家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经典理论的特殊贡献,考证旴江医家对于确立和发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中医临床准则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擅补血调血,为补血剂首方,历来多用于营血亏虚之证。笔者依据中医整体辨证思想,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用养血疏风法,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多  相似文献   

10.
<正> 痹证的外因多为风寒湿三邪侵袭,内因常由正气不足引起。“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常用药多辛窜温燥,祛风用辛散之品,驱寒用温热之药。祛湿用辛燥之药。这些药虽  相似文献   

11.
自拟和血通痹汤治疗伤筋168例江西省吉安第一人民医院(343000)谢震华主题词软组织损伤/中医药疗法笔者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古训,自拟和血通痹汤,于1995年内诊治伤筋患者,效果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68例,男87例,女8...  相似文献   

12.
<正>"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前哲治风症之名训。医理源于气血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气郁则血缓、血滞,血脉失养,肝失柔藏,风自内生,经络阻滞,半身不遂,发病曰中风。清代医家王清任创补阳还五汤治瘫一方,立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一法;独出心裁,补前人之不足。此方法延用至今,虽多见其效,然临床辨证施治,使血行而灭风症者,何止补气一法,以下就中风病的血行风自灭临证心得,随录数则,以希指正。  相似文献   

13.
马桂琴 《北京中医》2009,(10):814-815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一语出自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三》之《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原文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意即治疗与风邪有关的疾病,都应配伍治血之药,或养血,或活血,或凉血。这个治疗法则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近世医家多着重研究它在以中风为主的脑系疾病中的运用,即关注内风之振颤、动摇、昏仆、眩晕、抽搐之证。笔者以内风为视角,从血虚生风、热极生风及血瘀生风的角度结合皮损辨证,论述治血与治风的意义。并举医案如下。  相似文献   

14.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后世医家所遵循的治疗法则。本文通过对中风病的剖析,揭示了中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逆乱,因此,治风先治血未必适合中风病的治疗,并提出治疗中风病的新观点"治风先调气,气调风易息。"  相似文献   

15.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中风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段丽梅  殷亚琳 《河南中医》1998,18(4):229-230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中风病中的运用段丽梅殷亚琳河南省开封市中西医结合中心医院(475003)主题词中风/中药疗法刺血疗法熄风祛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乃前哲治风症经验之谈。医理源于气血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气郁则血缓,血滞,...  相似文献   

16.
<正>风湿寒性关节痛属中医阴阳气血不足的虚证,是血痹、风痹、寒痹虚劳的病证,内以正阳不足为主因,外以风邪诱发。血行不畅,脉微、涩、紧;微为阳微,涩为血滞,紧为寒微,是气虚血行不畅的反应,脉紧为外受风寒之征,助阳祛邪,脉通邪祛而不紧,如此血痹可愈。由此可知,阳气不行而致血滞之病,应以活血分而通阳气为主,令气行,血行,所以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  相似文献   

17.
曾宪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19-2119
“治风先治血”这一治则不应仅限于治行痹 ,可扩大运用于病机涉及到血的较多病证。  相似文献   

18.
周海来  幺金凤  段雷 《吉林中医药》2013,(11):1087-1088
白疕的发生多与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外感风、寒、湿、热、毒邪等因素有关,其中风邪贯穿疾病的始终.因此,治疗白疕时“治风”极为重要.“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强调通过治血而达到“治风”的目的,能使血脉通畅,内风无以生,外风不能侵,“血行风自灭”.  相似文献   

19.
试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王玉玺郭玉勤(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哈尔滨150040)“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最早见于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贼风偏枯者,其状半身不遂,……由阴阳偏亏,脏腑怯弱,经络空虚,血气不...  相似文献   

20.
以养血和营消风法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皮肤瘙痒18例,治疗原理在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