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钠通道在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酶解法分离兔心外膜心室肌细胞 ,并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观察灌流正常细胞外液后以及模拟缺血液后 10、2 0及 3 0min的快钠电流 (INa)的大小及动力学变化。结果 心外膜细胞缺血后INa的I V曲线上移 ,模拟缺血前及缺血后 10、2 0及 3 0min的峰电流密度在外层细胞 (n =2 0个细胞 )依次为 ( 12 60± 2 2 6)、( 7 46± 3 45 )、( 5 5 7± 2 3 2 )、( 4 87± 2 70 )pA/pF ,缺血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缺血后失活曲线左移 ,失活半电压在缺血前及缺血后 10、2 0、3 0min于外层细胞 (n =18个细胞 )依次为 ( -97 3 8± 5 42 )、( -115 83± 6 16)、( -12 2 0 0± 5 82 )、( -12 8 83± 3 13 )mV ,缺血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缺血后INa灭活后的恢复减慢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缺血时钠通道活性的变化可影响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 ,可能为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缺氧/复氧损伤所导致的大鼠心肌细胞异常钠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酶溶液消化法,急性分离大鼠单个心肌细胞,以缺氧钠外液模拟缺氧15 min后,给予有氧钠外液5 min制备缺氧/复氧模型。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以胺碘酮为阳性对照药,记录不同浓度TMCC对正常细胞和缺氧复氧模型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INa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INa峰值(56.89±2.07)pA/pF相比,缺氧/复氧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Na峰值减小至(35.05±1.52)pA/pF(n=6,P<0.01),I-V曲线上移。TMCC(100、200、400μmol·L-1)可使减小的电流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分别恢复至(35.78±1.95)pA/pF(n=6,P>0.05)、(41.52±0.86)pA/pF(n=6,P<0.01)、(48.34±0.99)pA/pF(n=6,P<0.01),24.24μmol·L-1胺碘酮使其恢复为(39.44±1.24)pA/pF(n=6,P<0.01)。TMCC和胺碘酮均能使上移的I-V曲线下移。此外,TMCC和胺碘酮还可恢复因缺氧/复氧右移的失活曲线,使失活减慢,但对激活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 TMCC(200、400μmol·L-1)通过抑制钠通道的失活过程以恢复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INa峰值减小,使上移的I-V曲线下移,提示该作用可能是TMCC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L型钙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开胸冠脉结扎制备兔AMI模型,于1周和2个月处死动物分离心室肌细胞,以膜片钳技术记录梗死及周边区心外膜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Ⅰca-L)的变化.结果AMI兔梗死周边区心外膜细胞Ⅰca-L受到抑制,Ⅰ-Ⅴ曲线上移,其峰值电流密度在正常对照组、梗死后1周和2个月分别为(-5.58±1.53)pA/pF、(-3.52±0.93)pA/pF(n=6,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4.84±1.48)pA/pF(n=11,与对照组比较P<0.05),但Ⅰ-Ⅴ曲线的形态轨迹不变.其失活曲线左移,失活速度加快,半数最大失活电位分别为(-13.1±4.2)mV、(-25.9±7.0)mV和(-21.3±5.6)mV,P<0.05. 结论AMI后梗死周边带心外膜细胞Ⅰca-L通道受抑制,可能为AMI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梗死后2个月钙通道异常程度减轻,有恢复正常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布利特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离子机制。方法利用酶解的方法分离出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体重2.0~2.5kg)心外膜、心内膜和中层心室肌细胞。将各层细胞按处理试剂分为正常对照组、依布利特A(10^-7mol/L)组、依布利特B(10^-6mol/L)组: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各层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活性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间的中层心肌细胞INa电流Ⅰ-Ⅴ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依布利特组的心内膜下细胞INaⅠ-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布利特A、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绍与依布利特两组心外膜下细胞INaⅠ-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布利特A、B组间无差异(P〉0.05):依布利特两组与对照组中层心审肌细胞INa稳态失活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布利特A、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间心内膜下细胞INa稳态失活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绀与依布利特两组间的心外膜下细胞INa稳态失活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布利特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依布利特两组与对照组内、中、外3层比较INa。失活后恢复曲线在45、95和145ms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布利特两组间各层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布利特使INaⅠ-Ⅴ曲线及INa峰值电流密度下降,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后再恢复时间延长,且高浓度依布利特对心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强于低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依布利特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离子机制。方法利用酶解的方法分离出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体重2.0~2.5kg)心外膜、心内膜和中层心室肌细胞。将各层细胞按处理试剂分为正常对照组、依布利特A(10-7mol/L)组、依布利特B(10-6mol/L)组。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各层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活性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间的中层心肌细胞INa电流I-V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依布利特组的心内膜下细胞INaI-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布利特A、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依布利特两组心外膜下细胞INaI-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布利特A、B组间无差异(P>0.05)。依布利特两组与对照组中层心室肌细胞ⅠNa稳态失活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布利特A、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间心内膜下细胞ⅠNa稳态失活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依布利特两组间的心外膜下细胞ⅠNa稳态失活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布利特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花生四烯酸(AA)对兔心室肌细胞电压门控钠通道(VGSC)的影响。方法酶解法分离兔心室肌细胞,采用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电压门控钠通道电流(INa)。结果AA可浓度依赖性抑制INa,使INa的I-U曲线上移,但其激活电位、电位峰值和反转电位保持不变;AA使INa稳态失活曲线左移,恢复曲线右移;但对INa的抑制作用不具有明显的频率依赖性。结论AA对INa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失活和失活后恢复过程而发挥作用。因此AA对INa的抑制作用可能是AA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L型钙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开胸冠脉结扎制备兔AMI模型 ,于 1周和 2个月处死动物分离心室肌细胞 ,以膜片钳技术记录梗死及周边区心外膜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 L)的变化。 结果 AMI兔梗死周边区心外膜细胞ICa L受到抑制 ,I V曲线上移 ,其峰值电流密度在正常对照组、梗死后 1周和 2个月分别为 (-5 5 8± 1 5 3 ) pA /pF、(-3 5 2± 0 93 ) pA/pF (n =6,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 )和 (-4 84± 1 48)pA/pF(n =11,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 ) ,但I V曲线的形态轨迹不变。其失活曲线左移 ,失活速度加快 ,半数最大失活电位分别为 (-13 1± 4 2 )mV、(-2 5 9± 7 0 )mV和 (-2 1 3± 5 6)mV ,P <0 0 5。 结论 AMI后梗死周边带心外膜细胞ICa L通道受抑制 ,可能为AMI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梗死后 2个月钙通道异常程度减轻 ,有恢复正常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外源性磷酸肌酸(exogenous phosphocreatine, PCr)对豚鼠缺血心室肌细胞钠通道(INa)电流的影响,探讨其预防缺血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心室肌细胞经酶解从豚鼠左心室获得,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INa电流,通过灌注模拟缺血液并充以95%N2 5%CO2的混合气体建立缺血模型,将PCr加入模拟缺血液中分别配成5, 10, 20,30 mmol/L浓度。将细胞分成6组,分别予模拟缺血液,含有5, 10, 20,30mmol/L浓度PCr的模拟缺血液,台氏液灌流,后者充以95%O2 5%CO2的混合气体。10min后记录各组的峰电流及电流密度。结果:与台氏液组相比,单纯模拟缺血液组INa峰电流密度降低80.1?2.5%(p〈0.05),含有5, 10, 20, 30mmol/L浓度PCr的模拟缺血液组INa峰电流密度分别降低56.2?4.6%(p〈0.05);30.3?5.3%(p〈0.05);39.0?5.5%(p〈0.05);42.6?4.8%(p〈0.05)。10与5, 20, 30mmol/L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r能增加缺血时受抑制的INa峰电流及电流密度,这可能是其预防缺血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机制。PCr在低浓度 (0~10mmol/L)对INa峰电流及电流密度的影响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3,5,4'-三甲基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 derivative3,5,4'-trimethoxystilbene,TMS)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和钾电流(IK1)的直接作用,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方法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TMS对单个心室肌细胞INa和IK1的作用。结果TMS(10μmol·L^-1)可快速抑制豚鼠心室肌细胞INa,用药后3min左右即开始起效,10min时抑制率为(36.8±5.6)%(P〈0.005),洗脱后可完全恢复;1,3μmol·L^-1TMS未影响INa大小。TMS不改变INa的最大激活电压,也不影响IK1的大小。10μmol·L-1使半数最大失活电压(V1/2)由(-87.0±3.3)mV变化到(-96.7±3.5)mV(P〈0.001),使失活曲线斜率(S)由(4.9±0.3)mV变化到(5.4±0.3)mV(P〈0.01);使半数最大激活电压(V1/2)(-38.9±1.4)mV变化到(-47.3±1.3)mV(P〈0.001),未改变激活S。结论TMS可直接作用于豚鼠心室肌细胞,快速抑制INa,且此作用快速、可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TTX敏感型钠通道电流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出生后7d的雄性SD大鼠,击昏后断头取脊髓腰膨大部位,分离背角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记录钠电流。距离神经细胞100μm施加0.3-30μmol/L不同浓度的异丙酚,应用-10mV(持续30 ms)刺激电压诱发钠电流,求出异丙酚对钠电流的半效抑制浓度(IC50)。观察异丙酚对钠通道失活效应的影响时,应用从-80mV至-20mV的预刺激电压(阶差为10mV,持续30ms),再应用0mV刺激电压(持续30ms)诱发钠电流产生,向神经细胞施加IC50水平的异丙酚。观察异丙酚对钠通道去失活效应的影响时,应用-10mV的预刺激电压(持续30ms),再给予-10mV、持续30 ms的刺激电压诱发钠电流产生,两刺激电压的间隔时间为2-24ms。结果:异丙酚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TTX敏感型钠电流,其IC50为(5.35±0.25)μmol/L。钠通道失活实验中,预刺激电压在-60mV到-40mV范围内,IC50水平的异丙酚可显著抑制由刺激电压(0mV)诱发的钠电流(P〈0.05)。钠通道去失活实验中,两刺激的间隔时间在2-6ms之间时,IC50水平的异丙酚可显著性抑制由刺激电压(-10mV)诱发的钠电流(P〈0.01,P〈0.05)。结论:异丙酚可抑制大鼠脊髓背角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电流,这一作用与促进钠通道的失活和抑制钠通道的去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