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64排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病例,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其CT表现.利用原始的容积数据重建薄层图像,在ADW(4.4)4.5工作站上采用MPR、MIP及VR等技术,分析颈动脉体瘤的大小、形态、平扫表现及强化方式、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结果:颈动脉体瘤病例10例,男3例,女7例.CT平扫瘤体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动脉期本组6例强化均匀,其中4例强化不均匀,静脉期本组8例强化减弱、密度均匀,其中2例可见病灶内有片状坏死低密度影,所有病灶的主体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10例均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夹角扩大,本组中5例骑跨型,其中3例包绕型,2例介于二者之间,部分包绕颈内外动脉.结论:64排螺旋CT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和DSA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这两种检查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文19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侧14例,双侧5例。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和DSA影像学表现及两种检查方法的特点。结果:两种方法均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形态。19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CT增强显示为富血管肿瘤,其中16例肿瘤均匀强化,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3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术前CT正确诊断率为100%(19/19)。12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除能明确诊断和显示供血动脉外,DSA能清晰显示其血供及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术前DSA正确诊断率为100%(12/12)。结论:CT和DSA检查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CT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颈动脉体瘤不同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30个颈动脉体瘤的不同影像特点。结果30个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6例单侧性(14左/12右),2例为双侧,平均直径5 cm,CT/ MRI平扫以等密度或中等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呈明显迅速强化,超声及DSA也显示其呈富血供表现。结论超声、CT、MRI及DSA影像检查可对颈动脉体瘤提供早期诊断提供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斌  朱新进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287-2289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并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平扫时,6例瘤体肿块均较大,直径约为3~6 cm,呈形态不规则、边缘较清楚,无钙化;动脉期肿块呈斑片状明显强化伴有丰富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脉期,伴有丰富的肿瘤血管影。(2)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能清楚显示瘤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分叉角明显增大,甚至呈圆弧状改变,能清晰显示肿块与周围骨质等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体瘤的首选诊断方法,能清楚显示颈动脉体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5.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1例患者颈动脉体瘤的声像图表现.结果 颈动脉体瘤声像图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见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边缘较规则、无明显包膜.肿瘤较小时,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使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肿瘤较大时,常围绕血管生长.CDFI显示肿瘤内较丰富的血流信号,以动脉为主;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更能清晰地显示肿瘤内血流与颈动脉的关系;频谱多普勒显示:肿块内以动脉为主,为低速低阻型血流.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体瘤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超声声像学特点,提高其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并与CT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颈动脉体瘤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实性低回声团块,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可出现不同程度增大,瘤内血液供应丰富,可见动脉血流信号。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增强表现为均匀性强化。结论:超声有助于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且可明确瘤内血液供应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手术入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各4例,总结各自的DSA、M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颈动脉体瘤区别于神经鞘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早,旦迅速浓染;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迅速显著强化。神经鞘瘤区别于颈动脉体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晚,在静脉期,且染色淡,或几乎不染色;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强化不明显,且呈“斑驳”样改变。本组1例来源于颈交感干的神经鞘瘤,术前DSA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误诊的原因为:仅注意瘤体的部位、颈内、外动脉移位特征,而忽视了瘤体的血供、染色、强化等主要特征。结论: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D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明显不同,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颈动脉体瘤二维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见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边缘规则或呈分叶状。肿瘤较小时,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使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形状多较规则;肿瘤较大时,常围绕血管生长。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所有肿瘤内均可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以动脉血流为主,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结论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颈动脉体瘤具有无创、安全、特异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同颈部其他性质包块的鉴别诊断,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例经确诊的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颈动脉体瘤肿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及颈外动脉间距增宽,瘤体常呈实质低回声,边界清晰,较大瘤体常围绕血管生长;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瘤内丰富彩色血流信号,动脉血流为主,能显示瘤体与颈动脉的关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对颈动脉体瘤作出明确诊断,而且能显示瘤体与颈动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与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要点,以提高影像定性诊断与病理符合率。方法收集有完整手术或穿刺病理记录的17例患者的资料,其中14例为腮腺Warthin瘤,3例影像报告Warthin瘤但病理证实为混合瘤病例。患者均采用常规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数目、形态特征、密度、强化特征及周围淋巴结情况。对所有病灶平扫、动脉期、延迟期CT值进行详细测量,并对病灶所在腮腺腺体CT值进行测量。结果14例Warthin瘤中,男11例,女3例;中位年龄64岁。单侧单发病例7例,单侧或双侧多发病例7例;位于浅叶后下部11例;边缘清晰13例;病灶最大径>3 cm 7例。平扫均为高密度病灶。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8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2例,延迟廓清11例。结论腮腺Warthin瘤是腮腺较常见肿瘤,其CT表现具有良性肿瘤的特征,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易出现单或双侧多发病灶,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出的延迟廓清有一定的特异性,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多可于术前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对颈动脉体瘤与颈部神经鞘瘤临床诊断的作用,以及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9年4月抚顺市中医院收治的36例颈动脉体瘤以及24例颈部神经鞘瘤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诊断确诊,对两组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二维声像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肿瘤中,图像中未见明显的包膜,肿瘤边界较为清晰,形状相对规则,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瘤位置均在颈总动脉分叉位置的平面,包围颈内动脉以及颈外动脉的起始位置,颈总动脉分叉角度较大,颈内动脉以及颈外动脉的起始位置距离加大。29例颈动脉体瘤的肿块图像内部可见明显的血流信号,表现为低阻动脉频谱;6例肿瘤的肿块图像内部可见较少的点、线状的血流信号;1例肿瘤的肿块图像没有明显的血流信号。24例颈部神经鞘瘤中,图像中可见明确的包膜,肿瘤边界清晰,形状较为规则,呈低回声或囊实混合回声。3例肿瘤位置为颈动脉分叉位置的平面,包围颈总动脉分叉的平面,颈总动脉分叉角度较大;4例肿瘤的位置为锁骨上窝;17例肿瘤的位置在颈总动脉的附近,没有包围颈总动脉。15例肿瘤的肿块图像内部可见部分点、线状的血流信号;9例肿瘤的肿块图像内部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结论颈动脉体瘤与颈部神经鞘瘤的超声影像学图像都存在一定的特征,在没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情况下,以声像图特征进行参考诊断,能够较为准确地进行诊断,在颈动脉体瘤与颈部神经鞘瘤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以及CT检查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8例经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位置、与咽旁间隙茎突及颈动脉鞘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28例咽旁间隙肿瘤中,多形性腺瘤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颈动脉体瘤2例,淋巴瘤8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性淋巴结肿大5例。5例多形性腺瘤表现为咽旁间隙茎突前间隙腮腺区卵圆形或扁块状肿块,4例神经鞘廇均位于茎突后间隙,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2例有囊变坏死,2例颈动脉体瘤CT上呈圆形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的内侧,8例淋巴瘤CT见咽旁前间隙多发结节样软组织肿块影,3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咽旁间隙多发肿大淋巴结。结论:茎突前间隙最常见肿瘤是多形性腺瘤和淋巴瘤,茎突后间隙最常见肿瘤是神经源性肿瘤和转移瘤,多排螺旋CT检查结合后处理技术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神经鞘瘤均为单发的实质性低回声肿物,可伴有囊性变,呈类圆形,边界清晰,有包膜,内部可探及点状或线状血流信号,呈高阻型动脉血流频谱;颈动脉体瘤为单侧或双侧发生的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实质性低回声肿物,使颈内外动脉间间距增大,包绕颈总动脉和(或)颈内外动脉,内部血流极为丰富,呈低阻型动脉血流频谱.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6侧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瞢勒超声诊断经验,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该法能有效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及血供情况,易与颈部其它肿瘤鉴别。声像圈诊断依据为:①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的卵圆形肿物,与颈动脉关系密切;②颈内、外动脉夹角受压、增大、移位。③有丰富的动脉血流供血。认为对临床诊断和手术方案设计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 分析颈动脉体瘤及颈静脉球瘤的超声特征表现,探讨超声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0例颈动脉体瘤及1例颈静脉球瘤的超声特征表现并评价超声对其诊断率。结果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表现为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低回声实性团块,使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间距增宽,夹角增大,团块内可见高速低阻的丰富血流信号,上述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诊断率较高;颈静脉球瘤超声表现为颈静脉孔区的条状低回声实性团块,向下延续至颈内静脉内,团块内可见高速低阻的丰富血流信号,超声难以明确诊断,但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内静脉管壁的解剖关系。 结论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可作为本病首选的诊断技术;颈静脉球瘤的超声变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虽然难以确诊但可为本病的手术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共16个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表现,重点观察肿瘤与颈动脉外膜的关系及肿瘤的血流特征。结果16个颈动脉体瘤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边界清晰的中低回声团块,瘤体均位于颈动脉外膜与管腔之间;颈动脉体瘤内血流丰富,为高速低阻血流信号。13个颈动脉体瘤瘤体供血血管发自颈动脉;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间距增宽者8个。结论根据颈动脉分叉处的中低回声团块,颈动脉外膜下方的瘤体位置,瘤体内血流丰富,颈动脉发出供血血管等特征,超声可对颈动脉体瘤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64层多层螺旋CT(MSCT)对冠状动脉狭窄显示的准确性、可靠性。方法收集32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同期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对两种方法评价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64层MSCT可评估率为91.53%。与SCA对照分析,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4%、98.59%、95.88%、99.64%。结论 64层MSCT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无创性的评估冠脉血管状况。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方法对1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患者的颈部肿块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与颈动脉的关系等。结果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常围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生长。肿块呈中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楚,无包膜,血流较丰富,为动-静脉血流频谱。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声像图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供肿块与颈动脉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显像特征.结果 18例颈动脉体瘤均诊断准确,超声诊断准确率100%,其二维超声均表现为于颈动脉分叉处的实质性相对均质的中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瘤体与颈内、外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瘤体内回声和血流分布情况,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呈高速低阻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作为临床检查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诊断颈动脉体瘤(CBT)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BT进行MRI和MRA检查。结果:4例CBT MR检查均显示颈总动脉分叉(common cartid artery bifurcation,CCAB)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瘤,包绕颈内、外动脉,T_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_2WI呈高信号;包膜完整。T_1WI、T_2WI均呈低信号。肿瘤中见多发蜿蜓纡曲的肿瘤小血管。MRA均示CCAB角杯状扩大及肿瘤血管丛。结论:MR不仅能直接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及颈动脉关系,也能显示肿瘤血管及CCAB角扩大,是CBT诊断与鉴别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