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平性药是介于寒热之间而偏性不显著的一类中药,其与偏性药相对而言,是客观存在的。提出平性药药性特点为药性平和、不显寒热、温凉偏差小,药性调和、随证配伍、适用广泛;认为其作用特点为性平力不平,且可针对病症、扭转病势;其以作用特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性平力缓、以补为主、多味甘,另一类是性平力峻、药效速猛、多味辛、苦、酸。中药的药性理论是指导中医治疗用药的基础,故明确平性药的药性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平性药配伍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从中医药理论出发,通过对药性及配伍理论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数据库对1 307首古今方剂药性组方规律的分析,归纳阐述了平性药的配伍应用规律:①气味配伍,调整阴阳:气味配伍是历代组方的基本方法,平性药本身兼具寒、热之性,在临床配伍应用中,亦同寒热药性一样,也常以气味配伍的形式,以达调整阴阳的目的。②伍用寒热,调和辅助:平性药配伍寒、热药,一者表现为寒、热的"趋从性",可用于治疗热证或寒证;二者,既可防止寒、热药同性配伍使方剂过寒或过热,又因平性药"和合调平"之性而不易致矫枉过正;第三,平性药在配伍中还可起到佐助、佐制作用。③补剂入平,缓复虚损:平性药之"补"较为和缓,适合于虚性疾病的全程,更利于善后调理,不易致偏。  相似文献   

3.
基于1307首方剂的平性药病证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1 307首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探讨平性药临床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筛选1 307首方剂,并以《药典》记的载药性为判定依据,将获得的数据录入"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了寒热平药性与组方角色的关系、寒热平药性组方角色与主治病证的关系等;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平性药配伍与不同病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及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性药作使药者为寒、热药的3.9倍,平性药作君、臣药的方剂,以治疗气虚证者最多,其次是瘀血证和痰湿证;平性药在寒证、热证、不寒不热证、寒热错杂证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2%,18%,25%,18%,在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中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7%,17%,25%;在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中,平性药的应用频次分别是寒性药+热性药的1.5,1.4,1.4,1.6,1.2倍。结论:平性药在组方配伍时最常作使药;平性药多用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是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等病证的常用药,比寒热药物更宜于临床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1 307首古今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探讨了平性药组方配伍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规划教材《方剂学》及《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筛选1 307首方剂,并以《药典》等为药性的判定依据,将获得的数据录入自创的“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探讨平性药组方配伍规律,并以平性药分别作为君、臣、佐、使的应用频次上限10%确定为该组方角色常用药物,频次上限25%定为该组方角色主干药物.结果:不同药性在1 307首方剂中作为君臣佐使的频次统计:寒性、平性、热性药物,作君药者分别占42%,15%,43%,作臣药者分别占40%,17%,43%,作佐药者分别占37%,20%,43%;作使药者分别占17%,66%,17%;筛选出平性药作为君、臣、佐、使的常用药物及主干药物.结论:平性药在组方配伍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少为君臣,重在和合;二是多为佐使,调和辅助;本研究方法所筛选出的君臣佐使常用平性药和主干平性药,将为临床组方用药及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平性药药性的认识,笔者先后发表了《中药药性效应及物质基础的文献研究》[河南中医,2007,(5)]、《平性药药性定位及其作用特点的理论探讨》[广西中医药,2007,(2)]、《试论平性药"体平  相似文献   

6.
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五味中之辛味能兼通四气,复兼四味。历代医籍有关气味配伍的记载有很多。如辛行淡渗、辛甘化阳、辛散咸软、辛散酸收、辛开苦降等配伍方法,充分体现了辛味药物在方剂配伍应用中的广泛性特点。因此,认真研究、总结辛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并进而探讨其配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辛味药为例,探讨其在方剂学中的作用,发现:辛味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运动"二字。这与中医学对机体的认识的主旨思想"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相一致。作用机理在于:以其"动"的特性,协其他药性之偏以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即以偏纠偏。  相似文献   

7.
试论平性药“体平用偏”的药性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家刚 《世界中医药》2007,2(5):302-303
关于中药药性的讨论,最难获得一致意见的,莫过于对平性药药性的认识.主张药有平性者认为,一药一性,自古至今,各种本草都记载有大量的平性药,不可否认;主张药无平性者认为,药物治病当是“以偏纠偏“,“平“则不能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所谓“平性“药能用于治病,便肯定有偏性,不是偏温就是偏寒,故“真正的平性药并不存在“[1].……  相似文献   

8.
赵璐  孙俊波 《光明中医》2016,(24):3565-3566
药对,又称"对药""兄弟药""姊妹药",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组成虽简单,但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其遵循中药配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原理,体现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现代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组合,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及规律。袁占盈教授善用药对治疗糖尿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平性药药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对于平性药药性本质、作用特征等问题的探讨意义重大。文章围绕"平而有性,有性无功,以味为用"的理论假说,通过文献搜集整理,以及对2015版《中国药典》中平性药性味进行归纳总结,初步从理论上对该学说进行了佐证,以期为平性药药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10味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对瘀热互结证和寒凝血瘀证大鼠微循环的作用特点,以探讨平性药"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方法:分别采用角叉菜胶和干酵母联合造模的方法建立瘀热互结证大鼠模型和采用全身冷冻法建立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并用10味平性药、5味热性药、5味寒性药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耳廓血液流速和流态指标,对比分析平性药的作用特点。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味平性药中,蒲黄、苏木、王不留行等6味药物对寒、热2种血瘀证均能明显升高血液流速(P<0.01或P<0.05);5味寒性药对瘀热互结证均有明显的升高血液流速作用(P<0.01或P<0.05),仅丹参对寒凝血瘀证有一定的升高作用(P<0.05),其他药物没有明显改善作用;5味热性药中红花、川芎对寒凝血瘀证有明显的升高血液流速的作用(P<0.01或P<0.05),对瘀热互结证均没有明显改善作用。血液平均流速分析表明,在瘀热互结证中平性药与寒性药作用特点类似,在升高流速方面优于热性药;在寒凝血瘀证中平性药与热性药类似,在升高流速方面优于寒性药。结论:在瘀热互结证条件下,平性药表现出类似寒性药的作用特点,在寒凝血瘀证条件下,平性药显示出类似热性药的作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平性药显示出了"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组分结构假说构建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蒋俊  贾晓斌  陈斌  李平  蔡宝昌  吴浩 《中草药》2012,43(3):422-427
中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即相应的"组分结构",而中药药性即为中药中复杂的组分结构作用于人体后的综合体现。中药中的成分/组分可表现相应的药性属性(寒、热、温、凉),组分与组分之间以及组分内部都存在着药性差异。药性相同的成分/组分,表现为相互增强;药性相反者,则相互抵消,即可以用"矢量"表示,中药药性也就是各成分/组分"药性矢量"的"矢量加和"。在结合中药药性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将"组分结构"假说和"中药药性矢量"相结合,拟构建中药"药性结构方程"模型,以阐述中药药性本质。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也将为中药配伍以及炮制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藏药药性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藏药具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基于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理论较系统,富于宏观辩证,独具藏特色,部分理论极具科学性,具备了形成藏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核心要素。然而藏医药典籍及文献中,尚未独见有藏药药性理论的系统论述,从而限制了藏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该论文以藏药理论的三大基本核心——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产生、衍生、相互作用关系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了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梳理了五源学说与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六味、八性、十七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了藏药性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的联系和类似之处,提炼了藏药药性理论的特色及科学性,以期为藏药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药性组合是将影响药性的各要素按照一定顺序组合的特定表述形式,药性组合模式是多个药性组合形成的配伍关系。基于药性组合模式,该文以红花、红花药对、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为例,对药性组合在单味药、药对、方剂中的配伍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并对其中表现出的中药药性组合模式的自相似性进行阐述,分析多种药性组合的功效配伍关系,为发现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配伍研究模式及药性组合的功效配伍之间的关联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反佐配伍”是中医学方剂组织配伍中的法度之一,但由于它在“君、臣、佐、使”中处于辅佐的地位,常常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哲学角度论述了反佐配伍的科学性,为其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建立《伤寒论》方剂药性特征数据库及食物药性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实例探讨基于《伤寒论》方剂药性特征的食物配比方法。结果表明,在食物药性确定的前提下,不仅所述方法技术可行,而且可以根据目标方剂药性特征,有效地得出食物配比中的食物组成,实现食物配比方案与目标方剂在作用及功效上的相似,为食物配方提供了定量方法,推进了药性理论与配伍理论的应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袁斌  张燕玲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371-2374
以药味为基础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研究,关键在于方剂配伍系统的结构与层次之间的内在关系。该文以系统科学的自相似性原理为核心思想,系统阐释了药性自相似性原理,明确了具有相同或相似药性配伍结构的方剂在功效上具有自相似性,并以实体语法系统为基本框架,构建了朝向药性配伍的药性理论系统观,实现了证、治则治法、功效、药性、药味的中医药知识融合,实现了从证到方的自动设计、优化过程,为药性理论的应用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方法与技术体系。对饮片配伍、组分配伍、复方药物设计具有技术、方法和理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通过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及配伍的影响,阐述了临床中药使用中改变药性来提高疗效的治疗方法的重要性,中药的炮制而引起药性的变化是复杂的,但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才能在临床上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四气为核心,分析中药药性数据中气与味、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理论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中8 356味具有四气属性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四气与辛、甘2味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苦、淡2味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脾、胃、肾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大肠、心、膀胱、胆、小肠、肺六经(按相关性递减排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毒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药性越“热”则越可能具有辛、甘2味,越常入脾、胃、肾三经,其毒性更大;药性越“寒”则越可能具有苦、淡2味,越常人大肠等六经.  相似文献   

19.
孙婧  张燕玲  顾浩  王耘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6):3327-3330
药性是中药的特定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配伍的重要原则,该文以性味归经共同组成的药性组合表征中药药性,多个药性组合再构成药性组合模式,把中药及药性组合模式按功效划分,将各功效作为概念进行归纳逻辑编程,得出针对不同功效的药性组合配伍规律,通过实体语法系统构建药性组合配伍理论模型,实现由药性组合配伍向功效的自动推理过程,并对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其合理性及局限性,为揭示中药配伍规律及药性与功效间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